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丹麥自然歷史博物館·地球遺傳學中心的Eske Willerslev教授率領團隊從2800年~5000年前的亞洲人和歐洲人的牙齒DNA中找到了最古老的鼠疫耶爾森氏菌,將這一細菌的起源向前推進了2000年。同時,研究者還發現了引起細菌毒性增加、導致黑死病的基因變異,說明在歐亞人中,鼠疫是一種地方病,其出現時間比史料記載的大流行至少提前了3000年。
14世紀的黑死病曾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其病原體就是鼠疫耶爾森氏菌,這種細菌最早在1500年以前的古墓中發現過。
Eske Willerslev及其同事分析了青銅時代的101個亞洲人和歐洲人牙齒的DNA,這些人生活的年代距今2800年~5000年,其中有7個人發現了鼠疫耶爾森氏菌DNA。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導致細菌毒性增強和鼠疫出現的基因變化序列。此外,DNA分析表明,一種類似於黑死病菌株的菌株曾在青銅時代傳播,但只有新近的菌株才含有ymt基因,該基因可幫助耶爾森氏菌在跳蚤內臟寄生。古老的鼠疫耶爾森氏菌沒有能力寄生於跳蚤體內,鼠疫流行稀少也在情理之中。
研究人員推測,鼠疫耶爾森氏菌在5783年前開始出現分支,比以往認為的早了2000年。現存的鼠疫耶爾森氏菌祖先存在於公元前4000年末期,至少於公元前3000早期在歐亞大陸廣泛傳播。歐亞大陸人群中的鼠疫流行至少比史料記載的早了3000年。
然而,因缺乏關鍵的致病基因,與後來引起三次大流行的鼠疫耶爾森氏菌菌株不同,這些古老的菌株很有可能無力引起黑死病,只能引起肺鼠疫和敗血症鼠疫,這些疾病可能是公元前4000年末~3000年初人口減少的原因之一。
最近的古基因組學研究證實,青銅時代的歐亞大陸存在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變更,伴隨著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化。從Willerslev教授的研究來看,鼠疫爆發可能和這些人口學事件相關,要麼是鼠疫促進了人口流動,要麼是人口流動帶來了鼠疫。
參考文獻:C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