在古代,潮州和惠州是兩個相鄰的州府,兩地之間的古驛道網絡是粵東地區和珠三角地區溝通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中不少仍有遺存。現在,這些遺存的古驛道成為今年廣東省重點策劃的八條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之一的潮惠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驛道君就帶您認識其中的一條——揭陽大溪古驛道。
大溪古驛道位於揭陽市揭西縣的大溪鎮,是古代連通揭陽榕城和揭西縣河婆鎮通道的其中一段。古驛道從鄰近的灰寨鎮馬路村經大溪鎮新樓村十八彎、新德橋,坎頭村坎頭墟,大光村大丘母,井新村十三排山、井美渡,井美村,渡河至漁梁鄉金光村大興市碼頭,最後在漁梁鄉金星村伯公埡過坪上鎮曲湖至河婆鎮,全長約11公裡,可以說是揭西地區人們重要的出行通道。
大溪古驛道的保存相對較好,其中一些重要的參考物,例如新樓村的新德橋、井新村癩哥渡的伯爺公宮、漁梁鄉金光村的大興市碼頭,還有漁梁鄉金星村伯公埡的伯公宮,仍然是驛道上比較顯著的標誌。其中位於新樓村的新德橋仍然保留著當年的風貌,當地仍然使用該橋出入。
在大溪古驛道的沿線,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伯公宮」。那麼這個伯公宮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伯公就是揭陽當地的土地公,伯公宮就是當地人民用來供奉伯公的廟宇。在揭西,「伯爺公」公廟星羅棋布,一些街頭或巷尾、寨門頂、屋簷上、牆角頭等等,都供有廟宇或「土地神位」。每當逢年過節,都會備祭品祭拜。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是「伯爺公生日」,來廟宇上香祭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家家戶戶都祈禱闔家平安。
大溪鎮是典型的潮汕鄉鎮,大溪古驛道橫穿其中,沿線可充分領略潮汕鄉村風情。在潮汕一帶,落葉尋根、敬宗睦族的觀念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因此驛道沿線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宗室祠堂,位於井美村的李氏宗祠就是其中的代表。
井美村的李氏宗祠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60年),佔地面積達1882平方米,共有十房八廳九天井。宗祠橫掛金山北麓,俯瞰榕江南河,屋脊嵌瓷鑲鳳,五彩繽紛;屋內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是潮汕地區一座保存比較完好、有地方特色和有代表性的宗祠。這裡每年的重陽節還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宗祠祭典,通過祭祀祖先、神明,祈求祖先、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風調雨順。這項活動已經持續了250年,還被列入了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溪宗祠祭典,在東南亞國家、港澳臺地區、全國各地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代表著潮汕民間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祭典儀式以嚴謹的祭拜儀式為主要表現形式,同時舉行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每年重陽,屬大溪始祖派下的海內外裔孫都以此作為團聚、聯絡鄉誼、共商發展大計的良好時機。
在大溪古驛道沿線還保留著許多潮汕特色的古建築,其中有一座被稱為潮汕古村落典範,這就是井美新寨,在潮汕現存的方寨中稱得上出類拔萃。
大溪李氏四世祖李天生公
年份:1636-1723
人物簡介:
李天生(1636-1723),揭西縣大溪鎮人。他做糖生意發家,熱情重義、慷慨解囊接濟過鄭成功部將鄭國勝,鄭感恩李天生,為其商船護航,使其生意日益興隆。他樂善好施,獨資建了曲湖新寨前永濟橋、揭西三官寺、新塘埔石路。清康熙壬辰年夏,潮汕發生百年一遇水災,民不聊生,他捐稻穀千餘石,同時廣施棺材,使生者得救,死者免露野。他有親生和收養子息36人,兒孫成群, 他廣建私塾以教,並撥租粟為獎學之用。
井美新寨創建於清康熙中期(1693年),規模宏大,整個建築組群佔地近3萬平方米,由當地鄉紳李天生所建。李天生原名李廷璋(1636—1723),大溪李氏第四代傳人之一,以經營糖業起家,復以廣闢田莊穩富,其田產遍及榕江南河上遊兩岸廣大地域。
井美新寨模仿蘇杭和潮州一些宅院的風格,坐南向北,共分五街四十八座。所有宅子都是五間過格式。東、西、北建三寨門,門頂建更樓,可四圍監望整個村落。新寨佔地30畝,一氣呵成,布局整齊,美觀大方。據說當年井美村一次新建整條村,還轟動了整個潮汕地區,李天生也因此享譽潮汕。井美新寨建成至今已300多年,屢經洪水衝刷,所有房子仍完好無損。被評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自駕:廣河高速—湛汕高速—甬莞高速—大溪鎮出口。
乘車:可乘車到揭陽市汽車站或揭西客運站,轉車到揭西縣大溪鎮。
轉自中國南粵古驛道網
內容由驛道君編制,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g.length;b++)y[b]=_+"_"+g[b]+"_"+v[b],u=u+"&log"+b+"="+f[b]; y.length="">
</g.length;b++)y[b]=_+"_"+g[b]+"_"+v[b],u=u+"&log"+b+"="+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