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許珈
2018-03-29 12:47 來源:澎湃新聞
有沒有想過,微信朋友圈除了吃喝玩樂、心靈雞湯,還能救人一命?
據媒體報導,重慶某醫院的一位新生兒科醫生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圖文,文字間提到了一名早產兒,出生後不久就被發現小腸全部壞死,肚子漸漸鼓脹得像一面小鼓,家人只好帶他接受臨終關懷治療。醫生感到惋惜,將孩子的病情和相關檢查照片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希望能出現一線生機。當天晚上,就有浙江的專家聯繫上他,表示去年曾成功救治的類似案例。第二日凌晨,醫生陪著孩子從重慶趕往浙江,進行搶救。
非常幸運,孩子手術成功,生命體徵穩定。就是這樣一條看似平常的朋友圈,挽救了一條剛剛出生就差點夭折的小生命。
醫生朋友圈分享病例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此戲劇化的倒是不常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旭輝的朋友圈也經常有一些大部分人看不懂的圖片。
為什麼會發病例?他解釋,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記錄當時的想法。有些患者的病例本身就比較少見,有些是手術過程比較難,有些是改進了術式等等。「這也是宣傳自己的一種方式,可以讓大家了解自己的業務範圍和專長。」王旭輝笑言,具體能有多少效果,就不得而知了。也得看每個醫生微信裡到底有多少好友。
網絡讓大家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改變。以前,病例分享都要坐到一起。現在,醫生可以把一些好的案例發到網上、朋友圈裡。雖然大家不能坐到一起開會,但也可以實時分享經驗和教訓。有時候遇到一些疑難病例,一時間摸不著頭腦,大家也會互相留言討論。
醫學發展特別快,學無止境在「學醫」這條路上尤為突出。「只要專業選的好,回回期末勝高考」,這句大學裡的玩笑話,如果放到醫學院,那又是小兒科了。即便是畢業當了醫生,也需要不斷進修、充電,了解國內外最新的技術。朋友圈的病例分享,其實也是一種補充。
「不過除了學醫的,很多人根本對這些沒興趣,也看不懂。」王旭輝表示,他自己的朋友只要不學醫的,對他發的這些專業內容大多選擇無視。不過,一些科普向、生活化的內容,大家就會比較愛看。特別是醫生分享的一些醫學科普,會給人一種可信度更高的感覺。這或許也是不少醫生開始自己寫科普文、做公眾號的原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璟告訴澎湃新聞(ww.thepaper.cn),老百姓現在對吃什麼、怎麼吃開始上心了。尤其是,孕婦、兒童這兩個人群,對於營養的搭配尤為關注。同仁醫院營養科也有自己的微信號,醫生有空閒的時候就會維護。
「營養科做科普,也算便民吧。」劉璟說,現在網上有關營養的誤區很多,大家不明所以跟著吃,有些反而吃出病要來就醫。可平日沒病沒痛的時候,大家也不會想來營養科轉一圈。那如何讓大眾看到靠譜的信息?網上的爆款很多都是博眼球,醫生有專業知識支撐,成文之後也是滿滿「乾貨」,可以讓老百姓少走彎路。
如今,很多人都在吐槽「排隊兩小時,看病兩分鐘」。對於這樣的現狀,醫生也很無奈。即便想和前面的患者多解釋幾句,後面排隊的患者就等不及了。朋友圈,公眾號倒是給了醫生一個「出口」,可以把一些平日門診來不及細說的問題,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傳遞出去。至於有多少效果,這就又有待時間來證明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醫生朋友圈,早產兒救治,科普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