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增城區仙村鎮碧潭村從2017年底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到如今上至70多歲老爺爺、下至2歲孩童都知曉垃圾分類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自覺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生活環境乾淨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生活更加舒適幸福。
碧潭村村委會主任屈穩鉅表示,長期的垃圾分類宣傳和日常潛移默化的堅持讓村民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但還遠遠不夠,「電廠就在村旁邊,村民深知垃圾分類對於垃圾焚燒的重要性。未來,碧潭村人要爭做垃圾分類『領頭羊』、做垃圾分類的宣傳使者,不光本村繼續嚴格執行垃圾分類標準,還要對外宣傳和推廣垃圾分類,讓垃圾分類早日成為全民的生活習慣,成為如同早上起床喝一杯溫開水般的健康生活習慣。」
垃圾分類讓村莊更美了。
堅持不懈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走進碧潭村,就聽到村委會樓頂大喇叭傳來垃圾分類的廣播:垃圾分類四分法,可回收為藍色垃圾桶,主要回收塑料瓶、易拉罐、一次性餐盒……
除了廣播將垃圾分類知識聲聲傳入村民耳朵外,在村委會宣傳欄上、村口牆壁上、池塘邊上,「要想垃圾變為寶、分類回收不可少;做好垃圾分類、共創文明新風;垃圾不落地、碧潭更美麗」等多角度垃圾分類宣傳欄、牆畫隨時隨地映入村民眼帘。據說這類型的宣傳畫、宣傳欄共有11個。
村道、小巷分類垃圾桶擺放整齊,村裡如同有物業公司管理一樣乾淨、整潔。
村務公告欄的垃圾分類宣傳。
說起垃圾分類推行以來的變化,屈穩鉅表示,碧潭村幹部把垃圾分類宣傳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從去年以來,該村幹部等人員分成幾個小組,長期進行入戶宣傳。除了派發宣傳單張、宣傳小冊子外,入戶宣傳組重點向村民講解農家常見垃圾分類知識,「將農村日常所見的垃圾如何分類告訴他們,比如看到他們家裡有果皮、食品包裝袋之類的,直接跟他們說類似這種東西如何歸類,通過手把手地教育和宣傳,更讓村民直觀了解垃圾分類事項。」
為了更好推動村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碧潭村還推行了家家戶戶的衛生評比活動,設立村戶榮辱榜,「5分是一條合格線,包括垃圾分類和衛生環境的評比,評比結果公布在村公務欄內,大家都看得到誰分得好誰分得不好,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屈穩鉅說。
除了宣傳外,在物資配備上,碧潭村給每間有人居住的房子配備分類垃圾桶。「門口就有分類垃圾桶,村保潔員定期上門收取,通過多管齊下的宣傳和評比,村民逐漸形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每家每戶都有分類垃圾桶,保潔員上門收取時也會給予評價,在村民之間逐漸形成你追我趕、互相看齊的做好垃圾分類的生活作風。
經過長期有效的宣傳,碧潭村兒童絕大部分掌握垃圾分類知識。
垃圾分類從娃娃抓起
在仙村中心小學,現就讀一年級的碧潭村學生屈渝軒拿著一個廢棄塑膠袋輕輕地放進分類垃圾桶內。在旁邊玩耍的一個兩歲的小孩,將自己吃完的一個香蕉皮準確地放進分類垃圾桶內。
在周邊休閒的村民紛紛表示,村幹部、廣播每天宣傳垃圾分類,「2歲的小孩都會了,更不用說大人。」
碧潭村黨支部書記趙景枝表示,在過去農村生活水平不高,垃圾不多,近10年以來,隨著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垃圾圍村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剛推行垃圾分類,對於村民來說是新鮮事物,但經過兩年來的宣傳和推廣,村民已逐漸習慣接受並習慣成自然。
中午時分,在碧潭村三橫巷居住的屈伯,正在對家中果皮、廢棄塑膠袋等生活垃圾分類。他今年70多歲,在村幹部手把手教育下,掌握了垃圾分類知識,每天家中產生的垃圾分類投放進分類垃圾桶內。「有現成的分類桶在家門口,再加上農村的垃圾並不複雜,有害垃圾比較少,可回收垃圾自己拿去賣,垃圾分離也不難。」屈伯說。
隨著垃圾分類、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現在的碧潭村正積極打造廣州市美麗鄉村,花紅樹綠水淨,曾經的處處邋遢小村莊到如今的公園般特色村落,不少村民已將垃圾分類和村落的衛生保潔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共同打造乾淨整潔的美麗鄉村,頗為自豪。(廣州市文明辦 增城區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