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大洲劃分來說,賽普勒斯無疑屬於亞洲,但從文化視角而言,這裡傳承的卻是典型的歐洲文明。
或許從賽普勒斯島的位置入手,我們多少能夠理解這種混合東西方特色的獨有存在:賽普勒斯坐落於東地中海,往北是亞洲的盡頭——小亞細亞;往南是埃及蘇伊士地峽;往西是孕育希臘文明的愛琴海;往東是號稱「新月沃地」的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等國。顯然夾在基督教與伊斯蘭兩大文明之間的賽普勒斯有著更多選擇和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更為複雜的矛盾和衝突。時至今日,賽普勒斯已經事實上一分為四,而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則要一直追溯至兩千年前。
作為歐亞交界的十字路口,賽普勒斯從有史以來就承載著從東西兩個方向渡海而來的移民,截止威尼斯共和國控制該島之前,島上已經明顯分離出希臘與土耳其兩大族群。公元1473年,憑藉跨海貿易稱霸東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將賽普勒斯納入版圖,隨後這個地理位置絕佳的島嶼毫無懸念地成為威尼斯跨洲貿易的支點。此時距離蘇伊士運河開通還有數百年時間,威尼斯的商人在途經賽普勒斯之後只能棄船登岸,通過巴勒斯坦或敘利亞等地將貨物賣到中東和西亞。繁榮的貿易很快使賽普勒斯產生大量的勞動力缺口,於是鄰近的希臘人開始大量湧入並最終成為賽普勒斯的主體民族。
威尼斯的巨額財富很快引來奧斯曼土耳其的覬覦,而後者在西亞的強勢崛起也最終為威尼斯共和國敲響了喪鐘。儘管土耳其人在海洋上尚不能同威尼斯爭雄,但在陸地上卻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幾經拉鋸之後奧斯曼的騎兵控制了地中海東岸,切斷了威尼斯通往東方的商路。儘管如此,馳騁多年的威尼斯艦隊仍舊能夠通過南部的埃及繼續同東方進行貿易,但在土耳其人的步步緊逼下,這種局面不可能維持太久。公元1517年,隨著埃及的陷落,威尼斯喪失了積累財富的最後一條通道,而由此導致的結果便是賽普勒斯逐漸失去威尼斯的庇護,開始直面土耳其的兵鋒。
到了1571年,賽普勒斯島正式被奧斯曼帝國收入囊中,緊隨其後的是大批土耳其移民在島嶼北部登陸。此後的三個世紀裡,奧斯曼帝國堅持向賽普勒斯進行人口輸送,但卻始終無法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根深蒂固的希臘人仍舊佔據著多數並且延續至今。不過隨著歐洲文明的崛起,奧斯曼土耳其不可避免地遭到新興勢力的打壓,可面對工業革命武裝起來的西方軍隊,土耳其人屢戰屢敗。在諸多對奧斯曼帝國敲骨吸髓的列強中,沙皇俄國無疑給土耳其人造成的傷害最大,這也間接導致了賽普勒斯的命運轉折。
公元1877年,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自知無法抵抗沙皇軍隊的土耳其人不得不將英國人請來共同禦敵。在奧斯曼同英國的交易中,賽普勒斯被作為籌碼換取英國出面調停,這成為英國侵佔塞島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同德國站在一起,戰後自然受到協約國集團的清算,賽普勒斯因之被英國正式「沒收」。不過英國人盤踞塞島的日子也沒有多久,因為隨著各殖民地的民族覺醒,賽普勒斯的獨立鬥爭也開始愈演愈烈。20世紀60年代,賽普勒斯宣布獨立,代價是島嶼東部的德凱利亞與南部的亞克羅提利成為英國的特殊屬地。
儘管被英國人吃下一部分,好在大多數土地終究獲得了獨立,但問題在於這部分土地仍然不太平,因為島上的希臘族和土耳其族過不到一起。一次又一次的流血衝突最終形成了賽普勒斯島南北分治的局面,南部希臘族控制著「賽普勒斯共和國」,北部的土耳其族控制著「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中間則是漫長的「聯合國緩衝區」。如果加上英國控制的兩塊特殊屬地,本就不大的賽普勒斯真的是被一分為四。
文:閆老師,圖:風長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