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人的朋友圈被新鮮出爐的「東部新區」刷了屏,「去丹景臺看成都東部新區」也成了不少成都市民新的「打卡」方式。作為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核心景點,丹景臺有「城市之眼」之稱。
規劃面積1275平方公裡,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市綠心」。建成後森林覆蓋率將達到70.5%以上;提升8.4億立方米的蓄水能力;每年固碳31萬噸,釋放氧氣23萬噸……「一山連兩翼」銜接中心城區與東部新區,正在加速建設的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將呈現怎樣的未來城市圖景?記者就此專訪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主任王仕彬。
□本報記者 吳亞飛
【關鍵詞:機遇】
記者: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建設發展,如何抓住重大發展戰略機遇?
王仕彬: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作為成都重大生態戰略空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高標準保護修復、高起點規劃設計、高水平有序建設,不斷厚植城市永續發展的生態優勢,更好地服務國家和省市重大戰略。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都東部新區建設中,1275平方公裡的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是成都向東、成渝相向發展的重要平臺。公園將發揮大型天然綠隔作用,涵養生態、繪綠入城,構建生態服務體系;同時布局打造10處「特色小鎮+遊憩公園」的遊憩單元,構建現代服務集群;規劃並加快建設旅遊環線、森林綠道,銜接過境「七高九快」高快速路網,構建高效交通體系。
在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中,以增綠增景、「減人減房」、基礎設施和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景觀塑造、農商文旅體產業融合發展,增強公園的「生態保育、休閒旅遊、體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務、對外交往」六大功能。
落實「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與德陽、眉山、資陽共享龍泉山脈(成都段)重大規劃設計和基礎研究成果,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共建統一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和生態價值轉化體系,合力建強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關鍵詞:經驗】
記者:兩年多來,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的先行實踐深入推進,展開了哪些探索,有哪些經驗?
王仕彬: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從2017年4月啟動建設至今,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工作始終,進行整體謀劃、一體推進。
把建設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探索構建科學高效的建管體系。不僅以人大立法出臺《成都市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保護條例》,還編制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並形成「1+6+5+6」規劃設計體系。
著眼協調發展,探索構建互促共進的發展機制。做好協調發展「加減法」:精準識別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和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確保藍綠空間佔比在85%以上;實施「減人減房」工程,已引導5000人下山進城(鎮)入住新居,騰挪植綠空間2.68萬畝。
著眼綠色發展,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大規模增綠增景10.6萬畝,建成「城市之眼」丹景臺景區核心區及多處景源景點、特色民宿,並植入科普教育、休閒體驗、文化創意、體育運動、康養度假等消費場景,增強綠色資產溢出效應。
著眼開放發展,探索全方位合作格局。啟動項目國際諮詢,進行全球招標。同時,與中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進龍泉山多要素地質調查、生物多樣性建設等重大課題研究。與聯合國人居署籤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建國際通行標準下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評估體系。
著眼共享發展,引導生態建設全民參與。這幾年來,我們積極「走出去」投資推介,推進首批國家「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建設。並將進一步完善社會參與機制,鼓勵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森林公園保護建設。
點位探訪
綠色加減法下 寶倉灣正「變臉」
□本報記者 吳亞飛
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寶倉灣,曾是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啟動儀式主會場。3年來,通過大面積「增綠增景」,這裡已經成為「網紅」打卡景點。漫步在綠道上,目之所及都是各類植物造景,欒樹、無患子、香樟、樸樹等鄉土喬木叢中,點綴著紅葉李、紫薇、芙蓉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
「整個公園注重景觀節點打造的科學性,在保護性修復基礎上完善服務功能,並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進行打造。」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寶倉灣景點分為紀念廣場、觀景平臺、植樹區域等五個區域。在這裡,建設方因地制宜「做加法」,將公園建設與植樹造林有機銜接,打造市民遊憩休閒樂園;就地取材「做減法」,景點所用植物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隨坡就勢布局景觀節點,既保留鄉土野趣,也節約建設成本。
這個「綠色加減法」思路貫穿整個公園建設。據介紹,今年,公園將圍繞「增綠增景、減人減房、基礎設施、特色小鎮」持續推進景區打造。一方面,深化公園總體規劃,持續推進增綠增景工程,全年增綠增景3萬畝以上,加快推動總規模56.6萬畝的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生態保護修復暨國家儲備林項目落地實施。同時,穩妥推進「減人減房」工程,以騰挪生態建設空間為目標,年內實施「減人減房」項目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