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業旅遊聯盟成立在上海成立

2020-08-28 隱盞文化

大力推進社會中介組織發展旅遊

從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到全國工業旅遊聯盟的啟示

7月9日,全國工業旅遊聯盟成立在上海成立。大會發布了《中國工業旅遊示範城市指標體系》,推出聯盟十條工業旅遊特色線路。聯盟將在全國開展工業旅遊摸底調查、工業旅遊培訓、深化理論與時政研究等工作,並推動聯盟會員之間的交流合作,搭建「省市自治區——地區——全國」三級網絡,有針對性地樹立一批工業旅遊特色景點(區)標杆。

值得旅遊界注意的是,這個「旅遊+工業」或「工業+旅遊」的全國工業旅遊的社會團體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指導下,由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等13家工業旅遊企業、事業單位發起的。在各家媒體報導中,沒有看到旅遊主管部門領導出席、「指導」或「講話」的消息。

這次聯盟成立大會是在上海舉行的,由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承辦,該中心主任鮑斯新先生當選為聯盟副理事長。這條消息勾起了我的回憶:2006年我在上海探親時以一個退休教員的身份,懷著好奇的心情走進上海市建國中路「8號橋」,一個由舊廠房改裝的工業旅遊點,冒味地向成立不久的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了解情況,中心主任鮑先生熱情地接待了我。由此結識了這位自動放棄了先後在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上海市法學會、輕工部上海辦事處任職的「鐵飯碗」,創辦了這個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2010年10月應他之邀在上海工業旅遊論壇上作了一個發言。為此,我在中國旅遊報上刊發了有關工業旅遊與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的三篇短文《上海工業旅遊的機制創新》、《上海工業旅遊中心的啟迪》、《產業融合與產業旅遊》(收錄在《遊憂思錄》上卷「業態篇」),介紹了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的情況,表述了我的一些看法:

1.產業融合是社會發展大趨勢

「生產力越發展、科學技術越進步,產業分工越精細的同時產業融合越廣泛。後工業社會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產業高度融合,農業、工業、服務業之間的融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城市與鄉村的融合,地區與地區的融合,國家與國家的融合,是歷史的大趨勢、時代的大趨勢、世界的大趨勢,也是中國的大趨勢。」

2. 社會資源無限,旅遊產業無界限

「所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都可以轉化為旅遊資源。旅遊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無界限社會化產業」 。「社會旅遊資源以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成果為旅遊吸引物,其核心是人,即人的生活、人的風情、人的精神、人的創造,因而可以不斷創造、不斷挖掘、不斷利用、永無窮盡的。應該重新審視傳統旅遊資源的有限論觀念。社會資源無限論為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3. 產業融合與部門聯動是旅遊發展中一個永恆課題

「目前正在蓬勃興起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技旅遊、文化創意旅遊等,往往是多種產業融合的產物。越來越多的社會旅遊產品往往是多個產業的結合體,難以用單一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技旅遊、文化旅遊去界定與分類。」

4. 加速旅遊社會中介組織發育

「加速旅遊社會中介組織的發育、充分發揮協調服務功能,一是從根本上轉變行業協會的行政色彩,進一步完善其服務、溝通、維權和自律服務功能;二是培育跨行業、跨部門的專業中介機構,提高全社會的旅遊意識,發揮各行業、各部門利用社會旅遊資源、發展社會旅遊產品的積極性,推動旅遊經濟發展。」

現在,全國工業旅遊聯盟成立了,農業旅遊、教育旅遊、體育旅遊、康養旅遊、交通旅遊……呢?文化與旅遊部門該如何與這些旅遊合作?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都在「+旅遊」,政府的旅遊主管部門如果都要去「管」,管得過來嗎?

十多年的三篇短文回了這些問題,附錄如下。

上海工業旅遊的機制創新[1]

2005年5月,「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正式掛牌。「中心」成立之初,像它所在的建國中路8號的一幢老廠房一樣並不引人矚目。但是半年之後,「促進中心」的知名度隨著「8號橋」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的掛牌,隨著上海工業旅遊的迅速推進而不斷提高。

全國工業旅遊的蓬勃興起,兄弟省市開發工業旅遊的強勁態勢,上海市委市府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戰略決策,上海都市旅遊從走馬觀花式觀光遊到主題型深度遊的發展需求,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的戰略機遇,……新環境、新業態呼喚新思路、新機制,「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由此應運而生。

卓有成效的創建工作

規劃先行、有序推進

受上海市經委、市旅委委託,「中心」與上海師大旅遊規劃與發展中心共同編制了《上海工業旅遊發展總體布局(2006--2010)》,規劃把上海百餘年來形成的100多處工業旅遊資源歸納為工業企業、行業博物館、工業園區、創意園區四大類,設計了「核心產品—特色產品—組合產品」三個層次旅遊產品體系,勾劃了上海工業旅遊的開發方向。規劃是個綱,綱舉目張。上海工業旅遊在緊鑼密鼓中有條不紊地大步推進。

建立基地、樹立樣板

早在2003年,在市經委和盧灣區人民政府支持下,由上海華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時尚生活策劃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在保留建國中路8號老廠房的歷史風貌和基本構架的前提下,改造成造型各異、風格別致的展覽廳、工作室和餐廳茶室、美容健身館,引入海內外從事藝術創作、創意策劃的人士和企業。各座辦公樓之間都用天橋相連,是命「8號橋」。 「中心」成立後就以此為辦公總部,並進一步完善了它的環境與功能,與「上海新天地」一樣成為上海都市旅遊的新地標。「8號橋」的改造成功使「中心」有了一個發展基地,取得了開發工業旅遊點的實戰經驗,從而取得了組織和協調上海工業旅遊的話語權。

設點聯線、構建網絡

在《總體規劃》的框架下,「中心」與上海有代表性的工業企業、工業開發區、創意產業集聚區、行業博物館不斷商討,整合了近百個工業旅遊點,策劃、設計了上海工業旅遊十六個產品主題:

「走進寶鋼集團,了解現代工藝——上海鋼鐵工業考察」;

「汽車工業夢幻之旅」;

「百分百感覺——食品工業體驗之旅」;

「走進神舟五號飛船的背後,了解航天工業鮮為人知的歷程」;

「上海創意產業動感時尚之旅」;

「觸摸城市脈動——感受城市最有力的心跳」;

「感受百年滄桑歷程,喜看今日輝煌成果」;

「揭開我們身邊工業的面紗,讓我們生活從此不再神秘」;

「歷史與文化的積澱——上海特色建築經典旅程」;

「領略T臺背後的風情,妝點我們多彩的人生」;

「綠色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的典範——上海化工產業考察線路」;

「上海微電子產業高科技顛峰體驗之旅」;

「上海造船工業——上海百年歷史的見證與縮影」;

「現代工業園區——上海經濟建設的重要載體」;

「一次無法COPY的旅程——特色工藝之旅」;

2006年新年伊始,「上海工業旅遊一日遊」正式啟動,第一批推出11條旅遊線。一日遊由「中心」下屬的上海工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經營,發車地點在「8號橋」,團費中包括空調車費、景點第一門票、全程導遊講解和旅行社責任險,用餐自理。與此同時,「中心」還設計推出針對特定客源群體的「上海工業旅遊商務考察遊」、「上海工業旅遊銀髮線路」、「開啟工業知識之門學生線路」,分別印製了中、英、日3種文字的宣傳頁。「中心」成立伊始開通了「上海工業旅遊網」(www.itripsh.gov.cn),網站包括工業旅遊發展概況、景點類型、線路集萃、戰略合作、旅遊論壇、旅遊常識、質量評定、法規政策等欄目,還設置了在線調查等互動欄目,成為一家專業化的工業旅遊網站。「中心」十分重視新聞媒體的宣傳、聯絡功能,下部設推广部,半年來近50家中外媒體報導作了上百次報導。

內聯外引、聯動發展

「中心」還與上海市工會、共青團、婦聯、老齡委、退休辦、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建立了協作關係,成功地策劃組織了「上海老人看發展——百年工業回眸」、「歡樂上賽場,賽車嘉年華」等活動。「中心」組織了上海工業旅遊長三角地區促銷活動,驅車行駛5000餘公裡,與30個城市500餘家國內國際旅行社建立工業旅遊協作關係,開拓長三角地區工業旅遊新客源,並籌劃建立長江三角洲合作網。「中心」兩次赴日本考察聯絡,與JTB株式會社、MS TOUR株式會社進行有關工業旅遊的業務洽談,籌劃今年在日本設立辦事處。

「促進中心」活力之迷

人們難以想像,「中心」半年之中在大上海颳起了一場工業旅遊的旋風。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機構呢?在www.itripsh.gov.cn上,在它的宣傳冊上寫道:

「經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批准,2005年5月在上海市社團局登記註冊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同時受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和上海市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指導。宗旨是配合政府提升上海產業結構和優先發展先進位造業的戰略思路,挖掘和整合上海工業旅遊資源,努力打造上海國際大都市旅遊產品的專業服務機構。」

「促進中心」 既非某個政府部門的附屬機構或官辦協會的翻版,由上海市開發區協會、上海市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上海工業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新天地置業有限公司聯合組成「理事會」,並由「秘書處」主持日常工程,下設規劃部、推广部、外聯部、培訓部,還設有「專家委員會」。目前「中心」運行的日常經費和30多位工作人員工薪,由中心的組成公司提供,上不靠財政撥款,下不向企業攤派。

緊緊依託上海豐厚的科教資源,是「中心」運行的一大特點。上海師大旅遊學院(原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是理事成員單位之一。「中心」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上海科技管理學校、上海輕工業科技情報所等文教科研機構共同籤署了合作協議書,把產學研結合規範化、體制化方向發展。「中心」有了長期穩定的智力支撐,而科教單位則建立了穩定的考察、研究和實習基地,實現優勢互補、共贏合作。

要了解「中心」產學研一體的特點,不能不了解它的主持人、秘書長鮑炳新先生的個人經歷。他先後在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上海市法學會、輕工部上海辦事處任職,現任上海市開發區協會副秘書長、上海(國際)產業轉移諮詢服務中心總經理、上海華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兼任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和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在「秘書長」這個崗位上,他可以充分利用曾是公務員的組織能力與社會聯繫,又能發揮企業人的經營能力,還可發揮與學界與合作、溝通的長處。

上海市工業旅遊促進中心組織結構

上海工業旅遊中心的啟迪[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一直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發展的,市場化與產業化是推進我國旅遊業發展的兩個車輪,兩者互為依託、緊密結合。旅遊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但在全國從行政指令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計劃經濟的舊思維、舊模式的慣性與傳統影響仍然存在。一方面,總體上全國旅遊產業規模急速擴張、旅遊經濟迅速發展,另一方面,眾多旅遊企業小、弱、散,多數國有大中型旅遊企業和景點體制機制改革滯緩,作為產業細胞與主體的旅遊企業總體上發育不全、缺乏活力,政府主管部門習慣於用「運動式」、「指令式」的方式行使行政管理權力,多數地方的行業組織對企業缺乏吸引力、號召力和約束力,行業中介組織發育不全。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溫總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政府管理經濟方式,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大力培育和強化社會中介組織是轉變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重要環節。制訂和執行行業服務標準,規範企業行為;向社會公眾推介誠信企業,維護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市場秩序:調研市場信息,組織市場推廣;開展職業培訓,開發人力資源市場;為政府機構、企業和消費者開展諮詢服務,溝通政府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聯繫,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信息,等等,這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政府機構包攬的工作,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大多由社會中介組織承擔。只有大力發展市場中介組織,才能使政府機關從具體的、煩雜的行政事務中脫身,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管理經濟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在從行政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轉變、從發育起步向快速推進的過程中,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旅遊基礎設施落後,旅遊服務設施缺乏,旅遊企業初生,旅遊市場規則和行業服務標準一片空白的大背景下,由政府主管部門包攬了行業管理、部門協調、市場推廣、行業規範、培訓教育、企業評級和質量監督、受理投訴等等全部職能,甚至直接承擔起重大旅遊項目開發、旅遊活動的組織,無疑是歷史的必然、必需、必要。

然而,經過近30年的發展,旅遊業的國內外環境、條件和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求旅遊業加速與國際全面接軌;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行政許可法》頒布,要求行業行政管理全面轉型;社會化的旅遊產業範圍日益擴展,多元化的旅遊企業日益壯大,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日益擴大,多樣化的旅遊產品層出不窮;各級旅遊協會普遍建立,官民兼有的旅遊教育與諮詢機構迅速發育。在這種內外大環境下,中央指出的「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政府管理經濟方式」要求,對旅遊業同樣適應,而且更為迫切。

國家旅遊局提出,「十一五」期間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與國際接軌的旅遊體制機制。其中,推進行業管理改革,逐步建立標準化、法制化和規範化的全行業管理體系是核心。而推進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一手推進行業的行政管理改革,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一手加速行業中介組織的發育,充分發揮其協調服務功能,是「推進行業管理改革」的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加速旅遊社會中介組織的發育、充分發揮協調服務功能,一是從根本上轉變行業協會的行政色彩,進一步完善其服務、溝通、維權和自律服務功能;二是培育跨行業、跨部門的專業中介機構,提高全社會的旅遊意識,發揮各行業、各部門利用社會旅遊資源、發展社會旅遊產品的積極性;三是按照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引導和規範各類旅遊諮詢機構(包括市場調查、規劃設計、教育培訓、資質認定、評估論證和投資中介等),充分發揮旅遊智業的服務功能,促進旅遊資源、資本與智力的互動與結合,推動旅遊經濟發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心」的出現及其嶄新的組織形式與運行機制,為發展旅遊中介組織創造了一個新思路。

「中心」的建立是上海市經委和上海市旅委轉變傳統思維與傳統手段,用創新思維創辦工業旅遊這一新事物的結果。上海市經委領導明確地要求「要從市場運作方向上推進」工業旅遊,果斷地把策劃、組織、宣傳工業旅遊的職能賦予「中心」。上海市旅委領導堅定支持和指導「中心」的創舉,對「中心」的運作模式表示讚賞,認為「中心」具備工業旅遊資源的整合能力、協調能力,將提高上海旅遊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有利於上海旅遊業的發展。市經委、市旅委從發展方向、政策導向和行業規範上指導「中心」的工作,但不越俎代庖包攬策劃、組織和宣傳上海的工業旅遊的具體事務。如工業旅遊示範點的評定工作,就是由「中心」具體組織和篩選,向市經委、市旅委申報,由國家旅遊局考核、申批。

「中心」從人、財、物上與市經委、市旅委脫鉤,是一個獨人的社團法人,它開展工業旅遊活動上不靠政府授予的權力發號施令,下不向工業企業攤派收費,而是以自己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即以自己的服務去贏得企業的信任、相關部門的配合和市民的支持。在去年年底舉行「上海工業旅遊一日遊信息發布會」時,有些企業不請自來,要求把本企業列為工業旅遊點、納入工業旅遊線。現在上海許多工業企業主動與「中心」聯繫,「中心」舉辦活動得到各方的積極響應,一個社會互動、良性發展的開端已經出現。

正如鮑秘書長所說,「上海工業旅遊還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我們將借世博會良機,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工業遊的認知度」。「中心」的探索剛剛起步,爾後的工作更加艱辛和漫長,但它的首創精神和嶄新模式,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對旅遊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可引人思考、給人啟發。作為率先對外開放並與國際接軌,率先面向國內外市場起飛的旅遊行業,理應在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改革方面步子邁得快一些、大一些。

產業融合與產業旅遊[3]

產業融合是社會發展大趨勢

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工業社會發展階段,正在走向「後工業社會」。生產力越發展、科學技術越進步,產業分工越精細的同時產業融合越廣泛。「後工業社會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產業高度融合,農業、工業、服務業之間的融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城市與鄉村的融合,地區與地區的融合,國家與國家的融合,是歷史的大趨勢、時代的大趨勢、世界的大趨勢,也是中國的大趨勢。

社會旅遊資源無窮盡,旅遊產業無邊界

所有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都可以轉化為旅遊資源。旅遊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無界限社會化產業。

傳統旅遊業主要依託自然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而現代旅遊業更注重挖掘當代各種社會資源(工業、農業、文化、科技、教育、康體、重大節事等等),依託整個現代城鄉環境,依託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無限創造,不斷地擴大旅遊供給的品種和質量。

社會旅遊資源以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成果為旅遊吸引物,其核心是人,即人的生活、人的風情、人的精神、人的創造,因而可以不斷創造、不斷挖掘、不斷利用、永無窮盡的。應該重新審視傳統旅遊資源的有限論觀念。社會資源無限論為旅遊的可持續發展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產業融合是現代旅遊業發展的大趨勢

目前正在蓬勃興起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技旅遊、文化創意旅遊等,往往是多種產業融合的產物。越來越多的社會旅遊產品往往是多個產業的結合體,難以用單一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科技旅遊、文化旅遊去界定與分類。

作為農業旅遊示範點的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是農業與現代科技、工業化生產的結合。江陰華西村、山東龍口南山集團既是鄉村旅遊點,也是工業旅遊點,還是新農村旅遊點,更是新城鎮旅遊點。作為工業旅遊示範點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蒙牛乳業(集團)工業旅遊區、山東泰安蒙牛乳業工業園,是牧業、食品加工業的結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天國際葡萄酒業有限公司、山東煙臺中糧長城葡萄釀酒有限公司、煙臺張裕集團,既是葡萄種植園區,又是葡萄酒工業園區。其他的工業旅遊示範點,如山運城鹽湖養生城(中國死海)既是採鹽工業園,又建康體健身園;長江三峽工程壩區是水利、發電與航運業的綜合體,山東平邑歸來莊金礦地質公園是地質科學與採掘、冶金工業的結合,福建惠安雕藝城是採石業與石刻文化與技藝的結合。

目前上海工業旅遊點中,100餘家工業企業、35家行業博物館、240餘家科普教育基地、81家創意產業集聚區以及60餘處工業園區等,涵蓋了傳統工業企業與遺址、行業博物館,又有工業開發區、創意產業集聚區和城市建設成就等新型產業,構成了觀光遊覽、休閒娛樂、商務會展、科普科教、文化交流與獎勵旅遊等多元化的旅遊產品體系,繪就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社會大旅遊版圖。

我國和上海工業旅遊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表明,人們通常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 「工業旅遊」概念已不能準確反映當今新興旅遊業態與產品的豐富內涵與發展前景,建議改用「產業旅遊」來表述。在「產業旅遊」中,既包含工業遺址考察、工業企業觀光,也包含農業、商貿、交通、科教、文化藝術及影視動漫等第一、二、三產業的代表性景物的觀光、休閒與文化體驗旅遊。其實,英語中INDUSTRIAL兼有工業、產業、實業之意。工業旅遊與產業旅遊的英文表述都是INDUSTRIAL TOURISM。

產業融合與部門聯動是旅遊發展中一個永恆的課題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指出,「大力推進旅遊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明確了黨中央、國務院50個部門的工作分工。分工方案》通過建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的工作協調機制,使產業融合、部門協作走向常態化、制度化。

政府各主管部門的合作為旅遊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框架與社會環境,但政區主管部門不可能直接包攬旅遊開發、經營。如上所述,產業旅遊的多樣性決定了其相關主管部門的多方性,任何一方面的政府主管部門不可能、也不必要統攬產業旅遊的開發與管理。與政府主管機構脫鉤的社會中介機構是溝通政府、企業與遊客的橋梁,是推動旅遊發展、特別是產業旅遊發展的有效促進方式與組織形式。

上海工業旅遊促進中心成立五年來的工作表明,它上有市經濟和信息化委、旅遊局、商貿委和質監局等政府部門的指導,與市貿促會、旅遊協會、會展行業協會和水上旅遊促進中心等行業組織密切合作,與市總工會、共青團、婦聯、老齡委、退管辦、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和科普教育基地聯合會等社會團體廣泛聯繫,與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有效合作,下與旅行社、工業企業、旅遊景點、文教場館、房地產與物業企業等緊密合作、相互支持,並與長三角工業旅遊點開展聯合。「促進中心」的成功運行為我國旅遊協會等行業組織的改制轉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十二」期間,我國旅遊業將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旅遊行政管理及相關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把應當由企業、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承擔的職能和機構轉移出去。五年內,各級各類旅遊行業協會的人員和財務關係要與旅遊行政管理等部門脫鉤。」加速旅遊社會中介組織的發育、充分發揮協調服務功能,一是從根本上轉變行業協會的行政色彩,進一步完善其服務、溝通、維權和自律服務功能;二是培育跨行業、跨部門的專業中介機構,提高全社會的旅遊意識,發揮各行業、各部門利用社會旅遊資源、發展社會旅遊產品的積極性,推動旅遊經濟發展。

隱盞文化│



挖掘產業文化 • 專注主題體驗

YINHAM ┃ 一切都為最極致的體驗

打造最有深度的觀光工廠

微信號:隱盞文化

請持續關注我們吧

相關焦點

  • 山東省「工業旅遊聯盟」在煙臺成立 助力發展工業旅遊
    山東省「工業旅遊聯盟」在煙臺成立 助力發展工業旅遊 2018-12-17 07:47:17
  • 合肥工業大學校友(上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成立
    9月27日下午,合肥工業大學校友(上海)科技創新發展聯盟在上海成立。合肥工業大學黨委書記餘其俊、校黨委副書記陳剛出席成立儀式。上海校友會名譽會長周中富、上海校友會會長楊桂生、上海校友會常務副會長芮曉玲及長三角區域校友會代表、聯盟會員等參加儀式。會議由上海校友會副會長吳小東主持。  餘其俊在講話中高度肯定了聯盟成立的意義和必要性。
  • 中國國旅世博聯盟成立 聯盟輻射全國
    中國國旅世博聯盟成立 聯盟輻射全國 中廣網 2010-04-14       記者日前從國旅總社獲悉,作為2010年世博會首批指定旅遊服務商
  • 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在上海成立
    9月12日,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的文化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於上海共同成立「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脈相通,長期以來互為文化發揚地和旅遊集散地。
  • 黑龍江成立東部溼地旅遊聯盟
    日前,黑龍江省林業和草原局、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省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7家聯盟成員單位籤署《龍江東部溼地旅遊聯盟合作框架協議》,成立黑龍江省東部溼地旅遊聯盟,以「共商、共享、共建、共贏」為主題,聯合發展溼地遊。
  • 2020年工業旅遊創新發展論壇暨全國工業旅遊聯盟會員大會成功舉行
    11月20日,2020年工業旅遊創新發展論壇暨全國工業旅遊聯盟會員大會在自貢金陵酒店召開,這是全國工業旅遊聯盟自去年7月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會員年會。自貢文旅投資公司作為聯盟副理事長單位組織承辦了此次活動,來自國內部分市州的領導和聯盟會員單位百餘名嘉賓參加了本屆大會。
  • 全國文學館聯盟在蓉成立
    四川日報11月10日,全國文學館聯盟會議在成都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兼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宣布全國文學館聯盟正式成立。會議表決了全國文學館聯盟章程、聯盟理事單位、常務理事單位、理事長單位及聯盟秘書長。
  • 「全國高校旅遊課程教材建設共享聯盟」成立
    3月23日下午,新時代旅遊教育課程教材建設論壇暨「全國高校旅遊課程教材建設共享聯盟」成立大會在北京開放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院校、知名企業及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近百人齊聚一堂,共商新時代旅遊課程教材建設大計。
  •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聯盟在京成立
    本次論壇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指導,北方工業大學、全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聯盟、《思想教育研究》編輯部、《思想理論教育》編輯部、《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編輯部共同舉辦,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方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承辦。論壇包括專題報告、專家主題發言、大會主題發言等環節。來自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100餘所高校的專家學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負責人等2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在滬成立
    9月12日,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的文化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於上海共同成立了「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借2020年上海旅遊節之際,四地文旅部門在滬成立「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其目標直指打造長三角地區高品質世界著名旅遊目的地。
  • 全國廈金旅遊集散聯盟成立 赴金門旅遊籤注更便捷
    全國廈金旅遊集散聯盟成立 赴金門旅遊籤注更便捷 2018-05-19鍾欣 攝   中新網廈門5月19日電 (記者 楊伏山)適逢第8個「中國旅遊日」,19日,由廈門旅遊集團發起內地12個省32家旅遊集散中心設立的「全國廈金旅遊集散聯盟」正式成立,來自12個省20多個城市的旅遊集散中心負責人共同見證這一標誌廈金融合步入快車道的特別時刻。「全國廈金旅遊集散聯盟」19日在廈門正式成立。
  • 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袁佩芬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大會現場11月28日,由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牽頭的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行來自全國文旅領域的60多家院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知名企業和致力於推動我國旅遊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有關機構作為聯盟首批理事單位參會。大會推選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為聯盟理事長單位,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攜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等22家單位為常務理事單位,並表決通過《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章程》。
  • 全國廈金旅遊集散聯盟在廈成立 赴金門旅遊更方便了
    (廈旅集團供圖)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吳君寧 通訊員 陳濱城 ) 19日上午,「全國廈金旅遊集散聯盟」在我市正式成立,聯盟成員包括來自全國12個省25個地市的32家單位,這些成員單位的負責人齊聚一堂,暢談合作共同推進廈金旅遊融合的舉措,並考察了廈金旅遊線路。業界人士認為,該聯盟將有效促進海峽兩岸旅遊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廈金融合快速發展。
  • 產教融合新探索 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
    原標題:產教融合新探索 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
  • 全國旅遊卡聯盟成立 正式發行「遊卡匯」
    長江日報訊(記者賈蓓 通訊員曹巧紅 周碧輝)12月4日,全國旅遊卡聯盟成立大會暨「遊卡匯」上線啟動儀式在漢舉行。「遊卡匯」是一張集合更多城市、更優景區、更佳平臺的旅遊年卡,通過技術升級和資源整合,可以讓遊客擁有更多更好的跨省旅遊體驗。
  • 全國佛教圖書館聯盟在杭州靈隱寺成立
    佛教在線杭州訊 據靈隱寺消息,7月17日上午,來自全國佛教圖書館系統的100多名嘉賓,匯集杭州靈隱寺,參加全國佛教圖書館聯盟成立儀式。《雲林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版)發布會同時舉行。 雲林圖書館文海法師宣讀發起成立全國佛教圖書館聯盟倡議書。
  • 全國航旅人才培養產學聯盟成立
    11月16日,由中國貿促會商業分會和北京百信航旅聯盟控股集團、易沃克旅遊平臺發起成立的全國首家航旅人才產學聯盟在京中國天使投資學院達摩院揭牌。
  • 23家名山景區成立「山嶽旅遊聯盟」
    新華網合肥6月25日電(記者王立武)全國23家名山景區25日在黃山成立「山嶽旅遊聯盟」,該聯盟將加強旅遊產品的差異化配置,聯動提升管理與服務品質。  據悉,該聯盟首批成員包括黃山、泰山、峨眉山、武夷山、九華山、武當山、廬山、嶗山、普陀山、雁蕩山等全國知名景區。
  • 山西省工業旅遊聯盟、工業博物館聯盟年會召開
    圖為年會現場 圖片源自汾酒文化景區 山西工業旅遊資源豐富,煤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和軍工文化獨具特色,催生了一批具有區域乃至全國影響力的工業旅遊景點景區
  • 產教融合新探索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
    11月28日,全國導遊專業群開放式職教聯盟成立大會在杭州舉行。這是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創新產教融合新模式,深入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導遊專業群建設的新嘗試,將有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打造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導遊人才培養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