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墓,陪葬玉器為何殘、斷、碎

2021-02-07 盈園文化傳媒


西漢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保存完好的一座漢代彩繪壁畫石室墓,出土文物多達1000多件(套),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價值,是廣州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評為中國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之玉盒

玉盒通高7.7釐米,直徑9.8釐米。由青玉雕成,玉質溫潤,內外打磨光潔,雕琢精細,堪稱漢玉之精品。其蓋子與盒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盒身如一圓碗,從上到下依次裝飾有三周紋飾。蓋內也有線刻的雙鳳紋裝飾。盒蓋一側原已破裂,沿著裂縫鑽有對稱的兩組小孔,還在盒蓋內側刻有凹槽,應是以絲、麻類線繩把破片連綴起來,線頭可掩藏在盒蓋裡面的凹槽內而不外露。

玉盒蓋外側沿著裂縫鑽有對稱的兩組小孔

玉盒蓋內側盒蓋內側刻有凹槽

據報告稱 :「經仔細檢視,破口的毛邊幾乎已呈平滑狀,表明器蓋破裂後已使用一段較長時間。」這表明玉盒是墓主長期珍愛之物。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鉤扣龍形玉佩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右側位置。龍形玉佩長11.5釐米,金鉤長5.9釐米,整體通長14.4釐米。由一條青玉雕刻的龍和一個金質的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形成一幅龍虎爭鬥的生動圖景。玉龍長體彎曲成S形,張口銜鰭,尾巴回卷,下半部分折斷,斷口兩邊各鑽有3個小圓孔,應以線繩連綴。

龍形玉佩斷口兩邊各鑽有3個小圓孔

金鉤扣是鑄成的,器表打磨光潔,鉤尾和鉤首均作虎頭形。鉤尾的虎頭雙眉上揚,額頂鑿出一個陰文「王」字。虎口形成的套銎,出土時正好套在玉龍的折斷處。鉤腹有一圓鈕。顯然是龍形玉佩下半斷裂後,特意製作了一虎頭金鉤與之相配,使玉佩改變功能成為帶鉤。帶鉤發展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漢代則有「滿堂之坐,視鉤各異」的用鉤盛況。墓中出土的5件玉帶鉤均為墓主所有。這件玉器因其斷裂,龍、虎這兩種神靈動物才有機會得以巧妙地用不同材料組合形成一件器物,掩飾修補痕跡於無形,反映了工匠富有創意的構思。整體氣韻生動,雕琢精細,是漢代玉帶鉤中的經典之作,彰顯了主人尊貴特殊的身份。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鳳紋牌形玉佩

鳳紋牌形玉佩出土於南越王墓玉衣頭罩的左側位置。通長14釐米,寬7.4釐米。青玉質。全器扁平,雙面透雕。玉佩正中為一個長方框,上連一朵捲雲紋,下為一高冠卷尾變形鳳鳥。框內透雕一隻變形鳳鳥。框右側雕一鳳鳥,雙足踩璧,長尾下垂;左側透雕瓔珞一串,其上飾一變形小鳥,構圖充滿動感且突破傳統的對稱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斷裂,特鑄造兩個H形小金橋連接上下兩個埠,金橋上還刻有捲雲紋裝飾。兩個金橋的介入使全器復為一體,使金、玉不同材質得到完美結合,更為其增添了附加值。

玉佩方框下端原已斷裂,特鑄造兩個H形小金橋連接上下兩個埠

這3件修補的玉器都出土於主棺室墓主人的身邊,其意義與重要性不言而喻。南越國偏安一隅,其土地面積、人口與國力財力等與西漢中央政權是不可比擬的,但墓中發現的玉器,數量眾多且精美超凡,與同期諸侯王墓出土的玉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南越王墓出土了100多件(套)玉佩飾。這些玉佩飾不僅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級差別,也表明南越國還保留了先秦佩玉的傳統。

玄璧改制的玉片

不可否認,在南越王墓中留存有大量戰國時期的玉器,一些玉器不止原料,其製作者也不排除來源於外地的可能。另外,還有南越王趙佗曾獻白璧一雙的文史資料記載:「漢初趙佗,因陸賈使回,獻白璧一雙,翠鳥千,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此一時事也」(元·陳大震、呂桂孫纂修《元大德南海志殘本》南海志卷第六土貢篇)。白璧作為對漢王朝的供奉位於第一位,這證實了南越國確實擁有自己的琢玉工坊,南越王玉衣軀幹褲筒玉片中還發現有玄璧改制的玉片。先不說這些玉器本身的製作從何而來,單就這些修補的痕跡看,其鑽孔應是南越國的玉工所為。再者西耳室出土有銀錠4塊,這表明南越國有金銀手工業作坊,上述金鉤扣玉龍佩的金鉤和鳳紋牌形玉佩的金橋等,可以基本認定其金屬部分應為南越王廷所制。

鑽孔連綴的方法最早見於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到宋元時期出現鋦釘補瓷,有著時代上的進步與發展,而鑽孔技術均為其基礎。對於玉器,鑽孔技術也不存在什麼難度,早在新石器時期,玉器上鑽孔就普遍存在,多用於系掛。而修補常見的方法是在玉器破損後,在破損斷口附近鑽孔,可用絲繩等綴合成原樣的完整器形。

遼寧建平縣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

遼寧建平縣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14號墓出土的紅山文化勾雲形玉佩,上緣中部和下緣右側都有為了綁合斷裂處所鑿的圓孔。陝西延安蘆山峁遺址採集到的龍山文化玉琮,大致裂成相等的4塊,每塊裂縫處左右都各鑽有兩個小圓孔用於系接。

陝西延安蘆山峁遺址採集到的龍山文化玉琮

而玉器中改制的情況也比較多見,如河南省輝縣固圍村墓地出土的大型分段連綴式玉璜,由一件春秋晚期有鏤雕臥獸的玉雕、兩件春秋晚期的玉璜部分、兩件戰國晚期雙龍首玉璜的龍首、兩件戰國晚期的玉環首經修整加工後以銅片貫聯而成,推測除玉環首、鏤雕臥獸玉雕外,其餘均系從原本殘損的玉器上裁截下來的部分。改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原器損壞後所為,像金鉤扣龍形玉佩在嚴格意義上也屬於一件改制器,但因其修補痕跡及意圖明顯,這裡將其歸入修補器的行列。

河南輝縣固圍村墓地出土的大型分段連綴式玉璜

據考古報導,廣州甚至嶺南地區在南越國前、後期都沒有如此大規模的玉器出土,那是因為南越國之前並不具備發展玉器技術與文化的條件,而後期因為西漢統一南越,消費玉器的高級群體南越王族的消失,使得高端玉器也逐漸少見或不見。除南越王墓之外,嶺南地區玉器出土數量有限,且多為小件器物。而在其他地區諸侯王漢墓出土玉器上,也基本不見有修補痕跡,多為改制器。總之,南越王墓出土的修補玉器是極為少見的,玉器本身和破損後玉工修補的匠心獨具也令人嘆為觀止,由此可見古人對玉料的珍視,也說明中國人愛玉、崇玉的傳統觀念由來已久。

除了堅持,就差您的一個「在看 

相關焦點

  • 南越王陪葬玉器為何殘、斷、碎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南越王陪葬玉器為何殘、斷、碎?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西漢南越王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西漢南越王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西漢最美玉器:南越王玉組佩
    這一點很有趣,我們在前面說過,文獻中記載的漢初,長安當朝並沒有真正完善玉組佩制度;從出土資料看,西漢的幾個大的諸侯王墓葬: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墓、北京大葆臺漢廣陽頃王墓、江蘇徐州獅子山漢楚王陵、安徽壽縣淮南王墓、臨淄齊故城齊王墓、河南永城文帝之子梁孝王墓、江蘇高郵神居山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墓等,這些墓葬中出土文獻記載的「金縷玉衣」【63】和「黃腸題湊」【64
  • 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市區北部的象崗山上,是 1983年6月9日在該地動工修建樓宇開挖地基時偶然發現的。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佔地14000平方米。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廣州景點
    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
  • 「事死如事生」——南越王墓的隨葬珍寶
    該墓隨葬有大量珍寶、生活用器和15個殉人,充分反映了當時「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很多器物是墓主生前的實用器和珍愛之物。甚至有些器物,在當時就業已破裂,卻依然被珍視,經重新修補加工後繼續使用,並隨墓主人一起入藏相伴千年,可見古人對於玉,甚至是殘、斷、碎玉器的珍惜。
  • 對話「南越王墓探墓第一人」:趙佗墓深藏越秀山下?
    日前,首個進入南越王墓一探究竟的黃淼章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提出了他的看法。對此,中國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副隊長黃展嶽也表示認同。1983年5月,廣州市考古人員在西村鳳凰崗的山崗,發現一座大型南越國時期木槨墓,此墓墓道殘長7.9米,墓室長13.8米,寬5.7米。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已恢復開放
    其中,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一級博物館於近幾日宣布恢復開放,廣漢三星堆博物館也表示將於3月23日有序開館。位於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已於3月18日起恢復對外開放。該館於3月17日發布的公告表示,開放區域為整個博物館,包括基本陳列、臨展、墓室等區域,與此同時,夜間開放服務暫停。同時,僅接受個人網絡實名制預約購票參觀,博物館原購票窗口暫停服務,且每小時限額50人。
  • 探訪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感受廣州2000多年前的西漢文明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是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南越王墓於1983年6月挖掘出土,博物館即以該墓穴原址為基礎建成。南越王墓是嶺南地區發現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出土文物一萬餘件。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悄然更名 去「墓」字討吉利
    第2頁:被訪者均不忌諱「墓」   南越王墓博物館因何改名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徐毅兒  地鐵沿線報站名稱仍為「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但博物館高牆牌坊卻悄然更名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這讓不少市民感到疑惑:「是否走錯地方?」
  • 「滇王與南越王」展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
    「滇王與南越王」展於2021年1月25日至2021年4月18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繼「大漢楚王與南越王」「中山王與南越王」「齊魯漢風」「尋找夜郎」之後,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主辦的第五個漢代諸侯王展。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 遊南越王墓——嶺南千古一帝 看金縷玉衣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處歷史人文聖地——南越王墓博物館,探索千年的西漢嶺南文化。博物館南粵王墓博物館是以墓地為主體的博物館,該墓為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約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保存完好,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西漢時代彩繪石室墓。
  • 「國家一級博物館」——南越王墓博物館 跟小宸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所以當時在廣州發現西漢南越王墓的時候,震驚了全國。小宸很喜歡看考古紀錄片,看完了《南越王墓》,就特別想要到現場去看看。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君王趙眜的陵墓。這座墓是1983年的時候,挖掘土堆的時候偶然發現的,當時人們完全沒發現,居然在鬧市區發現了大型古代墓葬。
  •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印證廣州是我國古代"海絲"起點
    俯瞰西漢南越王墓墓室。「作為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6個重要史跡點之一,當年南越王墓墓中出土的多件海外珍貴器物,不僅是南越國與海外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是廣州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舶來品。」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館長吳凌雲介紹,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了波斯銀盒、原支非洲象牙、紅海乳香、焊珠金花泡、玻璃珠飾等舶來品文物,這些都說明廣州當時就是一個越洋貿易的重要港口,為歷代廣州外貿打下堅實的基礎。
  • 廣州再現南朝墓葬群 規模僅次於南越王墓(圖)
    近日,在先烈中路99號大院施工工地內,共清理出東漢墓一座,西漢晚期墓兩座,南越墓兩座,南朝墓三座,出土陶、銅、瑪瑙、琉璃、玉、鎏金、鐵等質地器物約180件套。其中包括近年來廣州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一座南越國時期墓葬,規模僅次於南越王墓。  2號漢墓  殘深2.8米!
  • 2020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有哪些展覽?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有哪些展覽?  1、南越王墓原址:西漢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於1983年發現並發掘。南越王墓是嶺南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墓主人等級最高的漢代彩繪石室墓,保存完好,未受盜擾。
  • 歷史教授稱南越王趙佗墓唐代已遭洗劫(圖)
    >  南越王趙佗墓唐代已遭盜掘?  《傳奇》記載,崔煒在這個墓中,見到了數間「垂金泥紫,飾以珠翠」的「錦繡幃帳」,極其奢華。隨後他遇見了四位身著古裝的侍女,告訴他這是「皇帝玄宮」,並給了他一顆寶珠,讓他離去。崔煒出洞穴後到波斯商人處悄悄賣這顆寶珠。有一位「老胡人」,問他:「郎君得入南越王趙佗墓中來?不然者,不合得斯寶。」老胡人告訴崔煒,這是波斯國寶陽燧珠,西漢南越國年間流入嶺南,後被趙佗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