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質疑了3千年的封建迷信,如今被證實是超科學,還被納入國考
《易經》被稱作「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但是到如今,依然有很多不了解它的人,覺得是佔卜和迷信。
在二零一九年《易經》被納入國考的時候,曾引發網友的熱烈爭議,一些網友還調侃道:「當公務員也要學算卦」。由此可見,《易經》的固有印象,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
《易經》表示真「冤枉」!
30年前,中國的國家級院士馮友蘭在臨終前說到:「一定要重視易經,它會重新煥發光彩。」
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觀點重新勘察歷史,處於古人的角度回想這一些問題,你能發現,原來如今的科學,其實早在千年前就早已被《易經》證實和指出。
國外,有西方國家學者指出《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
易經為什麼會被馮友蘭先生這般看重?
原來易經的64卦,居然和生物科學中的「遺傳密碼」不謀而合!1953年華生和克裡克第一次提到了「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概念,緊接著1966年尼倫伯格破譯了「遺傳密碼」。
這一些研究成果擁有 重大意義,但是緊接著他們震撼地發現,中國的易經64卦與《遺傳密碼》擁有 出奇的一致性!
那麼《周易》為什麼用於算命會這般精確?
這是由於它揭露了一個人、1個組織發展的基本規律,既然可以囊括天地宇宙與眾生,作為個體的你,自然也逃離不了。這種規律無所不在,只不過是跟地心引力相同,大部分人並不會特意去探究。
人的命運要根據天命來改,要合乎天道。天道便是宇宙變化的大規律裡,當中有種規律,叫因果律。坤卦中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這就是因果,做好事的人有善報,做惡事的人有惡報。
再比如否極泰來,否卦和泰卦,地在上天在下是泰卦,天是陽氣要上升,地是陰氣要下降,如此陰陽就溝通了。
人和人之間為什麼有那麼多矛盾?主要就源於二者之間有誤會,誤會不溝通不解決,矛盾便會一直存在。
不溝通就是否卦,此卦為險卦,要想調節便要互相溝通,陰陽調和,天地交合。
《易經》告知我們的這一規律,也是「天道規律」,根據這一規律來做就可以趨吉避兇、趨利避害,這就是改命。
由此可見,《易經》與其說是算命,還倒不如說是指導人更好地為人處世的哲學,即使是經營企業、治理國家,也一樣適用。
《易經》對我們的現狀也具有指導意義。
如今社會是個快節奏發展時代,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國家都承載著巨大的壓力,這種情況就好比《易經》中的困卦,進退維谷,艱難前行。
然而《易經》告誡,困卦之後是井卦,對外擴張受阻,那麼就要提升自己,深度挖掘自己的潛能;井卦之後是革卦,提升自己帶來變革,大浪淘沙見真金。
《易經》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中華文化的活水源頭。
《易經》不是一本簡單的佔卜之書,而是一部具有獨特思維方式的哲學著作,其中潛藏著萬物變化、未來事態發展的規律,同時你的一餐一飯、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與這部經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此可見,《易經》並非大家想像之中的那麼高深莫測,更不是什麼迷信活動,只是有很多具體內容還有待解讀。
「易經之道」能給人們強調生活中遇到各種困難時的方向,傳授給人們人生道理,是「一個奇妙的未來學著作」。
縱觀古今,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做對人生道路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身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買賣做到一定水平多看一下《易經》,很有協助;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無窮,《易經》中「自立自強,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人生格言。
《易經》儘管僅有沒到20頁的篇幅,可是每一頁都能利用六十四個卦象無盡延展,將天地萬物容納。裡邊蘊含的通信達,可謂令人受益一生。
這樣一本「答案之書」,值得每一個人去鑽研,了解後你會發覺,之前自身疑惑的地方,都能夠破解了。
傳統的《易經》都是文言文,過於深奧且不易讀懂,解讀起來很費勁,很多人想看卻看不懂。
所以我在了解《易經》時,選擇的是這本帶有注釋、解釋以及白話講解的《圖解易經》,裡邊的內容全都是大白話,淺顯易懂。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這本書還利用需要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大家如何去分析問題,淺顯易懂,一看就會。
所以擔心看不懂的夥伴們能夠選擇看一下這本書,有白話,有圖解,再加上口訣,就非常的簡單好掌握了,對於很感興趣的夥伴真的能夠試試。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能夠讓你了解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能夠讓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