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英國是歐洲發達的國家之一,而且社會治安良好,高度法治,尊重人權,保護私產,移民英國還能享受英國完善的社會福利,我們的子女還能接受英國高質量的教育,所以一直都是人們理想的移民國家。
英國是歐洲發達的國家之一,而且社會治安良好,高度法治,尊重人權,保護私產,移民英國還能享受英國完善的社會福利,我們的子女還能接受英國高質量的教育,所以一直都是人們理想的移民國家。留在英國,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專長。
「留人先留胃」並不只是一條婚戀策略,對於學校來說同樣適用。食堂烹調出的美味,緊緊抓住的不只是學生的胃,也是他們的心。哈佛大學會請家長、學生提供菜譜,學生在學校一樣可以吃到有家味道的菜餚;國外還有不少高校更是大打食堂牌,他們不只是要留人,還要靠這個來吸引生源。
食堂菜單學生做主
用數字「量化」健康
美國科爾比學院的各個食堂每天供應的菜品不同,學生在學校網站的餐飲服務頁面上可以輕鬆查到每個食堂當天的菜單。如果學生覺得某道菜的味道不敢恭維,或是吃得太久已經膩了,只要在卡片上或者電子郵件裡寫下對食堂的建議,餐飲服務部就會根據這些建議改良或增減菜品。
學校食堂為學生提供的不僅有美味,還有「量化」的健康。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中央食堂專門為想減肥和需要控制體重的學生提供一項服務,即這張小票上不僅有菜品、價格,還有菜品對應的卡路裡,並在小票底部計算出這一餐飯攝入的卡路裡總數。這對於想通過控制飲食保持身材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福音」,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保持身材,也可以幫助學生選擇更為合理、健康的膳食。
從早到晚隨處吃
有機食材綠色新鮮
美國康奈爾大學有30多個校園食堂,總體營業時間從早上7點到次日凌晨2點,學生完全不必擔心餓了卻沒有東西可吃。此外,校園裡還「流竄」著著名的食品卡車(提供比薩、三明治等)和周末推出的流動薄餅店,學生隨時可以在這些「會走的食堂」裡買到既飽腹又美味的食品。
為保證食材的新鮮,美國聖·奧拉夫學院食堂所需的原材料儘可能在當地購買——蔬菜、肉類都由該校學生經營的有機農場提供,確保肉類中不含抗生素和生長激素;蘋果來自一個距離學校只有幾分鐘路程的果園;乳製品則全部出自本市的一個家族農場。也許食材的綠色、健康、美味,正是該校食堂敢誇下海口說「幾乎沒人抱怨聖·奧拉夫食品」的信心來源。
「舌尖上的母校」網上流行
據媒體報導,前一段時間,隨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映,不少同學自然開始點評或懷念起「舌尖上的母校」。於是,《舌尖上的清華》、《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拍攝應運而生。
比如,「『舌尖上的母校』之清華大學」這樣開始:清華的早晨是忙碌的,無心顧及什麼美味,往往見到人少的隊伍便排在後面。一碗方便麵或許是最快捷的,廚師顧慮到了方便麵的營養偏少,便在燒面的時候,加入了青菜,點上一個剝好的雞蛋。不下五分鐘便吃完了,跨上自行車,沿著主幹道,奔向教學樓,開始新一天的學習……
「『舌尖上的母校』之中國人民大學」則如此敘事:人大,這個北臨海澱黃莊、西靠蘇州街的小小校園,卻擁有著其他高校望塵莫及的美食消費能力。這個僅900餘畝的土地上,擁有著高校裡最富戲劇性的美食價格:六塊錢一杯的奶茶,七塊錢一份的泡麵,十五塊錢一碗的羊肉燴麵,十八塊錢一斤的餃子……
《舌尖上的北大》,不僅介紹北大曆任校長對夥食的重視及夥食與美育的關係,還總結同學們克服用電限制,在宿舍利用電熱杯、電飯煲做菜並把菜譜發到網上的故事,彰顯著北大人苦中作樂的精神……儘管大學生們平時常常調侃和抱怨學校食堂夥食,但臨近畢業,記憶中的食堂滋味卻成了他們「才下舌尖,又上心尖」的獨特情結。
「『舌尖上的母校』是我們對青春的一種文化情結與記憶,與其說是『舌尖上的母校』,不如說是舌尖上的青春。」網友「橙大果」評價說,「舌尖」系列引發的是一場有關味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