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回憶錄,將您對電影的回憶一一收錄/
#電影#
世界上真正能稱得上世仇的國家其實不算太多,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定是其中最明顯的一對。對於中國來說,我們希望他倆一直世仇下去,即使其中之一是巴鐵。
但對於兩國人民來講,即使他們信仰不同,我相信兩國人民還是希望兩國能和平共處的,希望能互相接納彼此。
政治訴求往往會在文藝作品裡體現,正好印度有一個電影工業極度發達的寶萊塢。於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印度電影橫空出世——《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部電影的出現感動了很多中國觀眾,也帶來了新一輪對華語電影的口誅筆伐:我們難道連印度都不如嗎?
巴鐵啞女流落印度,印度小夥長途尋親
這部電影的故事我不太相信,可作為電影劇本,咱們得承認這是一個好故事。
風景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腳下,小女孩莎希達降生在一戶普通高山牧民的家裡。
莎希達從小深受族人的喜愛,可是很快大夥就發現,莎希達不會說話。
族內傳言,到德裡的大清真寺去拜一拜就能讓啞女說話。可當時德裡屬於印度,莎希達的父親服過兵役,不可能取得印度籤證。於是莎希達的母親一個人帶她前往印度
可是歸途中,莎希達與母親走散,孤身一人流落印度街頭。幸運的是,她遇上了一個心地善良,虔誠信仰阿努曼神的印度小夥帕萬。
帕萬是個心底極為純淨的婆羅門,純淨到有點愚鈍。彼時他在德裡已經生活了一段時間,有了愛人,正在努力工作攢錢買房。他不忍心莎希達一個人流落異國他鄉,便將她帶回自己家中。
好在他的嶽父嶽母並非不講道理之人,他們同意暫時收留她。可是帕萬不久後發現,莎希達是個穆斯林,而且是個巴基斯坦人。這樣一來莎希達就不能住在這裡了,帕萬決定送她回家,可是巴基斯坦大使館因為抗議遊行而關閉,莎希達又沒有護照,在朋友的幫助下,帕萬決定帶著莎希達偷渡去巴基斯坦
一輩子不撒謊的帕萬不願意偷偷摸摸入境,他到了巴基斯坦境內後主動等著邊防軍來查。他幾次哀求,弄得巴基斯坦邊防軍毫無辦法,也有點感動,最後他們允許了帕萬和莎希達入境。
帕萬和莎希達一入境就被當地的糊塗警察和糊塗記者當成了印度間諜,帕萬本想解釋但是警察的胡作非為讓他憤怒,一番打鬥後他帶著莎希達逃出了警局。
在逃亡也是送莎希達回家的路上,帕萬得到了很多好人的幫助,尤其是一個當地清真寺阿甸,給他們提供了莫大的幫助。那個以為帕萬是間諜的糊塗記者一路跟來,漸漸也發現帕萬其實是個好人,相信了帕萬真的是來送莎希達回家的。
離開了好心的阿甸,帕萬和那個記者繼續送莎希達回家。可是這時巴基斯坦警方已經一口咬定帕萬是印度間諜,在身後緊追不捨。
終於他們找到了莎希達的家鄉,可是就在他們即將到達時,警方攔截了他們乘坐的車輛,為了讓莎希達回家,帕萬挺身而出引開了警察,由那個記者帶莎希達回家,找到了她的父母
莎希達回家了,可是帕萬落到了警方手裡,他們不由分說把帕萬打個半死,準備以間諜罪判處他。
巴基斯坦國安局已經得到證據知道帕萬不是間諜,在那個記者的報導下,巴基斯坦民眾也越來越同情他,可是國安局拒不認錯,反而將帕萬屈打成招。高層如此混淆黑白,巴基斯坦警方和軍方都十分憤慨,他們公然抗命,暗示民眾砸開邊境大門,護送帕萬回到了印度
經過帕萬不懈努力,莎希達得以回家,兩國人民也做到了放下仇恨,這一刻,沒有種族,沒有信仰,只有人性在閃光。
情感細膩,家國情懷
本片的偉大之處在於情感的真情描述,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這不可能是一個真實故事,但是我們依然會被感動,會淚目。其原因就在於導演卓越的節奏把握能力。
本片故事不太大,但背景很深刻。涉及到了種族主義,宗教信仰,國家關係等等敏感題材。按常理處理此類故事一般都會很深刻,經常就會像《我的個神啊》那裡一樣的用力過猛
可是本片非常巧妙地避開了這個問題,導演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帕萬和莎希達的情感關係上,小部分放在帕萬的個人性格上,再加上一點喜劇色彩。極大地緩解了本片的藥效,蜻蜓點水般的提一下種族和信仰,潤物細無聲的透給觀眾,效果出其不意的好。
依然主旋律
不過本片並非大家想像的那種,有點韓國現實主義電影風格的影片。本片其實還是一部政治宣傳片,一部印度主旋律影片。
首先我們要知道,本片雖然在巴基斯坦取景,動用了巴基斯坦演員。但是本片並非印巴聯合出品,它的出品方是印度公司
所以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印度電影。
其次我們分析一下劇中人物,我們看到印度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反派人物,頂多是嘲諷一下不作為的印度警方,順便提一句的種族歧視,然後就沒了。
主角帕萬是個印度大好人,他的妻子是個通情達理的印度好女人,他的嶽父嶽母表面上嚴厲,實際上是個深愛自己女兒的印度模範父母。就連帕萬坐公交車,碰上的都是一群熱情的印度好陌生人。
可到了巴基斯坦那邊呢,帕萬遇上的邊防軍毫無原則,就算是劇情需要,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邊防軍會允許一個沒護照的偷渡者就這麼進入國境。至少也得先帶回軍營再說吧。
接著巴基斯坦的警方毫無戰鬥力,上來就認定帕萬是間諜,後來又讓帕萬一個打三個生生從警察局跑掉。
最好本片最大的反派出現,是巴基斯坦國安局高層,他們自顧自己的政績,顛倒黑白,混淆視聽,氣的自己的軍隊都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可見本片表面上是歌頌印巴友誼,實際上是暗地裡把巴基斯坦又黑一回。
再有就是宗教信仰,帕萬是個虔誠的印度教阿努曼神信仰者。他一路上得到的最大幫助是來自伊斯蘭教的一個清真寺阿甸。影片過程中也多次描寫帕萬與伊斯蘭教的種種接觸,這其實就是在說印度教接納了穆斯林,伊斯蘭教也用真誠回饋了印度教兄弟。
多麼高明的宣傳手段啊!熟悉印度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兩個宗教不可能握手言和。可是電影某種程度上不就是宣傳手段嗎,這種有點荒誕的事情在導演手裡就是這麼自然,這非常令人敬佩。
其實我們自己也有不少主旋律影片,不能說其中沒有佳作。但是我們的主旋律片嚴重缺乏印度電影的兩個優點:細膩情感和潛移默化。
我們的英雄人物要麼都是完美的,要麼是個痞子,兩頭都佔了就是不往中間調和。這種人物不真實,很難被觀眾相信。觀眾都不相信你的人物,怎麼會相信你輸出的價值觀呢。
我們的價值觀輸出也是全靠喊口號,演員的一本正經一看就是矯揉造作,很讓觀眾反感。我們就一直不會像印度電影一樣,柔和的輸出價值觀,你得有一個故事打動觀眾,把價值觀融進故事和情感中,這樣觀眾才能接受。
現在來看說印度電影全面超過華語電影還為時尚早,畢竟本片這種電影也不是經常出現,這是2015年拍的。到現在五年之間,同等水平的印度電影數量也很有限。
但是他們已經離我們很近了,甚至下個彎道他們就會超車,一旦他們超過去,我們再想追回來可就不容易了,華語電影人要有憂患意識,再不認真,我們可真就臉都沒地方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