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蔣牧雲張榮旺上海北京報導
近日,上海證監局網站發布了期貨軟體商上海文華財經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華財經」)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備案情況報告。文華財經官網顯示,公司旗下產品打入了135家期貨公司。
不過,關於135家期貨公司的這一數據,如今或許將被改變。2020年年初,多家期貨公司暫停接入文華財經的軟體。儘管文華後續對軟體進行整改,恢復了對期貨公司的接入。但《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文華財經整改期間,其市場份額被其他的軟體商侵蝕。
此外,這也是文華財經第二次衝刺IPO。早在2015年,文華財經就曾提交過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擬公開發行新股和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的實際發行總量不超過1334萬股。但在2018年終止審查。此次再度衝擊IPO,對公司有怎樣的戰略意義?對失去的市場份額公司後續如何應對?針對一系列問題,記者向文華財經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應。
與期貨公司矛盾激化
2020年1月,廣州期貨曾公告表示:「經我司排查,目前提供的交易軟體中,文華財經交易軟體暫不符合監管要求。我司將繼續跟進了解文華財經交易軟體整改情況,若其在2020年1月21日前仍無法滿足監管要求,將面臨停用的風險。」
1月6日,文華財經強勢回應稱,近期市場上流傳「文華財經交易軟體存在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及可能停用」系謠言,是部分「小期貨公司不想投入,拒絕升級而已。僅僅個別不想升級的小期貨公司客戶,會受到影響」。
隨著事件發酵,多家期貨公司都進行了公告稱,自1月17日夜盤開始,將關閉文華財經軟體和ATP,屆時,將無法使用此軟體進行交易登入、查詢、交易等功能。文華財經隨後發布公告,針對此前聲明作出進一步說明,並於1月15日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承諾目前最新技術方案已完全符合監管要求,如仍未達到監管要求,將為此承擔法律責任。
據悉,上述「監管要求」指的是為完成穿透式監管合規整改工作,期貨公司開展的中繼代理軟體管理和認證工作,其中包括要求客戶通過交易終端軟體下達交易指令的,期貨公司應確保客戶下達的交易指令直達其信息系統等。
不過,在這一時間的背後,透露出的是文華財經與期貨公司之間的矛盾。資深期貨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因為文華財經自身沒有個人客戶,其個人客戶都是由合作的期貨公司導流獲得。然而,文華財經在已經收取期貨公司軟體費的情況下,又向手機端客戶收取費用,這引起期貨公司的強烈不滿。
上述業內人士進一步表示,文華或許認為軟體客戶黏度大、且形成了使用習慣,所以在沒有同期貨公司進行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就獨自向由期貨公司引流過來的交易者收取費用。但本質上,文華財經源源不斷的客戶增長量,是眾多期貨公司開發客戶的成果。
由此,文華財經和期貨公司的關係一旦僵化,期貨公司感受到來自軟體公司的威脅,自然不再將新流量導向文華財經。目前,已有部分期貨公司停止了新客戶的導流。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期貨行業客戶流失率和虧損率很高,一般新用戶進來的活躍時間在3到6個月左右。一旦期貨公司停止輸送流量給文華財經,意味著文華財經將只剩下存量客戶,隨著時間的流逝,活躍客戶只會越來越少。
市場份額被侵佔
此外,在這次整改期間,其他的期貨軟體紛紛搶佔市場。在上述期貨公司的公告中,不少直接註明建議選擇其他交易軟體避免交易的影響,並大力推薦自有APP。
比如,南華期貨提示投資者,已經按要求完成改造的終端有南華期貨APP、博易、易星、同花順、無限易、匯點等軟體,可在公司官網下載。再比如,交易軟體同花順就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中發文爭取用戶。文章中標紅強調,公司所提供的方案不但滿足合規要求,更重要的是交易接入完全免費等。
那麼,文華財經在競爭下是否有不可替代性,其自稱金融科技公司,其科技技術的應用是否能在軟體使用中獲得體驗?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文華財經的軟體界面設計、以及交易時尋找合約、調取數據、交易下單等多種體驗確實優於其他軟體。但和期貨公司的矛盾公開化之後,確實被很多軟體公司搶佔市場。比如一些投資團隊在文華財經整改期間,為避免無法繼續使用,下載了多個其他軟體,雖然後續文華財經的使用恢復了,但由於手機端下單收費的規定,目前也只通過免費的電腦端進行下單動作。
「畢竟,對於專業的交易者或交易團隊而言,只要軟體能下單,能夠替代文華財經的軟體其實很多。對於大機構而言,一般都會自主研發量化軟體,而文華財經的量化語言用的是非常簡單易上手的麥語言。」其表示。
該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如今其他期貨軟體商如同花順等,實力不容忽視,其中一些軟體的手機端使用感已經僅次於文華。若有資金實力強大的軟體商開發出類似文華財經絕大多數常用功能的手機端軟體,同時又向用戶免費開放,將對文華財經形成非常大的競爭壓力。
此外,作為一家軟體服務商,文華財經還通過香港中一期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一期貨」)涉足外盤經紀業務。資料顯示,中一期貨2011年在香港成立,2013年取得香港證監會期貨合約交易牌照。其官網也顯示中一期貨股東具有文華財經背景。
文華財經此前預披露的IPO招股書顯示,中一期貨2014年時業務剛剛起步,當年營收-0.18萬港元,虧損302萬港元;2015年上半年營收增至22.14萬港元,但仍虧損155.3萬港元。不過,2016年該公司業績大幅提高,營業收入達到3860萬港元,淨利潤1324萬港元。
然而業內有觀點表示,文華財經上一次IPO審核中止,與其當時利用品牌知名度和層層代理商網絡,聯合中一期貨為境內個人從事外盤交易提供渠道有關。那麼,這次上市的主體中,是否包括了中一期貨呢? 對此文華財經並未回應。
而關於文華財經將香港期貨牌照納入業務生態中的考慮,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文華財經的內盤對接了100餘家期貨公司,外盤在2018年以前只對接了中一期貨,2018年後才拓展至包括中一期貨的6家。這相當於在國內期貨公司在文華上面交易的客戶,部分會成為中一期貨公司做外盤期貨的準客戶。特別是,任何一個登錄文華財經手機端交易的交易者,都是需要留下聯繫方式的,所以文華財經想要獲得其他所有在文華端交易的期貨公司客戶信息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可以看到,文華財經借眾多對接的期貨公司獲取流量,進而可以將部分轉換為自己的期貨業務。隨著其獲取的流量越多,對期貨公司形成的威脅就越大,這也是出現年初期貨公司聯合「對抗」文華財經情形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此次文華財經的二次IPO衝擊能否成功? 若成功的話能否使其擺脫流量斷流的風險呢?
文華財經大事記
2015年11月
首次申請IPO
2018年年初
外盤期貨對接拓展至6家
2018年4月
首次IPO終止審查
2020年1月
多家期貨公司公告暫停接入文華財經
文華財經整改完成
2020年9月
啟動上市輔導備案
數據來源: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責任編輯:韓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