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七月十五有放孔明燈的習俗,孔明燈又叫天燈、祈福燈和火燈,最初是由諸葛亮發明用來求助的一種燈籠,孔明燈有怎樣的傳說故事呢?中元節為什麼要放孔明燈呢?一起隨小編看一看吧!
民間相傳,孔明燈是由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即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因此他只能計算好風向,製作了可以漂浮在空中的紙燈籠,在紙燈籠的下方繫上了求救訊息,城外的援兵收到訊息後,迅速前來救援,最終諸葛亮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人稱這種可以漂浮在空中的燈籠為孔明燈。還有一種說法,民間認為這種燈籠的外形與諸葛孔明戴的帽子非常相似,因而得名。
在萬寧的傳說中,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閻王爺會將地獄之門打開,讓所有的亡魂走出陰曹地府感受世間的冷暖,有親人的鬼魂可以回歸家中享受團圓。而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這天,閻王爺會召集所有的亡魂返回地府,這時會有很多鬼魂找不到回去的道路,因此萬寧地區的群眾會放飛天燈,用天燈的光亮給返回地府的亡魂照亮道路。
海南人把孔明燈稱為「火燈」,火燈也被叫做「布袋鬼」,布袋鬼是民間的一種瘟神,燃放「天燈」實則是在送走瘟神,將瘟神送走也就送走了一年的倒黴事,海南百姓很忌諱無法放飛火燈或者有其他的火燈落在自家的院子裡,因為這代表了不吉祥。
陵水人對升空後掉落的天燈十分畏懼,他們認為這是非常不吉祥的徵兆,因此如果有別人家的天燈落到了自己的院子裡,這家人不僅要重新「送燈」,他們還要大擺酒宴,款待親朋好友,從而「破財消災」。
但是在萬寧、儋州等地,他們目送天燈上空後,會很期待別的天燈降落在自己家的房頂,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上天賜予的好運,他們將天燈稱為「祈福燈」、「平安燈」,男女老少會將心願寫在孔明燈中,祈求上天保佑未來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
特別注意:孔明燈一定要在無風的天氣和較為空曠的場地上放飛,因為孔明燈如果沒有被妥善處理,很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火災。此外,放孔明燈的時候可以在其底座拴上一根細線,就像風箏一樣,既可以重新放飛,又可以控制起飛的方向和高度,這樣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