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飛渡》,驛馬車推動的嚴謹敘事和光影中的思考與人性叩問

2021-01-13 雅漾人文

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John Ford)導演的經典作品《關山飛渡》上映於1939年,主要情節取自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說《羊脂球》 ,講述了八個身份不同的人物共同乘一趟馬車前往目的地勞司堡的故事。

當代的創作共識中,在電影中最重要的就是"看",電影作品的結構是可以相對鬆散的。由於從有聲片初期百老匯給美國電影帶來的舞臺影響仍未完全清除,這部影片的劇作所遵循的恰恰是最直接的亞里斯多德的起承轉合式的嚴謹的舞臺戲劇結構。

片名直譯為《驛車》,"驛車"是按階段旅行的沿途停頓的大馬車。在劇中,驛車被當作其敘事劃分的基礎。毫無誇張地說,電影的敘事完全由驛車的字面釋義而演進:貫穿全片的行動便是驛車從起點到終點的行進過程,而主要場景則發生在沿途的各個驛站,即驛車停下來用餐並休息的處所。片中大部分情節中重要的因果發展又都在驛站中出現。

美國經典電影劇本強調的是可以通過視覺表現出來的衝突,說得更明確一些,即衝突必須要通過視覺表現出來。從猶他州大峽谷的恢弘壯闊,大漠蒼茫、牛馬遍地的荒涼,到火車、鐵軌、教堂的現代文明符號性的意象,這種原始、暴力、自然法則與現代、法治、文明社會的衝突是直觀又具象的。

這些衝突是人物所在空間固有的矛盾,因而視覺化的西部世界有與生俱來的看得見的衝突。在早期,銀幕上展現的視覺空間所表現的空間範圍極其有限,從《關山飛渡》開始,導演福特運用猶他州的紀念碑峽谷作為外景進行實景拍攝,極大地拓展了西部片的視覺空間,實景於是就成為任何一部史詩性西部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創作元素。蠻荒土地上充滿了文明與暴力的衝突,西部主人公由於自身不完善的道德觀念(即必須訴諸暴力)而造成的"內在"衝突,以及由於社會不允許其充分表現自己而造成的外在衝突,就構成了西部片的視覺環境本身包含的題材。

從肉體和道德兩個層面,西部片的主人公保持著自我對大自然和文明的忠誠。儘管文明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意味著要消滅人的個性而力求保持集體的共性,亦欠缺某種人類的質樸情感,因而主人公無法將自身與其壓迫且非人格化的需求同化,進而與之為敵,於是,作為衝突的態度和價值標準的奇怪的綜合體,西部主人公就這樣被夾在了蠻荒與文明之間,必然導致其同時被兩個社會所拒絕。

作為在原始暴力、現代法治間的游離者形象,林果的暴力是理性並克制的。他不會圖一時之快用暴力發洩憤怒,在對待女士老人等弱勢群體上的彬彬有禮和謙和有度,反而呈現出比文明世界更高的維度。他原始的生存能力、搏鬥技能在群體的生命遭受威脅時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在驛站馬車的旅程之中,暴力逐漸成為一種正義的註解。而這種以暴制暴僅僅是保全一個人類社群的共同生命與生活空間,並不會過度侵犯打破平衡。

究其根本,越獄者自身於文明世界的失語源於嗜利者對其生存空間的壓迫和對其個人尊嚴的踐踏。其復仇既是他人生的主動機,也是個人尊嚴與生命價值實現的唯一方式。這些非但不會讓人覺得危險,更有一種守衛人性純善的正義性的向度。在細節處,個人英雄拒絕被併入集體的行為方式並沒有減低西部片作為社會儀式的功用,反而更加豐盈了社會政治圖景與人性的內涵與外延。

在「車廂」內的秩序中,既有主流社會秩序內有身份的「體面人」,又包括不為主流世界所容的失語者,價值評判則與世俗世界的標準發生了視覺衝突。人性的底片也隨之曝光:富有的銀行家卻是滿腹牢騷、滿口空話、行為乖張的吝嗇鬼;被主流體制趕走的「酒鬼醫生」在完成對馬洛裡夫人急產的救治中也完成了自我救贖,成為備受尊敬的人;達拉斯(Dallas)儘管單純、善良、溫厚,卻礙於貧賤的舞女身份處處遭到排擠與打壓。儘管達拉斯無法改變他人對舞女的偏見,也以慈悲的母性與包容之愛逐漸扭轉了他人的印象,逐漸為人接受;主人公即逃獄者林哥為了復仇而孤注一擲,在應對追殺中,驍勇善戰的林果成了全車廂的保衛者。這種角色價值的顛覆與反轉,正是影片對個體價值的思考。純粹的野蠻與暴力在文明的更新替代中被淘汰,現代價值體系運作下滋生出的披著文明外衣的偽善與造作,似乎同樣應該被摒棄。

作為最早引入復仇情節的西部片,《關山飛渡》在最後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槍戰中達到高潮,同時也是結局。片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印第安人追逐馬車的場面。在廣袤的草原上,縱馬馳騁,槍林彈雨,給人一種崇高的審美感覺。槍戰作為儀式,詮釋著在理想的道德觀念中正義永遠戰勝邪惡的信條。主人公在儀式的各種變奏中大快朵頤。在消滅歹徒之後再一次孤獨地策馬離去,迎著日落,向大自然走去。離開象徵文明的城鎮,此刻,影片的視覺環境已不僅僅是行為發生的處所,而成為主題和人物性格的外向延伸,這樣一來,環境也成為了角色。實景的採用作為視覺環境的一部分也由此成為一項令世人難忘的貢獻。

在途中,賭徒彬彬有禮,在軍嫂想喝水時,不想讓軍嫂直接對著眾人喝過的壺嘴喝顯得尷尬,於是從懷中取出了一個銀杯子,儼然是一個紳士。

醉鬼醫生布恩沒有憤世嫉俗悲觀沉鬱,卻似乎通篇都在一種遊戲人生的迷醉狀態之中,他既不嚮往傳統田園生活,也對現代文明進程和資本積累中伴隨的罪惡與醜陋保有質疑。他的迷醉正是另一種程度的清醒,比任何人都最先看透銀行家的貪婪;既能體恤到落魄牛仔亡命天涯的痛楚,也能對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抱以關愛與包容。這樣的人,卻被主流社會視為與常人格格不入的醉鬼,對現實世界的荒謬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二十世紀先期,淺景或「柔焦」的風格是把主要人物擺在前景,背景的處理是虛的,其中人物的關係不是用一個鏡頭內的空間關係來表現,而是讓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鏡頭裡進行正拍或反拍。到了三十年代末,隨著聚光燈的線路技術的進步,噪聲問題已基本解決。從《關山飛渡》開始有效地使用人工光,又重新開始大景深拍攝試驗,福特在構圖方面的才能決定了其對光的巧妙運用的。

在劇中阿巴奇井站這一段,林果倚在牆上看著達拉斯從後門走出院子,就用了一個大景深鏡頭,前景處是倚在牆上的林果,達拉斯則站在縱深處的門口,背景上強烈的逆光(聚光燈)將她從黑暗的走廊的背景中襯託了出來;同理,當林果跟出去,走到院子中時,他們倆的身影又是在一個大景深鏡頭中,被月亮的逆光從黑暗的院子的背景中勾勒出來。黑暗中的光斑的模式在最後的羅斯堡段落中被再次使用,在最後一個段落,從表意上再次完成了一種對應,隨後,林果和達拉斯兩人在驛站所做的計劃最終得以實現,在大景深中,人性的複雜豐腴和張力被放大,一對男女相知相交既是情感共鳴,也體現著永恆的生存意志、個人尊嚴。鏡頭語言細膩地描摹出人物性格的輪廓和情緒的波磔。

除此以外,影片的細節處如室內空間內從門窗到車廂等一系列「矩形構圖」製造的封閉空間;夜景布光下高光比強反差的明暗對比;在飯桌上,用舞女被擠壓到邊緣且用俯拍視角展現她的邊緣身份和眾人的偏見等展示了獨特的表現力。

《關山飛渡》交代驛車遠景時綴以驛車的近景,以重複的方式在視覺風格層面幫助影片本身建立了敘事行為的重複與變化。在車廂內,在穩坐正中,在貴族賭徒、貪婪銀行家、世故銷售員、貧賤舞女各色人物的唇譏舌諷、夾槍帶棒中加以平衡調和,使得這一組人物在微妙的制動中不會因此失去平衡。而當曲終人散,馬車到了目的地,各自也都完成了各自的目的。因此,影片敘事結構嚴謹,在主題表達、人物塑造中做到了首尾呼應。

對於人的精神訴求與自我價值實現的思索,是西部片作為類型電影發展中一直在探索的,並且影片本身深諳於現代價值的思考並叩問人性。而從《關山飛渡》看,用大景深及布光等鏡頭語言講故事而非單純的劇本臺詞,更是對電影本體的精髓把握,因此儘管年代久遠,作為經典總是歷久彌新。

相關焦點

  • 《關山飛渡》:「西部片」的裡程碑
    作為至今為止的奧斯卡最佳導演獲獎紀錄保持者(4次),約翰·福特在西部片領域內頗有建樹,1939年約翰·福特執導、約翰·韋恩主演的西部片《關山飛渡》便是此種類型的一個經典範本,不僅是實景拍攝帶來的真實宏大場面的視覺衝擊力,簡潔高效的敘事風格、性格鮮明的群像人物、高速的馬車動作戲、封閉空間的場面調度與景深運用,都令人賞心悅目。
  • 《關山飛渡》:約翰·福特如何拯救了西部片?
    《關山飛渡》《關山飛渡》是根據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羊脂球》改編的,影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配樂獎,託馬斯米切爾出色的演繹了影片中醫生的角色。影片敘事流暢、人物形象性格鮮明、節奏扣人心弦、槍戰場面驚險刺激,還有精緻的光影畫面,在儘管是在黑白影像的時代,其高超的藝術性,使影片成為電影歷史的經典。影片的故事採用了小說《羊脂球》的外殼,故事背景是受外族的威脅,一輛馬車夠成的封閉空間,一個妓女和其他乘客,在影片作品中人物設置更加多樣,故事也完全獨立於小說文本之外。
  • 電影:關山飛渡 (1939)
    【電影:關山飛渡 (1939)】導語:《關山飛渡 (1939)》是電影導演約翰福特的經典西方人。這部電影 - 他的第一部聲音西部片 - 在福克斯的「 三個壞人」(1926年)(以及「鐵馬」(1924年))之後缺席了13年之後又回歸了他最受好評的電影類型。
  • 《關山飛渡》:西部牛仔的荒野飛渡,激烈打鬥背後是矛盾的人性
    西部片作為好萊塢優秀的類型片,它的意義並不在於用緊張激烈的內容單純滿足觀眾尋求刺激的心理,也不只停留於記錄展現向西部開發的歷史,把電影當作媒介和載體,它旨在向全世界傳遞一種特有的「西部文化」和拓疆精神。由約翰·福特所執導的西部片《關山飛渡》更是此種類型片的經典範本,它對於西部片以及這一類型電影在今後的影響都做出了裡程碑般的貢獻。
  • 鐵馬金戈,關山飛渡!
    《關山飛渡》導演:約翰福特類型:劇情/動作/西部/愛情時長:96min《關山飛渡》於1939年上映,可以說是影史特別是西部片的一個裡程碑,成為了後來西部片的標杆。車上的乘客不但要躲避印第安人的追殺,他們內部也面臨著種族歧視和身份地位懸殊的矛盾。《關山飛渡》獲得了1940年奧斯卡五項提名,並贏得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配樂兩個大獎。大半年前我找這部電影的時候,版權還在1905電影網,現在愛奇藝就能免費看了。驚喜之餘,也是迅速補完了這部想看很久了的電影。看完之後也沒讓我失望,好看!經典!
  • 《明日方舟》騎兵與獵人GTHX2關山飛渡怎麼打 GTHX2關山飛渡打法心得
    導 讀 明日方舟騎兵與獵人GTHX2關山飛渡怎麼打?小編今天帶來了明日方舟騎兵與獵人GTHX2關山飛渡打法攻略,想要參考的玩家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GBN特寫|東風日產關山飛渡
    短期經營中,以自主品牌上攻、一線合資與豪華品牌通過產品潮與價格戰加速下壓,二線合資品牌壓力重重。長遠局面上,汽車五化裹挾的不確定性增加,讓時代陷入喧囂,加劇行業焦慮感。如何在短期經營和長期發展中找到破局契合點,這是剛與青春告別的東風日產亟待破解的問題。
  • 【飛越新貴州】關嶺:關山飛渡 壯美雄奇|最美我的縣
    【飛越新貴州】關嶺:關山飛渡 壯美雄奇|最美我的縣 2019-11-23 12: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一、敘事視角的選擇 敘事視角決定了故事從哪個角度切入,不同的切入角度會導致觀眾思考角度的不同,表達的主題意蘊也因此有很大差別。敘事視角一般包括: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我們習慣於把敘述人稱等同於敘事視角。「視角(敘事角度)即敘事性作品中敘述主體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角度,在具體的敘事作品中它體現為敘事人稱的不同選擇。」
  • 河南關山景區簡介
    關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西北50公裡處的輝縣市上八裡鎮,北距首都北京500公裡,南距鄭州110公裡,享有「北方至尊靈水世界,華夏第一滑塌奇觀」之美譽,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
  • 侯孝賢:家國情愁和鄉土眷戀
    400年,太平洋一隅的美麗島,歷經風雲變幻,從經濟騰飛躋身「四小龍」之一,到當代的社會疾患綿綿,箇中的潮起潮落似乎印證許倬雲在《臺灣四百年》所述:臺灣的宿命,是本土的,中國的,世界的。侯孝賢的電影,覆蓋這些劃時代的紀元。然而,不直說世事的波濤洶湧,聚焦平凡男女,無論老少,如你我,包括他自己,挖掘個中的戲劇與詩意,投射那些年代的愛恨和命運的難以預料。
  • 那些光影中的澳門
    2019.12.20 | 澳門回歸20周年 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文化中心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澳門回歸祖國。
  • 印度電影《調音師》中「盲」的隱喻敘事解碼
    這種互文性,引發了觀眾對作品和先在作品之間關係的解讀興趣。 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文藝觀念,互文性強調在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中挖掘作品的意義。如果說微電影《調音師》只是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懸念,電影《調音師》則是在此基礎上挖掘了人性的種種可能。「盲」作為電影中的疾病意向,具有強烈的隱喻性,也是文本的敘事線索,是創作者表達意義的載體。
  • 深度解讀《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編劇獨特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
    今天我就從電影的敘事手法和對白設計來解讀它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及談談電影主題對我的啟發。| 作者:林琳《海邊的曼徹斯特》曾獲得金球獎、金像獎等諸多獎項,在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摘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桂冠,在豆瓣電影中得分8.6分。
  • 程青松:在光影中旅行
    導語:把此前與電影有關的二三十年記憶都融入到這本書中,書中既有他對近年來經典電影的精彩影評,也有他與姜文、關錦鵬等知名導演的開懷暢談,更多的是他借電影和電影的那些人與事,表達了自己對人性、信仰的思考
  • 《刀鋒》:窮極一生的理想追求,鞭辟入裡的人性思考
    毛姆究其一生都在思考人性的真諦,而在這本書中,毛姆探討了對人性的思考,對生活與未來的探討,對理想與現實的反思,這些關於人生的思考間接地反映了他的一生,故而有人將《刀鋒》稱作他的集大成之作。刀鋒之刃: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抗《刀鋒》是毛姆的一部長篇代表作品,足足有二十七萬字之多,刨去細如髮梢的細節,這本書的情節並不複雜。
  • 王小帥電影《我11》以小孩視角看待青春成長: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黑色且壓抑的色調之下,引發對生命和人性的一種思考。這是一部關於童年成長經歷的電影,而且帶有導演本人的自傳色彩。在緬懷歷史的大背景下,一些標誌性的場景和事物,很能引發出生於六七十年代的那代人的共鳴。它既是一種童年回憶,又能反映出處於童年時期的小男孩的成長陣痛。少年懵懂的心思,好奇的心態,雖然有些平淡,但是足夠真實。
  • 《蝴蝶夢》:希區柯克式懸疑愛情片,關於愛情與人性的思考
    《蝴蝶夢》作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僅展現了富有表現力的視聽語言,更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對女性成長、去偽存真的愛情等普世性母題都有著獨到的詮釋力度。《蝴蝶夢》並非是希區柯克最成熟的作品,比起日後《後窗》中對觀眾焦慮驚悚心理的情緒調動、《驚魂記》中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的完整電影化闡述,個人風格尚不夠強烈。
  • 共生景觀及其敘事表徵:華語奇幻電影中的人與「妖」
    影片用生命無價、愛情至上化解共生關係中的矛盾衝突,以實現對傳統故事的一次當代書寫;喜劇風格使嚴肅話題混搭了解構性的幽默元素,在戲謔和反諷的狂歡中,觀眾有了更多的帶入感和共鳴,這也是時下華語奇幻電影的流行風格。在影片結尾處,彼此相愛的人與人魚達成和解,終成眷屬,完成了共生倫理下的主題闡述——關於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共存、共生、達生的可能。議題之三是關於人性的神秘多元和複雜共生。
  • 帶你讀莫言作品《檀香刑》,看看那個時代中的黑暗與人性
    莫言殘酷敘事的本事大概是天下第一了。但他的殘酷敘事卻並沒有脫離文章主題,所以他的文章愛並不是為了殘酷而殘酷。文中酷刑主要出現兩次,一次是刺殺袁世凱的革命黨被凌遲,一次是主人公殺德國人而受檀香刑。並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必須以傳遞美和享受為已任的,因為它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訴說。酷刑一直存在於我們中華文明中,一部中國法制史甚至可以說就是一部酷刑史,花樣百出種類繁多,每一項都挑戰人類想像的極限,在這一方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夠與我們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