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是帶著妻兒自駕去往鳳凰古城的,對於鳳凰古城的所有美好期待,最早的確都是來自於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後來才知道鳳凰只是沈先生的故鄉,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誤以為小說中的邊城就是鳳凰古城,其實,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實則是地處湘西、貴州和重慶交界處的茶峒古鎮。
這樣一較真,竟然會有些失落,內心深處寧願相信那個邊城就是鳳凰古城,也許這種不舍來自於那麼多年因《邊城》而根植於內心的一種鳳凰情懷,索性就固執地認定這裡就是邊城,在那部大水車旁依然可以找到翠翠的身影。
真所謂「一彎沱江水、一葉風雨舟、一座彩虹橋、一排吊腳樓、一座鳳凰城、一段鳳凰情」……
就這樣,我帶著妻兒在鳳凰古城住了下來。
如今的鳳凰古城早已不是《邊城》裡的感覺,喧鬧地很,即使我們躲在古城客棧裡也難得清靜,那份熱鬧會一直持續到午夜。
幸好,我知道鳳凰古城的清晨尚會有短暫的寧靜,於是我總會喚醒妻子,天蒙蒙亮我們就走進古城。那時候,感覺喧囂褪去的古城好疲憊的樣子。
假如能擇個淡季清靜的日子,鳳凰古城是非常適合慢慢步行的,千萬別急著趕路,如果有一天的時間就足夠走遍古城的每一個角落了,可以從北門城樓出發,沿著城牆,經過楊家祠堂,轉悠到東門,一不留神就會圍著古城遊走一圈。
我和妻子的古城清晨,總會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迎來古老青石板路上越來越多清脆的腳步聲,古城在那時被喚醒。
在鳳凰古城漫無目的的遊走,稍不留神總會走回了沱江兩岸。於是恰好遇見婦人正推開弔腳樓的窗子、男人卸下門板、小黃狗跑出門伸著懶腰、某一個木樓裡飄出陣陣飯香......
我們見慣了鋼筋混凝土堆積起來的建築,對古建築或是民族特色建築總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也是我們熱愛古城,又能千裡迢迢慕名而來的一個重要理由。
像鳳凰古城的吊腳樓這般一棟挨著一棟,它們臨沱江而立、依青山而築,倒影垂在江裡,說不出地自在。這些吊腳樓大多歷經300多年的風霜歲月,除了處處彰顯著湘西少數民族建築之美以外,在那裡生活的人們世世代代的故事一定也會令人著迷。
我們在沱江邊遇到了晨釣的漢子,知道他並未釣了幾條魚兒,他說那只是他與沱江的交談,一日不可無,否則就少了一份精神。
天大亮了起來,人們從古城裡湧出來,都會聚攏在沱江兩岸。清晨的沱江美輪美奐,人們喜歡聚攏在s石橋上或是聽濤觀水、或是想著心思,從此古城和沱江就會一直熱鬧到午夜。
這時候我和太太也有些走累了,吃了早餐就回到客棧,要麼再睡個回籠覺,要麼就仰躺在藤椅裡回味著那個清晨。
鳳凰古城的石板老街四通八達,總能遇到三三兩兩的苗族婦女,眼睛不眨地忙著手裡的活計,面前兩三個簸箕,堆著五顏六色的刺繡品,即使不買,看看也挺有趣。
《邊城》裡說的那個古城可能真的不會再回來了。如今的古城每一個角落都是生意,即使邊角旮旯也未能倖免,居留在這裡的絕大多數都已是外來的生意人,鳳凰古城已經不再是世外桃源了,它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了寸土寸金之地。
好吧,我們還是回到沱江兩岸去,那裡船夫的號子聲此刻最是熱烈,乘木舟遊沱江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後來我們去找尋到沱江岸邊那部大水車,潛意識裡覺得它就是翠翠的那部水車,吱吱嘎嘎地歌唱了百年,從未中斷過,因為自古沱江就未乾枯過。年輕人著上苗族的服飾,遠遠望去會讓熟讀過《邊城》的人們產生一絲幻覺。
夕陽西下的萬名塔三簷六角的塔身卓爾不凡,它屹立於沱江北岸甚是顯眼,如今的這座塔雖然是在原塔遺址上集資新建的,但是毫不違和,早已與古城水乳交融。
我們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它,都能盡顯出萬名塔的無與倫比,正如塔身上題寫的「中流砥柱」、「翰墨流芳」、「夕光射鬥」那般地不凡。
沱江上有很多座古橋,其中「虹橋」最是出眾,「虹橋」原名為「臥虹橋」,又稱「風雨樓」,它建於明洪武年間,是一座風姿卓著的古橋。
我們總樂於站在虹橋上眺望鳳凰古城,並努力尋找著《邊城》的記憶。
我們有時候會幸運地遇到當地老人,極期盼他們能講講這裡過去的故事,可是老人們會說:古城越來越熱鬧,但是卻再也找不到過去的安逸。
傍晚沱江最熱鬧的地方是以石為墩的那兩座小橋,其一是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的石板橋,這裡曾是當年出入古城的唯一通道。
與它相鄰只有橋墩沒有橋面的橋,叫做跳巖,著實需要一蹦一跳地方能過去。
這兩座小小的古橋得以保留下來,為鳳凰古城平添了一份追憶,也徒生了一種樂趣。
鳳凰古城越來越熱鬧,越來越繁華,這也是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體現。可是我們總試圖追尋古城原本的模樣,這是一種美好的期待。
祝願鳳凰古城能返璞歸真,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饒。期待下次再見。
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