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綠島擷翠萬物生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操

  晉卿島和石嶼中的一汪深藍,在陽光的照耀下暈染出不同的色澤,宛如鑲嵌於碧波之上的藍寶石,粼粼波光之下掩藏著大自然無窮的奧秘——這裡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藍洞「三沙永樂龍洞」,被外界稱為「南海之眼」,這裡更是三沙市長期堅持生態環境保護的見證。

  成就回放

  海更藍,島更綠。三沙設市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帶領下,三沙人秉持著綠色環保理念,三沙的生態環保工作也再上新臺階,「三沙永樂龍洞」的探查和命名享譽海內外、海龜保護令世人矚目、綠化寶島成績斐然,三沙真正走上了生態良性循環之路。

  「高標準」構建生態環保機制

  三沙之美,美在清澈透綠的海水,美在千姿百態的珊瑚,美在椰林婆娑的海島。過去的4年多,所有的三沙人都知道:「環境保護是三沙發展的基礎,要讓三沙的島更綠、海更藍。」

  在堅定「生態環境優先」原則下,三沙出臺6個方面12大舉措,力求建設發展與生態保護同步。而開工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建市次月就啟動汙水處理和西沙群島垃圾收集轉運工程。

  工程於2015年7月投入運行,垃圾分類後,一部分作為可回收資源運回海南島,一部分經處理髮酵為綠化植被的肥料,汙水進了汙水廠,全部被淨化為中水,用於澆灌島礁植被等。

  去年三沙市實施了各島礁的垃圾汙水處理和海水淡化「全覆蓋、雙保障」工程,永興島汙水垃圾處理廠建成並投入使用,在鴨公島、羚羊礁等島礁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並推進永樂群島的珊瑚礁保護系統……

  改善環境將沙洲變綠洲

  三沙市管轄中一個個懸於海上的荒島,部分海島除了珊瑚沙的銀白,不著寸綠。「多年以前,西沙洲還是一片荒蕪的沙洲,島上只有一座燈塔,沒有一棵植物。」現在,站在西沙洲上,三沙七連嶼工委書記王春望著島上種出的7萬多株樹木,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如今的西沙洲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這緣於三沙人對綠島夢的努力,設市以來,先後組織專家到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島礁開展科學調研,規劃選擇適應島礁生長的30多個樹種,並多次開展綠化島礁行動。

  去年被確定為三沙綠化年,三沙島礁植樹200多萬株,成活率達85%。三沙市還在全國首創了「網際網路+」樹木認養的運營模式,搭建「美麗三沙」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兩批1500株樹苗得到全國各地人士的迅速搶認,社會反響強烈。

  種樹過程中,三沙人不畏艱辛,克服了運輸難、防風難、管理難的難題。今年初,記者目睹三沙種樹過程,滿載大椰樹的板船迎著風浪駛入三沙趙述島碼頭。6名植樹工人分成兩組,一組跳上船用繩繫緊椰樹用力扶起,一組在岸邊用挖機將樹木一棵棵吊到島上。

  持續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曾經孤懸南海草木不生的一座座海島上,一株株綠苗破土而出,一片片綠色耀人眼目。

  「全覆蓋」建設生態環保設施

  入夜,北島一片漆黑,47歲的漁民陳山靠著幾盞漁燈和手電筒的光亮開始了一天最重要的工作——沿著沙灘巡邏,守著海龜上岸產卵,並在巢穴上插上保護牌,一旦發現海龜產卵位置過低可能被海水浸泡,就刨開海沙將海龜蛋帶回保護站進行人工孵化……

  有人、有機構、有設施才能開展保護。設市至今,三沙始終堅持「全覆蓋」建設生態環保設施,在各島礁建設環衛、垃圾、汙水、監測、生物保護的「五小站」。去年,三沙市積極籌建的北島海龜保護中心就是「五小站」的升級版,保護中心集孵化、救治、繁殖、養殖、放生以及科研等功能為一體。

  一個個環保項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為生態環境保護奠定了基礎、擴大了覆蓋面,三沙正在成為海洋精靈繁衍棲息的樂園。

  (本報永興島2月19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風拂百花 嶺上生萬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編者的話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見萬物在歌唱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一方10塊錢面料手工做成的衣服,一穿就是幾年,捨不得扔掉;一個從祖母手中傳下來的木製小板凳,幾經改造仍在使用,塗彩畫畫後儼然成了工作室的藝術點綴……這不是偶爾心血來潮,而是「鼴鼠媽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清代海南的「滕王閣詩會」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鄭彤  唐朝洪州牧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後特邀文人雅士來一場盛會,著名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由此成為千古名篇。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片丹心著風雲
    ,到大型紀錄片《遇見海南人》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斬獲國內外12項大獎;從海南日報開啟《絲路話古今、尋夢萬裡行》大型跨國採訪活動,到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期間所彰揚的海南精神、海南文化,讓人更加清晰看到一個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義薄雲天許子偉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郭樹護 梁娥  儋州市新州鎮大屯村的大屯塘岸上,立著由清朝嘉慶年間舉人張績撰寫的石刻對聯:「半月掩池塘,岐山豐草今猶綠;千秋高德義,烏府叢蘭久愈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名木變遷軌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森林變遷  花梨、坡壘、沉香、雞翅木、香楠、水椰……歷史上的海南島盛產珍稀林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示
    王  晶,男,1951年3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維特律師事務所主任、海南省律師協會名譽會長。  王崇敏,男,1965年1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大學副校長、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  鄧愛軍,男,1968年5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海口市委員會副主委。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青山綠水出好酒
    文\海南日報記者 侯賽  編者按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除令人為之迷醉的各式各樣的酒類,有關酒的詩詞歌賦自古以來更是層出不窮,不勝枚舉;因為飲名和詩名聞名於世的詩人,也是舉不勝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空靈婉轉「歐歐調」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實習生 王蔡雨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美麗湖畔,椰風吹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在瓊劇藝術的春天裡
    在許多人看來,海南瓊劇又一次創造了「小劇種摘得大梅花」的喜人成績!   核心提示  「一代英豪獄中殞命/遺恨綿綿目難瞑/嘆世人/豈是生來貪成性/源頭已汙水難清/朝廷昏暗源嘉靖/不問蒼生問鬼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絕處逢生的溼地「精靈」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馬路邊的紫荊花還在綻放,綠化帶中三角梅鑽出了新的枝條,陽臺上的綠植盆栽晃著葉子,期待一場陽光的照耀——如果留心打量,你可以看見這些散布於城市裡的春日生機。  但春天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