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籠屋」到90平米的「千呎豪宅」,香港人為什麼住得那麼擠?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黃博寧】「樓價高企,房屋供不應求,是市民最關注的民生問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用大篇幅提到住房擁擠的問題。為解決住房難題,香港上下集思廣益,並準備多管齊下:特區政府憲報13日刊登《2019年差餉(修訂)條例草案》,旨在「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徵收『房屋空置稅』」;民建聯11日促請港府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屋;此外,還有正在實施的將原本計劃用於私營房屋的土地改作興建公營房屋;修改住宅預售制度,防止地產商「擠牙膏」式賣房;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加快推進各個項目等。一些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香港人士表示,儘管面臨各種挑戰,但解決這一香港深層次矛盾已經是刻不容緩。

從「籠屋」到「千呎豪宅」

從公屋到居屋,從洋房到「劏房」,從「籠屋」到「棺材房」,香港的住房種類繁多,也體現著社會的貧富懸殊。走在香港街頭,可以在房屋中介公司的櫥窗上看到花花綠綠的租售廣告,在房屋面積一欄通常都寫「多少呎」。「呎」本為英尺舊稱,1呎約為0.3米,但在香港,人們習慣在指房屋面積時用呎代替「平方呎」,這時1呎就是約為0.09 平方米。2017年11月27日,特區政府統計處相關報告首次披露香港人均居所面積為161呎,約14.5平方米。這一數據低於內地城鎮及新加坡,後兩地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381及323呎。

《環球時報》記者在香港生活期間,連找房子帶採訪和去朋友家做客,進過上百戶人家。記者曾走訪過一棟公屋,一層有三四十戶人家,感覺有點像走進福建的土樓。公屋是港府為基層提供的租房,約有30.7%的香港人租住,租金非常便宜,每月1000至3000港元不等。據了解,申請公屋要經過嚴格審批,對收入、資產都有要求,超過就要多交租金或讓出。目前香港是「一屋難求」,超過15萬個家庭和單身長者正輪候公屋,平均輪候時間超過5.3年。據了解,單身人士居住的公屋一套約10平方米。如果是三居室至多不會超過50平方米,有的僅30多平方米。記者的一位朋友婚後和先生、公婆住在一套三居室的公屋。因為這幾年添了兩個孩子,公屋一下子顯得很擁擠。現在她和先生聯名申請的公屋還沒有排上號。

居屋是港督麥理浩在上世紀70年代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當時政府以市價的60%至70%,將40到80平方米的房子以200萬到300萬港元的價格賣出。現在約15.2%的港人住在居屋中。居屋社區超市、健身設備、中小學一應俱全。居屋如果出售,必須補齊地價,所以業主大多不賣,而是偷偷把居屋租出去。據一位房屋租賃中介介紹,九龍半島黃大仙區的一套兩居室居屋月租金1.2萬港元,而香港剛入職的文員或助理月收入也就是這麼多。居屋的條件略微好於公屋,一層可能8到10戶左右。

在香港,公屋以「邨」命名,居屋以「苑」命名,剩下的都是私人樓宇。私樓分成唐樓和洋樓。唐樓大多比較舊,樓齡有40年以上,沒有電梯,沒有保安,有的底層是商鋪。位於鰂魚湧的5座舊唐樓連在一起呈U形,因做過電影《變形金剛》取景地而小有名氣。5座樓一共有2243套房子,如果按一套住4到6人計算,居住人口可以超過1萬人。《環球時報》記者曾陪朋友在香港租房子,記得中介最開始問「唐樓介不介意」,她當時還覺得就算一層住的人多點也沒什麼,可是等真正看到破舊的樓道和牆壁,以及房子的結構,她就放棄了。有的唐樓還被房東改成「劏房」——把一套分成幾個套間租出去,每間7到10平方米左右。在紅磡,稍微好一點的劏房月租金至少要7000港元。

在香港,能住比較新或是保養程度比較好的洋樓,大多是中產人士。更高級的小區一般都要出地鐵後再換專線巴士或小巴才能到達。高級洋樓多在山上或海邊,小區很安靜,入住密度低。高級小區裡有香港少見的「千呎豪宅」,其實面積也只是90多平方米,但月租金可以達到8萬港元。

「政治鬥爭的延伸」

近兩年,常有香港政商界人士體驗普通港人的住房難。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幾年前在參觀名為「局住」的展覽會時,試坐模擬的「棺材房」,她的感受是「這真是香港作為富裕城市的一大諷刺」。「棺材房」通常只有兩平方米大小,下面放張床,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格子裡或掛牆上。比「棺材房」還要差的是「籠屋」,一個不大的空間還要分成上中下鋪,鋪和鋪之間用全封閉的鐵絲網隔開,像籠子一樣。2016年,香港富商田北辰參加真人秀節目《窮富翁大作戰》,體驗時薪25港元的清潔工如何生存,如何住在15呎的籠屋中。他同樣感慨,「香港怎麼變成了這樣子」。

曾任四屆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香港經濟學會顧問劉佩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香港1100平方公裡的土地內,約40%為郊野公園。根據香港現行法律,這些土地不能用於居住房屋的開發。此外,香港也還有一些空置的土地,包括閒置的農地以及棕地(新界從事工業活動的農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化之後,政府並沒有及時收回這些農地,它們部分被地產商收購,部分在鄉紳及村民手裡閒著,還有一些當廢棄工廠用。如果收回或開發,需要漫長的談判程序和法律手續。既得利益者不願意分享蛋糕,土地問題就橫在這裡阻礙香港經濟民生發展。劉佩瓊表示,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時,遇到的社會阻力又遠小於現在的港府。上世紀70年代至回歸前,香港建了大量的公屋和居屋,當時每年的供應量約4萬套,至今香港約45%的人居住在這兩種房屋中。此外,開發商和港府合作,對沙田、大浦、荃灣等原來的工業區進行開發,在上世紀80年代興建了大量私人房屋。

為改善香港人的住房條件,1997年10月,董建華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按照香港長遠人口及住屋需求,每年興建8.5萬套住宅,作為長遠的建屋目標。回顧這段歷史,劉佩瓊說,香港當時房價已漲到每平方米6萬港元左右,特首董建華提出「八萬五計劃」,希望以十年的時間解決高房價問題,但政策一推出就遭到大量有產階級以及開發商的反對。當時又趕上金融危機,樓價下跌60%至70%,很多剛貸款買房的人變成了負資產,於是這一政策很快被叫停。2003年之後,香港公屋和居屋的建設幾乎停止,市民只好買私樓。但香港每年新樓供應量僅1萬多套,遠遠不能滿足新一代希望獨立門戶的需求。由於供不應求,房價也是一再飆升,現在每平方米均價差不多15萬港元,而剛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月薪在1萬到2萬港元之間,無論如何努力也看不到希望。

《環球時報》記者一位準備置業的朋友看中的樓盤共有三期,每期300多套房子。其中4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售價也在800萬港元以上。一位從事金融行業的朋友收入不錯,她看上的是一套1300萬港元、7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計劃是首付一半,然後每月月供約3萬港元。

劉佩瓊說,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是測量師出身,提出過開發新界東北的計劃。可梁振英一上臺就遇到「反國民教育」運動。新界東北的總體規劃並不順利,遭到有產權業主的反對,激進環保組織也以「破壞生態」為由反對。林鄭月娥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希望以填海的方式,繞開「徵地」這一難題,但仍然被大地產商支持的反對派以「環保」之名反對。她認為,在解決住房難的問題上,特首的困境也是香港政治鬥爭的延伸。除了既有利益群體之外,香港現有法律體系偏向土地擁有者的利益。所以,一旦政府徵地出現問題,法律官司打起來,時間會拖得很長。

模式、視野和心態

在中銀香港資深經濟研究員王春新看來,香港現有的房地產模式既不是美國的偏重於自由市場原則的利伯維爾場經濟模式,也不是新加坡以政府為主的模式。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香港的模式,看似市場主導,實際上是政府失職和市場失靈結合在一起,才淪為現在的情況。王春新說:「這好比我們要抓一條蛇,非常簡單,就是要抓頭和尾,抓到以後蛇就動不了。現在我們的調控卻是在抓蛇身,根本就抓不住,還會被反咬一口。頭是土地供應,在歐美是純粹市場經濟供應,如果樓市價格上漲,人人都可以買土地蓋房子。尾是控制資產價格的膨脹,最重要的是對房地產的增值增稅。香港頭和尾都沒做,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香港的樓市發展、經濟增長、民生問題有相當大影響。」他認為,現在那麼多人反對填海,就是因為解決房屋的方案和土地開發是分開進行的,如果將房屋和土地捆綁在一起,這個問題就有辦法解決。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副總監周文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土地及房屋之短缺和價格之高,已影響到香港百業運作和市民日常生活。要解決香港的這一深層次矛盾,必先從土地及房屋的供應開始,而且刻不容緩。而香港的土地和房屋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責任不只是在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立法會也有很大的責任,這些方面香港市民應該公平看待。周文港說:「非常可笑的是,有關環保團體一直表示反對或拒絕出席相關土地開發的諮詢會。還有一些持本土孤島主義心態的人認為,土地和房屋無需增加,只需要攔截外地人、包括專才來港的人數,即可解決土地房屋問題。這種欠缺理性的聲音,對解決香港住房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作為一位從事政策研究的學者,周文港建議大家要以解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困難為主要目標,不應以狹隘的視野和自私自利的心態抗拒社會變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香港人寧願住「籠屋」,也不願到內地發展,原因讓人無奈
    近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非常快速,尤其是一些大城市,像是香港,如今已經被列為國際5大城市之一,跟美國的紐約,法國巴黎,日本東京等城市齊名,但城市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問題,如今的香港人均佔地面積非常的少,住房非常的少,所以出現了一種叫做「籠屋」的房子,很多買不起房子的人就只能擠在幾平米大的地方,那麼為什麼有的香港人寧願住「籠屋」,都不來內地發展呢
  • 繁華香港的背後,一家四口住8平米籠屋,看了惹人心酸!
    可是除了地下室,聽說過「籠屋」嗎?,可怕的是,在香港這個繁華的都市裡,足有20萬人生活在這暗無天日的「籠屋」裡。香港繁華夜晚,霓虹燈照不進這些跟棺材似的籠屋。  住在劏房裡的人,一般都是一家四口人,面積小於8平方米。租金折合成人民幣約2500~4000/月,大概是普通人家一月一半的薪水。下圖中,姐弟兩個擠在一張小床上,姐姐趴在床上刻苦學習。在香港有四萬兒童住在這樣的房子裡。
  • 為什麼在香港90平的房子被稱為「千尺豪宅」?看完真是大開眼界
    在很多港劇裡,經常能聽到「千尺豪宅」的說法,乍一聽大家肯定覺得是很大的房子,實際上香港的1000尺換算成平方米只有92平而已。92平的房子只能算是中小戶型,怎麼能算是「豪宅」呢?香港人對於豪宅到底是怎樣定義的?今天咱們來聊聊這個話題。
  •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自己住得多幸福!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自己住得多幸福! 到今天才知道 原來,香港租金最高的不是中環 也不是山頂豪宅 而是
  • 揭秘香港人的「千尺豪宅」,一套上千萬,真的有「千尺」?
    香港作為一個繁榮的國家大都市,這裡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是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以它的魅力吸引著眾多年輕人湧入這裡拼搏奮鬥。每個剛來香港的人都會為它的繁華所迷倒,在這裡不論是購物還是遊玩,都能讓人心滿意足,但是繁華的香港中,生活著700多萬人,這麼多人擠在香港,它的房價自然也不便宜,一平方米要10萬,非常可怕。
  • 繼籠屋之後香港又推出「水管房」可以隨機擺放同時入住4人
    作者: 奇奇家居繼籠屋之後香港又推出「水管房」可以隨機擺放同時入住4人。說到香港很多去過香港旅遊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同時又是一個土地資源非常緊張的一個城市在香港寸土寸金的城市假如有個幾十平米都是非常豪宅了我們看到很多明星住的房子都非常簡陋擁擠而一些普通老百姓住得更加落後甚至有些還住得緊緊只有幾平米衣食住行都擠在一個小空間內看起來感覺非常的難受以及接受不了。
  • 為什麼有的香港人寧願住籠屋,也不願意來內地發展?
    導語:為什麼有的香港人寧願住籠屋,也不願意來內地發展?在香港有很多人寧願住「籠屋」也不願意到內地去發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對於任何人住在這些地方都只是一個勉強睡覺的地方,就連坐著的時候都是需要彎腰的,但是就算這些人在香港的生活是這樣窘迫的,他們還是不願意離開香港,那麼在這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 100平米的房子居然叫千尺豪宅!香港人的住房環境到底有多差?
    但是在香港,100多平米的房子被稱之為豪宅,而且還有一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千尺豪宅,乍一聽還以為是1000平米的大別野呢,搞半天就是100平米的小三居。 而且就100平米的房子,香港人還能給你整出一個傭人間,這也太不把菲傭當人看了。
  • 100平米的房子居然敢叫千尺豪宅!香港人的住房環境到底有多差?
    但是在香港,100多平米的房子被稱之為豪宅,而且還有一個震耳欲聾的名字——千尺豪宅,乍一聽還以為是1000平米的大別野呢,搞半天就是100平米的小三居。而且就100平米的房子,香港人還能給你整出一個傭人間,這也太不把菲傭當人看了。
  • 《缺宅男女》燈紅酒綠下的香港也有霓虹燈照不進去的籠屋
    樓價高,在香港買一套普通的房的價格可以在內地買一套豪宅。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寧願在香港住籠屋,也不願意去內地買一套稍微大一點的房子住的舒服呢?一、香港人的生活現狀劇裡,二弟出了車禍,沒辦法照顧他正懷孕的老婆。所以兩個人就搬回家了,原本就擁擠的小屋因為他們回來變得更加擁擠。一家九口住在不到一千呎的房子裡,難免會有爭吵。
  • 67歲曾志偉在香港的家:住千呎貝沙灣豪宅,一生總覺得虧欠了家人
    67歲曾志偉在香港的家:住千呎貝沙灣豪宅,一生總覺得虧欠了家人現年67歲的香港電影圈老大曾志偉一生的經歷可謂跌宕起伏,在早年剛進入影壇的時候大部分的角色都是跑龍套和做替身,熬盡了不少苦頭,後來還在武術指導劉家良的賞識之下入行成為龍虎武師,在洪金寶的提攜下慢慢從跑龍套成為金牌配角
  • 沒見過香港的「棺材房」 ,你都不知道住得多幸福!
    在香港,租金最高的不是中環不是山頂豪宅而是全港十八區裡最貧窮的——深水埗一個70平米的屋子裡擺放著數十個3層鐵籠裡頭住有200多人空氣裡混雜著菸草、汗水和老舊房屋的氣味免於露宿街頭據傳已有租客在「籠屋」居住了40多年近年來籠屋的租金卻是一直上升從幾年前的1500元港幣上漲到現在的2800港幣大部分的籠屋居住者只能依靠微薄的綜援金生活香港是世上最富有城市之一擁有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專門店數目比巴黎還要多但仍有人居於
  • 為啥香港90平米的小戶型,卻被叫做「千尺豪宅」?有錢人都很了解
    為啥香港90平米的小戶型,卻被叫做「千尺豪宅」?有錢人都很了解大家都知道,很多香港的明星在娛樂圈打拼了這麼多年,但是在香港依舊只能住在很小的房子裡,更不用說那些打工賺錢自己做小買賣的人,有些人甚至都是住的「棺材房」,這種房子只有一張單人床的面積,很多打工的人都是十幾個人合租。雖然說我們都知道香港是個海濱城市,經濟非常發達,但是為啥香港90平米的小戶型,卻被叫做「千尺豪宅」?有錢人都很了解。
  • 香港的房價有多可怕?蔡少芬家5口擠90平米房子,卻算上等豪宅
    購房一直是困擾世世代代的大問題,現在的年輕人都結婚買房了,還得全款買房,要不然誰願意跟你一起還房貸?大城市的房價太高了,一套房子不一定能拿到幾百萬。但在香港,房價更可怕,就連明星們也面臨著買房的壓力。她在香港時是港姐,還出演了許多經典電視劇。來大陸發展後,又因《甄嬛傳》而重獲職業第二春。丈夫張晉也是頻頻出現在綜藝節目中,賺了不少錢。但即使是這樣,蔡少芬的家仍然無法在香港買下一幢好房子。在香港,房價有多可怕?蔡少芬家總共有五口人,三個孩子已經長大,需要很多房間。在蔡少芬家裡,一座「豪宅」花費千萬,但只有90平米。90平米的房子住著一家五口,難道就太擠了嗎?
  • 香港:東方明珠裡的貧民窟,住在棺材房和籠屋裡的人
    香港是全球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會之一,現代氣息濃鬱,自然環境優美,精緻小巧,富饒神秘,是鑲嵌在東方的一顆「鑽石」。提起香港,人們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高大的摩天大樓和時尚的文化潮流,令人嚮往的一個地方。但是香港有一個地方,那裡人們的生活狀態絕對是你想像不到的——香港深水埗。深水埗區是香港最早期的發展區域之一,亦曾為工商業及交通樞紐,時至今日,本區大部分土地均用作興建住宅。該區是最貧窮的地區,值得一提的是深水埗人們的住房問題。
  • 看看香港「籠屋」和「棺材房」,對比後才知足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人不滿足自己當前的生活,他們會嚮往著去經濟發展情況更好的地方生活。香港是一個經濟繁華的地區,每年有很多的人會去這裡打工或者旅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想要接觸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 香港雖小但是空地很多,為何樓價奇高以至有人住劏房睡籠屋
    最靠譜的說法是因東莞等沿海陸地特產莞香木,這些香木被商人集中到香港島附近進行交易,因此得名香港。香港被割讓之初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島,港島的面積也沒有現在這麼大,許多現在看起來平坦的街區都是後來被各大洋行自行填埋出的填海地,後來經過各方合作開發,填海地越來越多。
  • 籠屋、棺材房,香港為何有這樣不人道的地方?
    原標題:【上觀直擊香港】籠屋、棺材房、馬桶灶臺在一起,香港為何有這樣不人道的地方?  摘要:他們不該在城市豔麗色彩之下,被遺忘於繁華世界之中。與外人眼中高樓林立的現代香港不同,作為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幹事,施麗珊看到了逼仄的劏房和掙扎其中的民眾,「我們努力幫他們有尊嚴地生活,但這更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劏房  施麗珊告訴記者,「劏房」是一個大概念,如果要再細分的話,至少還有籠屋、板建房、套房等。籠屋就是用鐵絲網把一個15呎(約1.5平方米)不到的床鋪圍住。
  • 香港籠屋居住40年,他說:不是我住籠子裡,是看我的你們住籠子裡
    提起香港,人們大多想到的是TVB電視劇裡那些人,在富麗繁華的大都市裡住著別墅豪宅、吃著魚翅燕窩、披金戴銀出入熙熙攘攘的股票場…但是,在這些璀璨奪目的繁華背後,其實是讓人絕望的現實。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加上貧富差距較大,居住在香港的富人,生活的奢侈猶如活在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