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那幹嗎要放假?
時值寒假,一篇名為《寒假不是用來休息的,而是用來反超的》的文章在朋友圈「捲土重來」。隨手一搜即可發現,這篇文章在每年春節前後,都會「刷屏」一次。
不少公號在轉載此文時,甚至特意在標題裡加上一句「老師家長轉給學生」「請一定要轉給學生」,語氣懇切,輔以驚嘆號,無怪乎在多個教育資訊類、話題類公號收穫了10萬+閱讀量。
近年來,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多個省份也相繼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
然而,一邊是國家大力倡導減負,另一邊卻是「雞湯文」拼命鼓吹加負,這樣弔詭的局面正是催生學業焦慮的推手之一。不難想像,一些本想讓孩子過個輕鬆寒假的父母,在一篇篇打滿雞血的文章轟炸下,恐怕也很難淡定。
有趣的是,那些看似內容殷實、細節飽滿的文章,卻往往回答不了一個「靈魂之問」:如果不是為了休息,那幹嗎要放假?
之所以回答不了,正是因為「不放假」違背了教育有張有弛的基本規律。在這類「雞湯」裹挾下,學校的課業才剛放下,課外培訓的負擔又壓上孩子們肩頭。甚至有家長感嘆:「每一個寒暑假都要好好珍惜,因為這是孩子超過前排同學的機會。」
在一些網絡熱傳的「學業雞湯」裡,名校「學霸」們的假期節奏是這樣的——
「大年三十將家中網線拔掉」「整個寒假把自己封閉在一間小屋裡學習」「大年初一鞭炮聲響起時還在做題」「一天學13個小時」「從早到晚都不會離開學習桌」「走路都像小跑」……一些文章對這樣的節奏推崇備至,甚至在轉載時強調:「很多人贏在了假期,也有很多人輸在了假期」。
且不論文中細節真實性幾何,但可以想見,並非所有「學霸」都是同一般模樣,也並非所有孩子都只有成為「學霸」這一個成長方向。
我們為個人的奮鬥拼搏點讚,但更應尊重成長的多元價值。我們最害怕的,恰恰是「好學生從不過寒假」這樣的刻板印象;我們最擔憂的,是學習的海洋變成一個巨大的染缸,五彩斑斕的孩子跳進去,清一色的「學習機器」走出來。
細究起來,所謂「寒假是用來反超的」,鼓勵的從來不是孩子超越自我的突破與進取,而是一種狹隘的「輸贏」競爭。
然而,人生舞臺何其寬廣,孩子們的成長跑道,遠不止於「前後課桌」和「上下幾名」的狹窄賽道。不妨再想想,當現代社會的人才標準越來越多元,孩子們的眼界和天地越來越寬廣,「為學習不過寒假」的價值觀,還值不值得倡導和宣揚?
當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與其用「一個寒假反超幾人」將孩子逼回書桌,不如和孩子一起好好過年吧!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袁汝婷)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三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