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不應「臭氣哄哄」
視頻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
俊河水體伴隨著陣陣惡臭已經明顯變綠,已經被嚴重汙染。
視頻截圖
齊魯網4月24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真相力量》報導,隨著消費市場對肉食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各地鄉村的家禽養殖如雨後春筍般興旺起來。家禽養殖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也會產生糞便汙染。最近,臨沂市平邑縣為了治理汙染,就向轄區內的家禽養殖戶下發了一紙通知,要求距離河道500米之內的養殖大棚全部拆除。通知一下,立即引起了養殖戶的不解和質疑。
大棚養殖造成環境汙染
河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
俊河位於臨沂市平邑縣保太鎮。在緊靠這條大河的南岸,座落著高白瓤村數十個養殖大棚。這裡的養殖戶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當地政府下通知要求村民在今年六月初之前拆除養殖大棚,這將給很多家庭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
附近的幾位養殖戶告訴記者,他們常年以經營養殖大棚為生,也清楚政府下決心拆除養殖大棚的目的是為了治理河道汙染。但讓他們不解的是,雖然自家的養殖大棚距離河道不足五百米,平時卻不往河道裡排放汙水。
「我現在正養著鴨子,有水也不往河裡走,我有沼氣池,也有沉澱池,產生的糞便都排到這個池子裡,接著變成沼液,咱還點燈,沼液還都澆了果樹,根本就沒有汙染,咱又不上河裡排。」
記者在高白瓤村的這十幾處養殖大棚實地調查發現,儘管這些養殖戶的確沒有向旁邊的俊河排放汙水和糞便,但是俊河水體伴隨著陣陣惡臭已經明顯變綠,已經被嚴重汙染。調查中記者發現,關於距離河道500米的界定,是眾多養殖戶質疑的焦點。
「五百米之內全部拆,五百米以外還是管不著,汙染不光我們汙染對吧,要是拆的話對我們太不公平了。」說話的這位養殖戶平時以養雞為生,養殖大棚位於平邑縣仲村鎮於家莊,同樣緊靠河道。她告訴記者,造成她家後面河道嚴重汙染的罪魁禍首根本就不是雞糞,而是五百米開外的養鴨大棚。
養殖大棚產生的汙水及糞便對周圍水體造成的汙染究竟有多大呢?臨沂市沂南縣蒲旺鎮土山村的村民最有發言權。
在臨沂市沂南縣蒲旺鎮土王村,由於周圍有眾多養鴨大棚存在,導致流經村內的土王河受到嚴重汙染,地下水無法飲用,村民買水喝的時間已經長達四五年之久。
土王河貫穿整個土王村。早年間,當地百姓的飲水、灌溉全都指望這條河。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沿河兩岸迅速崛起的養鴨大棚直接往河道裡排放糞便,曾經碧水清波的土王河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我上別的地方買水喝,我買了五年了,現在還無所謂,到了五六月裡,要是敞開門,簡直就沒法聞了,受不了啊。」
「到底是老百姓的命值錢,還是發家致富值錢,沒有老百姓了,怎麼發家致富啊,沒人了還怎麼去幹活啊。」
附近地下水無法飲用,村民買水喝的時間已經長達四五年之久。
是全面關停還是引導轉型
兩地主管部門給出不同看法
在土王村村北面,座落著數十個養鴨大棚。記者看到因為地勢西高東低的緣故,養鴨場產生的大多數汙穢物都匯集於此並徑直排出,導致周圍臭味撲鼻。
一位養殖戶雖然沒有明確告訴記者一個養鴨大棚每天究竟能產生多少糞便,但是按照每個大棚一天所消耗一千斤飼料計算,每個大棚至少要產生近五百斤的糞便。
在大棚北側不足五米,就是深受汙染的土王河。因為長時間遭受糞便傾瀉,小河上、中遊的水質已經趨於一致,變成統一的墨黑色死水。河道內樹木、水草也已經全部死亡,沒有任何生機。
因為長時間遭受糞便傾瀉,小河上、中遊的水質已經趨於一致,變成統一的墨黑色死水。
一位年輕小夥告訴記者,土王河的下遊流經日照莒縣以及江蘇境內,由於受到嚴重汙染,為了不讓汙染源擴散,沂南縣政府從今年三月份就築起了攔河大壩,用84消毒液進行水質淨化。通過土王村周圍的汙染情況記者發現,治理河道周圍的養殖大棚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此外,記者從平邑縣保太鎮水政監察站了解到,目前整個臨沂市都在開展迎淮工程。根據國務院出臺的《畜禽規模養殖汙染防治條例》和山東省今年開始實施的《山東省畜禽養殖管理辦法》相關規定,離河流500米之內屬于禁養區,是不容許建設畜禽養殖場的。因此整個臨沂市都在對河道周圍的養殖場進行限期拆除。
視頻截圖
平邑縣保太鎮水政監察站的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他們也沒有徹底理解透臨沂市政府下發的這份整改文件,因此將嚴格執行距離河道五百米之內禁養的規定。
而記者在沂南縣蒲旺鎮鎮政府了解到,他們為了在保證有效治理河道汙染的同時,對文件的執行做了一下變通,號召河道沿線的養殖戶進行環保養殖或者轉產經營。
「沿線的全部鴨棚下了停養通知書,如果再搞養殖怎麼辦呢,按照環保養殖,咱縣裡也制定了一個標準。」鎮長告訴記者,「什麼叫環保養鴨呢,第一得用環保墊料,環保墊料主要有兩種,一是稻殼,二是鋸末,第二要建沉澱池,建三級沉澱池,要求每三百隻鴨子建一立方米的,第三點呢建儲糞場。離村莊近的,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叫他們轉產,先停產再轉產,你可以養蘑菇或者是種大棚。」
致富路上不應臭氣哄哄!一個養鴨場讓村中昔日清澈的小河變得臭氣燻天、汙穢不堪,居住在河邊的村民們苦不堪言卻無計可施。養鴨場讓養殖戶自己走上了康莊大道,卻給下遊的村民們帶來了無盡的影響。因此,治汙工作必須雷厲風行,及時遏制不斷擴散的糞便汙染。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五百米的界限應該怎麼界定,在關掉養殖大棚的同時,如何引導這些養殖戶華麗轉型再就業,都是當地政府需要深思和考慮的現實問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