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跑步者曾經建議跑「金門馬」,說完跑完,會有一瓶金門高粱酒來做紀念品,但他說:我寧願要一把金門菜刀,那是用炮彈做的。
從廈門到金門,船將在半小時後到達,據說大陸離金門島的位置只有1800米。
金門實際上是由大小兩個島組成的,原名「浯州」。這是福建省外的要塞區,因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金門。
石獅雕像是島上村莊中最常見的一尊,與普通的一對不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單身、頑皮或有權勢的人,他們是闢邪負責村莊安全的東西,叫做「風獅爺」。
位於臺灣海峽的金門,常年都有颶風,因此具有鎮風作用的「風獅爺」應運而生。金門的風獅大多直立,這在中國石獅中非常罕見。
島上最熱鬧的黃金城鎮有一條著名的模特街,這條街上的大多數建築都與中西建築混合在一起,在短短40米的街道上,那些充滿時代感的老建築被改造成了雙向店面,變成了咖啡店、特色餐廳和紀念品店,前面是外國建築,後面是閩南傳統建築。
金門有「四寶」:高粱酒、貢糖、菜刀和根,去那裡的人通常不會少買。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描述上有「內服治療筋骨酸痛、外擦治跌打損傷」的中草藥特產「一條根」賣得很好,我問一位買了好幾瓶的遊客:買這麼多瓶好用嗎?A: 我喜歡這個名字!
金門島上還有很多地道,都是金門戰役的產物,現在他們作為旅遊景點開放,比如遊客現在要去的翟山隧道。為了掩藏小型船隻,花了5年時間修建了一條357米長的隧道,可以將40多艘船隻運到海上。後來,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這條隧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已經用於觀光。
隧道出口有「莒光樓」,他來自《呂氏春秋》中的「勿忘在莒」句子,視察金門後,由當地國防司令胡璉監督。
這是那場運動的「遺留物」,誰會想到,被迫修建的「戰道」和建築,會成為金門最吸引旅遊的地方,包括用貝殼做成的「金門菜刀」,因為他們的好奇心,他們成了熱門旅遊紀念品。
由於金門離臺灣島很遠,阿兵哥被派往金門服役,綽號抽到「金馬獎」,當兵回家後,他們會讓鐵匠用炮彈做菜刀,刻上名字和交給母親使用。由於特殊的鋼製外殼,用貝殼製成的菜刀非常鋒利耐用,是臺灣中主婦們菜刀的首選。
在小三通之後,「炮彈殼菜刀」也成為遊客爭相購買的紀念品,他除了鋒利耐用外,更是一種傳奇的紀念色彩。
金門菜刀,包括CNN、NHK、《紐約時報》等世界媒體都在爭相報導,此外,由於金門開放觀光多年,許多旅遊團都購買了大量「炮彈殼菜刀」新聞,這些新聞在臺灣中有報導。
他也使已經在夕陽行業的「打鐵業」在金門重現輝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開始的「金門炮戰」,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
然而有趣的是,解放軍不會轟炸金門提供的船隻,但前提是沒有美國護航,後來,雙方的炮彈基本上不向民眾活動區射擊,而是衝向荒野,他們都發射了很多炮彈,無論對方發射什麼樣的炮彈,我方都以「一定要統一臺灣」作為回應。
炮戰開始後,金門人奇特的生活節奏開始了,他們每隔一天就遭到轟炸,「單打雙不打(即為單號打雙號停)」成了金門的象徵。
當地人回憶說:「那時候,每次炮擊大約幾百發,都是在傍晚前。」
「咻的一聲,和咻咻咻三聲的區別很重要。每天,炮彈會落在鎖定的一個區域,當聽到咻一聲,就大概判斷出一整天炮彈都會落定的範圍,隔天后,炮彈又會換個地方。到後來,我們只要聽到聲音就知道炮彈會飛到哪裡去了。」
即使是炮彈,金門人也不敢大意。每天,每家每戶都會在傍晚前在的躲入防空洞裡呆上幾個小時,直到午夜才出來確認炮火已經停止。
從到停戰協定投放了60萬枚炮彈,炮擊停止後,老百姓發現了滿島掉殼的好用途——製作菜刀。由於殼體所用鋼材與普通民用鋼不可比,材料製成的工具非常鋒利,能像泥巴一樣切割鐵。
有一段時間,金門島去鐵匠鋪叢生把炮彈做成菜刀,同時,可以很容易地獲得材料,同時,可以說,變廢為寶的生意可謂利潤豐厚。
根據這個事實,一個炮彈可以製造出40把左右的菜刀,而僅槍殼就可以製造出40把左右的鋼刀,至於文宣的內層及其上下基座,他可以燃燒近60個切碎器和刀具。現在,因為火爆,師傅的菜刀生意,他們儘量珍惜每一塊貝殼鋼,並思考如何切割和研磨,以儘量減少損失。
金門有兩家老字號菜刀店,最有名的是「金合利」和「金永利」。他們都是煉鐵的三代人,顧客不僅有鋒利的菜刀要買,還當場出示「菜刀是怎樣煉成的」,一個彈殼如何通過切割、加熱、熱處理、精磨、拋光等步驟,變成一把鋒利的小刀,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和買家。
上世紀代以前,金門是封閉的,交通不便,因此沒有菜刀市場,然而旅遊業開放後,「炮彈殼菜刀」開始出名,槍炮和炮彈的炮彈消耗迅速,兩家著名的菜刀店正有計劃地在全島尋找被丟棄的貝殼。居民可以出售他們找到的任何貝殼,最早的收購價是20元,現在,因為只有蓋房子和挖土才能找到大量的房子,稀罕物更貴,進貨價已提高到每件近千元新臺幣。
不過,用材料殼製作的菜刀價格一般為每把250元左右,最高價格可達近萬元。
金門人不僅用貝殼做菜刀,還用子彈和帶有古寧頭的貝殼,他們有註冊商標和衍生的「特級金門古寧頭炮彈高粱酒禮盒」等等,店主還強烈建議,這是「炮彈殼菜刀」的孿生兄弟,大笑有自己的包。在經濟利益方面,相當「化幹戈為玉帛」精神。
想起在模特街奶茶店,笑臉迎接店主,為生意而頻頻打招呼的句子:「放下統獨藍綠,輕鬆享用奶茶」。
金門人「化彈殼為庖刀」化解了兩岸的敵意,使之成為烹飪的利器。回首往事,誰會想到,過去的戰爭給金門人留下了「歪打正著」菜刀工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