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坨風景區
是保定市西北部第一道高峰區
抗日戰爭時期
這裡是晉察冀軍區和冀中軍區的後方根據地
在深山谷中隱藏著兵工廠
後方醫院、後勤機關等
有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
走進白銀坨景區
重走抗戰之路,緬懷革命先烈
參觀白銀坨風景區,必看的幾處基本陳列
一是白求恩學校學子遇難遺址。進入仙風峪不遠處有一個小峽谷的分岔口叫白石湖,是白求恩學校學子遇難遺址。
1941年秋,日軍集中全部兵力圍剿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白求恩學校二隊從駐地葛公村轉移到花塔北山,被日軍大部隊包圍,他們跟隨楊成武將軍從梯子溝突圍出來,到了道士觀溝,與冀中軍區後方醫院二所會合,再次被日軍大部隊包圍,二隊二百名學員在這裡與日軍展開殊死的搏鬥。他們用僅有的幾支步槍掩護突圍,子彈打光了,就跟敵人拼刺刀,或用石頭砸,甚至拳打腳踢、用牙咬。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裡的土地,染紅了白石湖。
白石湖往北一片開闊地建設了白求恩學校學子遇難遺址紀念廣場。
二是冀中抗戰紀念園。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冀中省委、冀中軍區在平津路、平漢路、津浦路之間,南至滏陽河,西至冀西山區,在廣闊的大平原開展平原遊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創建冀中抗日根據地。冀中軍區由呂正操將軍率領的東北軍691團為根抵,在創建人民自衛軍的基礎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漸發展成一支擁有22個作戰團的大部隊。這支大部隊和地方黨政軍的後方基地則設在今白銀坨景區及周邊地區。這裡有冀中的兵工廠、後方醫院和後勤機關。這裡雖然是冀中的後方,在日軍圍剿大掃蕩冀中後方基地時,也是抗日戰爭的戰場。這裡也和冀中前線一樣,不僅為抗日戰爭作出過重大貢獻,也做出過重大犧牲。
為了銘記歷史,不忘國恥,由冀中抗戰研究會、保定市抗戰研究會倡導,白銀坨景區和縣民政局共同投資,保定市人民政府支持建設了冀中抗戰紀念園,成為白銀坨景區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組成部分。
三是冀中抗戰紀念碑,是冀中抗戰研究會、保定抗戰研究會策劃,以保定市人民政府名義建立的。紀念碑中人物都是創建冀中抗日根據地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早期領導人和技術骨幹。紀念碑上的人物從左至右分別是:張珍、殷希鵬、程子華、呂正操、黃敬、白求恩、孫志遠。
四是清華抗戰英烈紀念碑。抗日戰爭時期,冀中軍區發展成擁有22個作戰團的大部隊,另有地方遊擊隊,所需武器彈藥和其它大量軍需物資的供應是軍隊生存和戰鬥力的重要基礎。當時,冀中省委和冀中軍區把軍工生產放在冀中抗戰的戰略位置。發展軍事工業靠科學技術,靠人才。設在白銀坨及周邊地區的兵工廠,有槍械廠、子彈廠、炸藥廠等,在這些工廠裡,主要技術骨幹來自清華大學。紀念碑中主要人物是葉企孫、熊大縝、閻裕昌,他們均為冀中抗戰作出了傑出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學子投身抗戰救亡,在這裡發揮聰明才智;白校學子遇難烈士血灑道士觀溝;軍工戰士血染翻起嶺; 白銀坨記錄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保留著日寇野蠻侵略的鐵證。
來源:白銀坨風景區官網
【來源:紅色河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