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骨雕藝術距今已有多少年歷史嗎?10萬年。守「藝」通州之骨雕,帶著宅在家的你走進神奇的骨雕藝術世界。如今,通州骨雕傳人40多年來以刀為筆,雕刻著一件件刻骨銘心的作品,深切表達著運河之戀。
守「藝」通州·骨雕:《運河之戀》喜獲通武廊文創大賽銀獎
骨雕藝術源遠流長。說起來以骨頭為原料的藝術還有些額外的神秘感,您能想像得到它的歷史久遠到什麼程度嗎?從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遺址內發現的鑽孔骨墜算起,距今已有10萬年的歷史!這恐怕是人類藝術史上最久遠的一門手藝了。
而在咱們通州就有一位骨雕傳人。據了解,2009年通州骨雕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該項目傳承人,他拿起手中的刀雕刻著一件件刻骨銘心的作品,現已達40多年了。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第24期,「雲遊通州」推送了守「藝」通州之骨雕,共同感受神奇的骨雕藝術世界。關注區文旅局官方微信公眾號「通州八大遊」後,通過精美圖片展示以及細緻文字說明,就可讓宅在家的你欣賞、體驗、學習骨雕的製作過程和魅力。
陳道清,土生土長的通州人。1976年跟隨陳國清學習雕刻,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現在主要以設計製作骨雕工藝品為主。2010年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2013年榮獲北京民間藝術金獎,2019年骨雕作品《運河之戀》榮獲北運河杯「通武廊」文創產品大賽經典系列主題銀獎。
做一件骨雕精品非常複雜且耗時。就拿《運河之戀》這件精品來說,陳道清花了3年多時間才創作完成。記者看到這件骨雕作品,在蘆葦蕩中,一位少年腳踩蓮花,釣起了一條大鯉魚。一人一魚還在奮力對抗,雕刻得栩栩如生,且又有活力和張力。
據陳道清講,光那朵「蓮花」就廢了5根牛骨,整個作品耗用了幾十根牛骨,可謂精細。「這畫面裡的孩童就是我啊!從小我就在運河邊上長大,太愛大運河了。現在看見家門口的運河變得更美了,我由衷高興,就想創造些作品表達這份情。」提起這件他最得意的作品,陳道清總是神採飛揚。
走進神奇骨雕藝術世界
骨雕,原料採用牛骨或駝骨,工藝包括設計、鑿活、鏟活、磨活、組裝、染色、配座等,講究慢工出細活,完全靠一雙手上的功夫。最難的便是鑿、鏟、磨三個步驟,這是造型的關鍵。
一個巴掌大小的白菜,即使是最有經驗的雕刻師也得一周時間,可見其精細程度,怪不得連白菜的紋路和附在上面的蟈蟈都那麼逼真。
以前,陳道清一般喜歡以白菜、玉米、昆蟲等田園題材為主。最近幾年,他致力於通州運河文化,將不少運河題材融入其中,十足的通州味道。
說來也巧,陳道清的愛人佐俊香女士由於受他影響,也從事起骨雕藝術,距今已也有近35年歷史了。 現在,我們就請佐俊香女士親自演示一片白菜葉子的製作流程:先用搓刀將「白菜葉子」打磨,搓光滑;用鑽頭精細打磨一次;用球鑽頭在白菜葉子上「點坑兒」;另一面繼續用桃鑽頭打磨光滑,用尖鑽頭在上面刻出葉子脈絡;再用水砂紙繼續精細打磨,至少打磨三遍,最後用雙氧水進一步漂白。
對於有些上色作品,則是用照相館的透明顏料自己調試、配色,最後在附著上色。由於要充分還原作品與實際物品的質感,所以對顏色的把控也是十分重要。由於骨雕藝術要保證其美觀,營造出光滑、潔白、精緻的特色,所以除了雕工精湛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技藝,一遍一遍打磨、拋光、漂白,才能讓骨雕藝術成型。
記者 代金光 通訊員 趙京
編輯 耿海燕
責任編輯 杜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