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乃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亦乃萬獸之首。古往今來,有關龍的傳說,以龍為名字,以龍為圖案設計的建築,裝飾,工藝品等,不勝枚舉。可以說,「龍」在華夏民族的精神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龍之所以備受國人追崇,是因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出類拔萃、變幻萬千、無所不能的象徵。國人對龍的崇拜和敬仰,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上可謂源遠流長。神龍之原型,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誘人也是最難解的謎案。在現代人眼中,「龍」既是中國人的圖騰,也是一種不存在的虛幻之物,然而在大量古代及近代目擊記載當中,龍確是一種罕見的真實的動物,這樣的「史證」與當今主流觀點似乎格格不入,卻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去關注和探究。
2018年8月,《龍:一種未明的動物》在闊別24年之後終於再度與公眾問世,此書的作者馬小星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並敢於向「權威性結論」提出質疑,通過引用大量的古籍記載,對「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動物進行分析和推理。該書首版發行於1994年,事實上他創作這本書的熱情來自於1989年,當時《中外書摘》刊發了徵文稿《我所看到的黑龍》深深吸引了馬小星的注意力,也從此激起他追索神龍真相的熱情。
完成這本書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舉例來說,書中引述了不少古代地方志的記載,幾乎都是其他著作沒有引用過的資料。作者說,當時大型影印叢書《中國地方志集成》尚未出版,想要查找古代地方志中的線索,只能去看線裝書。連續幾年,他查閱了將近兩千種線裝地方志,有些古書的黴味很重,一天看下來呼吸道有窒息感。然而一旦有所發現,他就異常興奮,趕緊抄在筆記本或小紙片上。在圖書館查閱線裝書是有時間限制的,所以常常很緊張,有時連午飯都沒好好吃。時間一長,得了胃潰瘍,連續幾次胃出血,真可謂「為伊消得人憔悴」了。除了紙上的硬功夫,這本書的成型還離不開實地的走訪和調查。在1994年,作者踏上了遙遠的北國,尋訪「墜龍」的目擊者,反覆交流和記錄。此外,任青春、戴淮明、崔萬祿等人都曾受作者之託,跋涉在這片黑土地上,追索「墜龍」事件的真相。正是在這種鍥而不捨的堅持和近乎固執的信念下,才誕生了這本獨樹一幟的奇書。
與1994年發行的第一版相比,即將於本月出版的2018新版又增加了一些珍貴的古籍記載,如《北夢瑣言》所記「畬火燒龍」、《山齋客譚》所記「杭州北關墮龍」、《香山小志》所記「蔣墩降龍」等,此外新版還增加了附錄五,共有12000餘字,包括2008-2009年之間的採訪實錄,以及古代和近代的口述記載。新版主線清晰,環環相連,不但提供了可以繼續探討和爭論的「戰場」,還為更科學地看待「龍」給出了全新的思考。
對於「龍是否存在」這個讓人充滿好奇心的話題,馬小星說:「我是無意間闖入這個迷宮的。朦朧中,我發現有扇門似乎未曾開啟過,然而我的力量有限,僅僅推開了一道縫,還是看不清門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我的這本小書,儘管舉證豐富引人入勝,但只要沒有得到生物考古學的實證支持,它終究只是一種假說,一種不乏魅力的假說。既然我敢於質疑那些「權威性結論」,那麼,我的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新的權威,去阻礙別人的探索和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首版《龍:一種未明的動物》如今已經一本難求,市面上所出售的寥寥無幾,而且價格多在幾百元,而即將發行的新版售價為45元,除了各大書店有售外,各大網店也均有出售,充分滿足不同讀者的購買渠道。作為此書的忠實讀者,我期待著更多成長中的後繼者能共同解開中華大地上的「真龍」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