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二十一日,元軍兵臨城下,饒州城破,當時居住於此的南宋丞相江萬裡用意已定,攜家人等投止水池殉國,遂有「舉家三百餘口,皆赴水而死」之說。
800多年後,都昌縣土塘鎮、鄱陽縣芝山公園都傳出江萬裡真身墓的消息,江氏族譜上更是說朝廷為江萬裡敕御葬十二冢,分布各地。那麼,在大兵壓境之時,名相死後其真身究竟去了哪裡呢?
江萬裡像
都昌江萬裡墓
名相江萬裡之死
許多人都知道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卻往往不知道他的老師江萬裡;只知一生力主抗金的南宋詩人楊萬裡,卻不知江萬裡。就連他的墓葬歸處,也歷來存在爭議,說法不一。
江萬裡確實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1198年,他出生在江南西路南康軍都昌縣延昌鄉林塘柏樹下江村一戶書香門第之家。他一生經歷兩朝,宦海幾度沉浮,先後任吉州、隆興知府、監察御史、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左丞相兼樞密使。
鹹淳九年,江萬裡以76歲高齡,奉旨再度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此時,他的再傳弟子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文天祥敬佩仰慕江萬裡的學問道德、風度氣概,常比之為範仲淹。同年夏,文天祥去潭州會見江萬裡,江萬裡也素知天祥氣節,談及國事慨然說:「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文天祥感動不已,流涕再拜而去。
都昌縣江萬裡研究專家江五科認為,一年後元兵大舉南侵,南宋王朝外有強敵壓境,朝中有賈似道擅權誤國,危在旦夕。朝中許多大臣對度宗一味聽取賈似道推行禍國殃民的妥協投降路線不滿,辭職隱遁山林、著書立說傳後世者有之,逃亡異國他鄉以終天年者有之。但是江萬裡計不出此,他沒有回山深林密的老家都昌林塘,也沒有去隱居,而是選擇在通衢四達之重鎮、元兵必爭之要地饒州定居下來。其用意十分明顯,在回天無力的情況下,他作為朝廷重臣,要在饒州這個贛北重鎮以身殉國,激勵和喚起國人起兵抗元。
江五科分析認為,當時江萬裡家庭佔有的產業分布是比較分散且很隱蔽的,在故鄉都昌,除林塘老家外,還有他曾在遭讒坐廢時閒居達八年之久的同野府,在都昌周圍有幾處田莊。本來江萬裡選擇這些地方隱居,元人是無法發現的,然而,江萬裡卻毅然決然地以七旬高齡,同門人弟子輩朝夕相處,在饒州的芝山別墅住了下來,坐等為國捐軀這一天的到來。
草草下葬饒州芝山
正是處於這樣一個兵荒馬亂國難當頭的年代,給日後江萬裡墓葬歸處蒙上迷霧。
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二月二十一日,就是歷史上止水殉難的實際日期。根據王東林編寫的江萬裡年譜顯示,這一年江萬裡78歲。正月,宋呂師夔以江州,范文虎以安慶降元;二月,知贛州文天祥起兵入衛臨安;三月,元兵攻破饒州城,州守唐震殉難,通判萬道同降,時江萬裡居饒州,面強兵而不屈,攜外甥劉小村、孫江澄並家人左右投止水池殉國。江萬裡弟江萬頃當時來看望兄長,也居住在饒州,他與兒子都被元兵抓獲,大罵不屈,被肢解而死。明朝江西提學蘇佑題《雙忠祠碑記》:「先生從容坐守以為民望,已而兵入其第,欲屈之,先生遂赴止水死,道範家人,情篤父子,暨嗣鎬相繼投沼中,積屍如疊。」
根據《宋史》記載:「翌日,萬裡屍獨浮出水上,從者草斂之。」第二天,江萬裡的屍首被隨從撈出,草草埋葬。康熙十三年版《江氏大成宗譜》卷首也說:「侄六峰府判鑑收斂,淺塌芝山。」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時候江萬裡的真身墓就在饒州鄱陽。
康熙十三年版《江氏大成宗譜》還說,江萬裡之死震動朝上,「三宮震悼,詔贈金帛敕御葬諸丘,共十二冢。饒州芝山一所,都昌石沙灣一所,鄱陽荔池尾、樂亭小汊一所,鄱陽石田一所……」江萬裡止水殉難之後,南宋名將張世傑一度收復饒州,他將江萬裡及全家共赴國難的事情奏報朝廷,引起朝野震動,恭帝為之輟朝二日,詔贈太傅、益國公,加贈太師,並且朝廷為江萬裡敕葬了十二座墳冢,分布各地。當然,這十二座墓葬便是衣冠墓了。
值得注意的是,江萬裡死後五年,宋元水軍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決戰,宋軍大敗,陸秀夫負幼帝投海死,宋王朝就此滅亡。
真墓現鄱陽芝山公園?
《江氏大成宗譜》說:「侄六峰府判鑑收斂,淺塌芝山。」那麼,江萬裡具體葬在芝山何處?後人找不到依據,無從知曉。清代沿山籍文學家蔣仕銓曾寫:「當年斂屍葬何處?馬鬃無人表公墓。江州亦存八角石,此地豐碑被誰誤?」可見,江萬裡之真身墓成為歷代人試圖破解的謎題。
2003年夏天,鄱陽縣芝山公園止水池正在展開清淤整修工程,突然在水池邊挖開一座古墓。原鄱陽縣博物館館長蔡曉鳳曾撰文回憶說,當時得到消息後,很自然地把這座古墓與江萬裡聯繫了起來。
在現場,博物館人員發現墓穴四面和頂蓋都是很規整的整塊大青石板,墓穴底部都是碎木炭,墓中還殘存著棺木和碎屍骨。根據這些實物,加上墓址所處的位置,博物館人員認為這就是「淺塌芝山」的景象。之後省考古所專家趕到現場再次清理,發現了一些碎屍骨和幾個珠子,類似古代衣服上的紐扣,在墓的前頭清理出一件南宋青白瓷碗底,但沒有找到墓志銘。
這到底是不是江萬裡真身墓呢?蔡曉鳳等人當時經過多方調查和走訪,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從時代背景分析,元兵城破,血雨腥風,江萬裡遺體只能秘葬,「淺塌芝山」,而新發現的古墓棺木埋得很淺,離地面只有一層厚約30釐米的淺土,與記載吻合;從墓葬的位置及墓中實物來分析,也與史實相符。例如,止水池、止水亭在芝山南麓,芝山歷來是人文聖地,江萬裡對此也情有獨鍾。對於芝山這樣的風水寶地,歷代官府都十分重視,只有江萬裡這樣的人物才有資格葬在這裡。
從墓中的青石板和柏木棺來看,青石板規整,銜接十分自然,可見青石板的製作是非常考究的。鄱陽本地一般是不生產這種青石板的,而江萬裡出生地林塘卻盛產青石,兩處青石板材質相同。因此這很有可能是江萬裡生前有意從老家運來了墓石,早備後事。墓中的棺木為柏木做成,屬於上等材料,一般百姓難得受用,這種木材短時間在鄱陽也難以找到,這也說明是江萬裡早早準備好的柏木棺。從墓的座勢看,形成「身葬靈芝山,墓依止水亭,面向止水池」之勢,使江萬裡長眠山環水抱之中,這種上乘妙葬更說明是江萬裡生前擇地,侄六峰府判鑑按其遺囑行事罷了。
蔡曉鳳等人認為,江萬裡定居於鄱陽,葬身芝山,是他久懷之願。可見,鄱陽芝山止水池邊的墓葬,確屬「淺塌芝山」的江萬裡之真墓。
弟子為師遷葬都昌?
儘管「鄱陽說」進行了詳細推論,但對江萬裡真身墓所在的謎題破解,還有一個更加普遍的「都昌說」。3月初,年逾七旬的江萬裡研究總會秘書長、都昌歷史名人研究會會長餘星初對記者說,江萬裡的真身墓早已從芝山遷回了都昌,在都昌縣土塘鎮港東,原名就叫石沙灣。
餘星初說,要找到江萬裡真身墓,必須提到一個人:劉辰翁。他是宋元之際的江西籍著名詞人、詩評家,在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地位,他有幸得到江萬裡的慧眼賞識和幫助,有知遇之恩。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江萬裡死後六年,門生劉辰翁從年初開始,到彭澤、鄱陽、都昌一帶打探消息,謀葬江萬裡。劉辰翁在《祭師江丞相古心先生》中寫下:「我欲見公,淚洗模糊。公非無子,有子有弟。其存其亡,訊莫予以寄。疇昔之言,歷歷託孤。門生滿眼,責獨在餘。」祭文詳細交代了學生劉辰翁對江萬裡之死的哀痛,以及對老師死後之屍體保存、收斂安裝諸事的牽掛。
這一年,江萬裡遷葬都昌石沙灣,劉辰翁撰寫墓志銘《歸來庵記》。當時遷葬之事極費周折,尤其是處於異族新朝的統治下,困難更非一般。劉辰翁為此特地找術士卜了一卦,卦曰「革」,於是遷葬。劉辰翁後來在文中寫下:「又六年,克以治命,遷貴溪之殯,歸葬都昌同野之原,地名石沙灣。」江五科對此認為,江萬裡的原配夫人黃氏,原來葬在貴溪湖陵渡百咀山,於公元1280年初遷回都昌四都龍城庵安葬,劉辰翁所說的「遷貴溪之殯」可能是指此,江萬裡靈柩歸遷都昌可能稍晚幾個月,劉辰翁慣於用對仗句,追求詞句之工整,於是把兩件事情一起說了。
餘星初說,葬畢江萬裡,劉辰翁返歸故裡廬陵,誓不仕元,過著隱逸的生活。在他看來,與後人推論相比,曾和江萬裡同時代並且關係密切的人所說,明顯更有信服力。
文/圖 記者劉國偉 實習生沈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