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書一頁頁地翻下去,就翻到了芒種這一頁。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是幹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顧名思義,芒種,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
漫長的農耕時代裡,節氣就是農事,節氣就是農時。關於芒種,那一句句農諺說得形象、精闢:「小滿天趕天,芒種刻趕刻」,「春爭日,夏爭時」,「一夏頂三秋」 ,「栽秧割麥兩頭忙」,「收麥種豆不讓晌」,「芒種忙,下晚秧」,「芒種芒種,連收帶種」,「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從這一句句生動形象的農諺裡,就可以深深體會到芒種的農事忙碌,用我母親的話說就是,莊稼人啊剛放下鋤頭,就要摸起鐮刀,沒有個閒時候。
農人們的忙碌,從古人的詩詞裡也能生動、形象、細微地感受到。宋人華嶽的《田家》詩裡寫道:「雞唱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良人猶恐催耕早,自扯蓬窗看曉星。」農忙時需要早起,婦女們則要安排好早晨的飯食和帶到田地的茶瓶等,男人們要頂著晨星的微光去田地裡辛苦勞作,但起得太早了天還漆黑一團也不適宜,起晚了又擔憂家人的著急催促,怎麼才能起來得剛剛好?古人沒有鐘錶,只能聽雞鳴、看星月日影推測大致時間,也就只好「自扯蓬窗看曉星」了。詩人王維的《新晴野望》一詩裡如此寫道:「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詩的最後兩句,「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全家老少齊出動,道盡了田家的辛苦與忙碌。王維是唐代的傑出詩人,不僅寫有大量空靈優美富有禪意的詩歌,還寫有不少優秀的田園詩。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一詩,更是細緻詳盡地描繪了麥收季節的忙碌:「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丁壯年在農田頂著炎炎日頭勞作,婦姑童稚呢,則提著精心操辦的食盒、茶水、綠豆湯什麼的,送到親人們的身旁了,一家子人就在田地裡吃喝一頓吧,也省卻了回家吃飯的時間,多幹點田地裡的活兒。
芒種前後是農人們一年中最忙的時節。我在小時候看到也親身深切地體會、感受到了。那時,鄉村的學校,像小學和中學,除了放寒假和暑假,還會放麥假和秋假。麥假時間就在芒種節氣前後,主要是收麥子、打麥子,接著要在剛剛收割後的麥茬地裡種上玉米、大豆、晚棉花等農作物。秋假主要是收玉米、大豆、穀子等,收後的地耕耘好後再播種上小麥。小孩子們雖然做不了多少農活,但是,有孩子們在一邊勤勤快快地幫忙,或者送飯送水地跑腿,做父母的是樂在臉上,也喜在心裡,算是一種精神激勵吧。
那個時候沒有聯合收割機,全靠人們手握鐮刀割麥子,割倒的麥子捆成小捆,裝到車上,運到打麥場,然後在打麥場上攤曬、軋場、揚場,麥田裡、小路上、打麥場上,到處都是忙碌的人們,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場面,哪一家都是老人、壯年人、孩子、牛馬驢騾齊上陣,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人們忙得熱鬧,忙得喜慶,忙得喜笑顏開。
一夏頂三秋。關鍵時節,不搶收搶種可不行,一場暴雨、一場意想不到的冰雹,豐收的願景就成了泡影,而那些剛割完麥子的麥茬地還溼潤潤的,要儘快播種,才有利於出苗,這直接關係到下一季莊稼的成長與收穫呢。那可真是「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秋」呢。
現在的農村,機械化作業比較普及了,收與種相對來說都比以前要輕鬆了許多,特別是收麥子的聯合收割機,一大片麥子,一眨眼的工夫就收割完畢,而且,這邊是打碎了的麥秸,那邊是已經脫好粒的麥子,真是多快好省。我真切地希望,在黃土地上辛苦勞作的父老鄉親們,年年都有好年景,年年都是歡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