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觀閱莫莫小遊記。各位新年好!雖然這次的疫情非常嚴峻。目前,上海返程面臨高峰期。專家透露,這一周會是疫情高發期,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做好防禦,還在放假的小夥伴就不要出門了,如果必須出門要搭乘公共運輸,一定要帶好口罩和勤洗手!也希望疫情嚴重地區的小夥伴們能度過這次危難關頭,加油!中國加油!
在上海的西面,有個地方叫青浦,這裡是個藏龍臥虎之地,有很多的旅遊資源。在這裡有三個很出名的練塘古鎮、金澤古鎮和朱家角古鎮,這三座古鎮。但在青浦,有一個建於唐朝時期的古港,不知道小夥伴們知不知道呢?
行走在青龍鎮裡,河對岸有條青龍老街,青龍古鎮也像人的一生,古往今來,它所有的繁華,隨著歷史的變遷,都成了過眼雲煙。呈現在我們前面的古鎮,歷經滄桑之後,依然安康祥和。
青龍鎮始於1843年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但實際上,早在宋朝時期,上海的對外商貿就已經逐漸繁榮了。其中,上海青浦的青龍鎮作為第一個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每年上繳朝廷的商稅達1.5萬餘貫。由此,被稱為「上海第一古鎮」。這是青浦博物館復原的當時青龍鎮繁華的場景。
那時候的青龍鎮商業活動頻繁,商鋪林立,商賈雲集,時尚還最發達的集鎮,被稱為「小杭州」,因為在唐宋時期,杭州已經是江南最繁華富庶的地方。南宋江都城設立在杭州,更是促進了杭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得杭州進入鼎盛階段。因此將青龍鎮比作「小杭州」,以此來形容青龍證的興旺繁榮。
青龍古鎮,就在現在的白鶴鎮鶴聯村、青龍村一帶。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縣時,縣治就設於此地。萬曆元年(1573年),縣治移至唐行鎮,即青浦鎮,此地便改稱「舊青浦。」為上海有「滬」之簡稱,也可以追溯到這裡,唐朝詩人皮日休《滬瀆》有詩:「全吳臨巨溟,百裡到滬瀆。海物兢駢羅,水怪爭滲漉」。說明當時青龍鎮的水產豐富,漁業已相當興旺了。至今,當地民間還有「現有青龍崗,後有上海浦」的諺語。
這裡還有一座青龍寺,建於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為報德寺,宋代時更名為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徑青龍,親書「精嚴壽相」匾額,並賜寺名「古雲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當時的建築之宏偉,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
青龍寺走到今天,也經歷滄桑,如今,青龍寺重新開放,經過修復,大雄寶殿、齋堂、山門、觀音殿、天王殿等陸續完成。青龍寺目前香火旺盛,古剎重光,又成為了聞名遐邇的寺院。寺門前西側,高高聳立著一座青龍塔,它是唐朝報德寺建築群的一部分。
青龍塔是上海是稀有的實物古蹟,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龍鎮遺存的地面建築物,是對於研究上海古代歷史、古建築和佛教史的寶貴資源。在青浦文化館中收集的《青浦縣民間故事集成》中,有一段關於青龍塔和白鶴江的傳說,在很久以前,白鶴鎮邊的那條河不叫「白鶴江」,而被稱作「美池」。
美池的鄉民安居樂業,過著和平、安寧的幸福日子。但不知幾時,小鎮飛來了一條大青龍,它呼風喚雨,作威作福,還要當地的老百姓每年獻個女孩和10頭牛供它享用,這可把百姓們害得苦不堪言,怨聲四起。看著百姓們在水生火熱之中度日如年,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替天行道,想要剷除了大青龍。
當姑娘聽到千裡之外的鶴山上住著一位仙鶴公公,能拯救百姓時,便仙鶴公公求救。姑娘頓時變成了一隻美麗的白鶴,她飛回故鄉,與大青龍展開了殊死搏鬥,終於殺死了大青龍,自己卻身負重傷奄奄一息,姑娘使用最後的力氣,銜來一塊塊石頭,壘起一座塔,鎮住了大青龍,百姓從此又過上了安生的日子。人們為了紀念這位,便把「美池」該稱為了「白鶴江」。
青龍鎮遺址入選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