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被當下奉為「遊聖」的徐霞客時年51歲,來到貴溪,歷時5天,留下了3000多字的珍貴記載。現根據《徐霞客遊記》等相關歷史資料,就徐霞客在貴溪旅遊情況介紹如下。
行程簡介:
☞1636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二十二),晚住流口。
☞1636年11月20日(農曆十月二十三),早晨由流口過渡,入東門,到義井巷舒龍山旅館吃早餐。飯後出西門過渡到城南,經趙孟頫所寫張留孫碑(今銅技校後側),過羅塘河,遊五面峰(今稱掛榜山)、一線天、小隱巖、峨嵋巖(今作阿彌巖,古縣誌作娥眉巖,午餐處)、仙橋(仙人橋)、昭真宮、徐巖、陸象山祠堂。入夜時,由中坊渡回城,晚住舒龍山旅館。
☞1636年11月21日(農曆十月二十四),過浮橋渡往新田鋪(今羅河鎮),在桂聯鋪(桂店鋪,今羅河鎮楊橋桂家)吃中餐,過馬鞍山(今天祿鎮境內),到橫石鋪(天祿境內),晚住申命地(應在天祿鎮境內,待考)烏姓人所開旅館。
☞1636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二十五),過章源、桃源、石底、蓮塘、鐵爐畈、香爐峰(均在今天祿鎮境內),抵安仁(今餘江縣)境內,過簡堂源、新巖,以橘柚為午餐,抵達馬祖巖,晚上借宿。
☞1636年11月23日(農曆十月二十六),經南吉嶺、碣石回到貴溪境內的瀝水,過魚塘,抵蔡坊渡併入住。
☞1636年11月24日(農曆十月二十七),過龍虎觀、水簾洞、蘭車渡、南鎮宮,過上清街、真人府(天師府),離開貴溪往金溪。
城南遊蹤:
【五面峰】:徐霞客 渡過信江後,去的第一站是五面峰(今稱掛榜山)。在山頂看到東邊為懸崖,南面為東華山,西邊是羅塘河,北面是縣城。峰頂寺僧人很熱情,端出點心招待這位世界級的「驢友」。
【一線天】:因為下起了雨,徐霞客不敢久留,匆匆下了五面峰去一線天。他這樣寫一線天:「兩崖並夾而上,直南即從峰頂下剖者,是為直峽。路至夾中,忽轉而東,穿墜石之隙,復得橫峽。俱上下壁立,曲直線分。」
【仙橋】:徐霞客最想看到的是仙橋,找到卻很不容易。「一石高跨峰凹,上環如卷,中闢成門,兩端石盤下柱,梁面平整如臺,正如砌造而成。」東面可攀登上橋,西邊相距三丈開外的巖石,像個坐著的老人。他「先至橋下,仰視其頂,高穹圓整不啻數十丈;及登步其上,修廣平直,駕虹役鵲之巧,恐不迨及至此也。」
【昭真宮】:離開仙橋向西,他仍在打聽徐巖,遇著一老人,指點了個地方,山塢(今106地質隊後面)很深,起初還有路,再走就不見路,踏著荊刺,直到盡頭,一無所獲。當時天已昏暗,塢內更黑,出山之路無法看清。再向西,進了一個山塢,見一側高崖壁立,巖下多洞,細小的瀑布掛崖而下。他從兩個借住的和尚口中得知,這是昭真宮(今923電信倉庫後的峽谷)。
【象山、陸象山祠堂、仰止亭、徐巖】:因象山書院遷建於三峰山腳下徐巖,三峰山又叫象山。張居正廢除天下書院後,象山書院改名陸象山祠堂,包括仰止亭,這些地方都集中在三峰山腳下。
徐霞客記載:象山「其地雖暗而路可循,兩崖前突,中塢不深而峻,當其中有坊峙焉」。這牌坊後就是陸象山祠堂,「其內有堂兩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後則未圮而中空。」明朝末年,這祠堂已很殘破,供奉陸九淵三兄弟的前廳都倒塌了。守祠堂楊姓者打著火把將他帶上崖右的仰止亭。「亭高懸崖際,嵌空環映,仰高峰而俯幽壑,令人徙倚留連忘返。」但遺憾的是,他視為自家物的徐巖就在此處。可能楊姓守祠人只知祠堂,而不知徐巖。
景點評價:
從明代中期起,貴溪十景為人稱道,徐霞客在城南遊蹤涉及五面晴雲、昭真仙境、三峰夕照、象山書院。對當天的感受,他寫道:「是遊也,從壁間而得徐巖之名,從昏黑而遍三谷之跡,溪南諸勝一覽無餘,而仙橋、一線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不獨為此中之最也。」
徐霞客22歲出遊,以近30年間暢遊名山大川的資歷,稱仙橋和一線天不光是貴溪城南諸勝中的絕景,更是他平生所見景觀中最奇特的,這個評價確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