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的金門,不僅是高粱酒,還有歪打正著「炮彈殼菜刀」

2021-01-10 福星美食1

一個跑步者曾經建議跑「金門馬」,說完跑完,會有一瓶金門高粱酒來做紀念品,但他說:我寧願要一把金門菜刀,那是用炮彈做的。

從廈門到金門,船將在半小時後到達,據說大陸離金門島的位置只有1800米。

金門實際上是由大小兩個島組成的,原名「浯州」。這是福建省外的要塞區,因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得名金門。

石獅雕像是島上村莊中最常見的一尊,與普通的一對不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單身、頑皮或有權勢的人,他們是闢邪負責村莊安全的東西,叫做「風獅爺」。

位於臺灣海峽的金門,常年都有颶風,因此具有鎮風作用的「風獅爺」應運而生。金門的風獅大多直立,這在中國石獅中非常罕見。

島上最熱鬧的黃金城鎮有一條著名的模特街,這條街上的大多數建築都與中西建築混合在一起,在短短40米的街道上,那些充滿時代感的老建築被改造成了雙向店面,變成了咖啡店、特色餐廳和紀念品店,前面是外國建築,後面是閩南傳統建築。

金門有「四寶」:高粱酒、貢糖、菜刀和根,去那裡的人通常不會少買。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描述上有「內服治療筋骨酸痛、外擦治跌打損傷」的中草藥特產「一條根」賣得很好,我問一位買了好幾瓶的遊客:買這麼多瓶好用嗎?A: 我喜歡這個名字!

金門島上還有很多地道,都是金門戰役的產物,現在他們作為旅遊景點開放,比如遊客現在要去的翟山隧道。為了掩藏小型船隻,花了5年時間修建了一條357米長的隧道,可以將40多艘船隻運到海上。後來,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這條隧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已經用於觀光。

隧道出口有「莒光樓」,他來自《呂氏春秋》中的「勿忘在莒」句子,視察金門後,由當地國防司令胡璉監督。

這是那場運動的「遺留物」,誰會想到,被迫修建的「戰道」和建築,會成為金門最吸引旅遊的地方,包括用貝殼做成的「金門菜刀」,因為他們的好奇心,他們成了熱門旅遊紀念品。

由於金門離臺灣島很遠,阿兵哥被派往金門服役,綽號抽到「金馬獎」,當兵回家後,他們會讓鐵匠用炮彈做菜刀,刻上名字和交給母親使用。由於特殊的鋼製外殼,用貝殼製成的菜刀非常鋒利耐用,是臺灣中主婦們菜刀的首選。

在小三通之後,「炮彈殼菜刀」也成為遊客爭相購買的紀念品,他除了鋒利耐用外,更是一種傳奇的紀念色彩。

金門菜刀,包括CNN、NHK、《紐約時報》等世界媒體都在爭相報導,此外,由於金門開放觀光多年,許多旅遊團都購買了大量「炮彈殼菜刀」新聞,這些新聞在臺灣中有報導。

他也使已經在夕陽行業的「打鐵業」在金門重現輝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開始的「金門炮戰」,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

然而有趣的是,解放軍不會轟炸金門提供的船隻,但前提是沒有美國護航,後來,雙方的炮彈基本上不向民眾活動區射擊,而是衝向荒野,他們都發射了很多炮彈,無論對方發射什麼樣的炮彈,我方都以「一定要統一臺灣」作為回應。

炮戰開始後,金門人奇特的生活節奏開始了,他們每隔一天就遭到轟炸,「單打雙不打(即為單號打雙號停)」成了金門的象徵。

當地人回憶說:「那時候,每次炮擊大約幾百發,都是在傍晚前。」

「咻的一聲,和咻咻咻三聲的區別很重要。每天,炮彈會落在鎖定的一個區域,當聽到咻一聲,就大概判斷出一整天炮彈都會落定的範圍,隔天后,炮彈又會換個地方。到後來,我們只要聽到聲音就知道炮彈會飛到哪裡去了。」

即使是炮彈,金門人也不敢大意。每天,每家每戶都會在傍晚前在的躲入防空洞裡呆上幾個小時,直到午夜才出來確認炮火已經停止。

從到停戰協定投放了60萬枚炮彈,炮擊停止後,老百姓發現了滿島掉殼的好用途——製作菜刀。由於殼體所用鋼材與普通民用鋼不可比,材料製成的工具非常鋒利,能像泥巴一樣切割鐵。

有一段時間,金門島去鐵匠鋪叢生把炮彈做成菜刀,同時,可以很容易地獲得材料,同時,可以說,變廢為寶的生意可謂利潤豐厚。

根據這個事實,一個炮彈可以製造出40把左右的菜刀,而僅槍殼就可以製造出40把左右的鋼刀,至於文宣的內層及其上下基座,他可以燃燒近60個切碎器和刀具。現在,因為火爆,師傅的菜刀生意,他們儘量珍惜每一塊貝殼鋼,並思考如何切割和研磨,以儘量減少損失。

金門有兩家老字號菜刀店,最有名的是「金合利」和「金永利」。他們都是煉鐵的三代人,顧客不僅有鋒利的菜刀要買,還當場出示「菜刀是怎樣煉成的」,一個彈殼如何通過切割、加熱、熱處理、精磨、拋光等步驟,變成一把鋒利的小刀,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和買家。

上世紀代以前,金門是封閉的,交通不便,因此沒有菜刀市場,然而旅遊業開放後,「炮彈殼菜刀」開始出名,槍炮和炮彈的炮彈消耗迅速,兩家著名的菜刀店正有計劃地在全島尋找被丟棄的貝殼。居民可以出售他們找到的任何貝殼,最早的收購價是20元,現在,因為只有蓋房子和挖土才能找到大量的房子,稀罕物更貴,進貨價已提高到每件近千元新臺幣。

不過,用材料殼製作的菜刀價格一般為每把250元左右,最高價格可達近萬元。

金門人不僅用貝殼做菜刀,還用子彈和帶有古寧頭的貝殼,他們有註冊商標和衍生的「特級金門古寧頭炮彈高粱酒禮盒」等等,店主還強烈建議,這是「炮彈殼菜刀」的孿生兄弟,大笑有自己的包。在經濟利益方面,相當「化幹戈為玉帛」精神。

想起在模特街奶茶店,笑臉迎接店主,為生意而頻頻打招呼的句子:「放下統獨藍綠,輕鬆享用奶茶」。

金門人「化彈殼為庖刀」化解了兩岸的敵意,使之成為烹飪的利器。回首往事,誰會想到,過去的戰爭給金門人留下了「歪打正著」菜刀工藝呢。

相關焦點

  • 散落在金門的炮彈被做成菜刀,如今成寶貝
    去金門、廈門旅遊的人,大多會聽導遊介紹「金門三寶」:高粱酒、貢糖和菜刀。這「三寶」聽起來都和廚房有關,但後者算不上當地土產,而是大陸送去的「禮物」,因為這些菜刀都是當年解放軍發射的炮彈打的。金門島上的標語,成為特殊的旅遊景觀。
  • 在金門看「炮彈變菜刀」:一顆炮彈可做60把刀
    金門有三寶——高粱酒、貢糖和菜刀,其中金門菜刀最具傳奇色彩,它是由大陸過去炮轟金門時遺留下來的彈片打造而成,相當鋒利且經久耐用,名聲很大。《環球時報》記者日前作為臺灣《旺報》邀請的大陸媒體參訪團成員,在金門金合利鋼刀店觀看了炮彈變鋼刀的全過程。
  • 嫁妝送菜刀?當初炮轟金門的炮彈,現在卻被當地人當做寶貝
    一般喜歡旅遊的朋友,去過廈門或者是金門旅遊的,都聽說過在金門當地有三寶,分別是高粱酒、菜刀和貢糖。在這三寶當中,菜刀是當地人尤為看重的。你可不要小瞧這把菜刀,要知道,他們當地人女兒出嫁的時候,都要拿一把菜刀當做嫁妝的。
  • 臺灣寫真:金門的炮彈菜刀與「坑道音樂廳」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攝  金門的炮彈菜刀與「坑道音樂廳」,都與戰爭有關。  今年20多歲、在金門一家旅行社任導遊的梁雅雯,每天都在向遊客介紹炮彈菜刀的來歷。  有創意的金門人,將冰冷的軍事設施與柔軟的音樂結合,把戰地坑道打造成「音樂廳」,炮彈殼當成打造菜刀的材料,演繹著現代版的「鑄劍為犁」。走過烽火的金門,「戰地風情」是吸引陸客的最大賣點。 (蔣雪林 邢利宇)( 來源: 中國新聞網)金門軍事坑道成景點
  • 金門特產炮彈打的菜刀出名,老鄉埋怨解放軍打少了
    作者:獨俠客   去金門、廈門旅遊的人,大多會聽導遊介紹「金門三寶」:高粱酒、貢糖和菜刀。這「三寶」聽起來都和廚房有關,但後者算不上當地土產,而是大陸送去的「禮物」,因為這些菜刀都是當年解放軍發射的炮彈打的。   早些年,廈門的姑娘出嫁前,常常要託人帶把金門菜刀做嫁妝。
  • 神秘金門,近在咫尺的另一個世界
    在金門的幾天雖然是走馬觀花,但對這個神秘的小島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想推薦給大家。由於歷史的原因,金門雖與廈門近在咫尺,卻似乎遠隔千山萬水,塵封的戰爭歷史和獨特的海島文化,多年來不為大陸人所知。金門的面積與廈門島差不多大,搭乘小三通也就半個多小時的船程,從大陸往返金門,比臺灣島去金門更方便。雖然和鷺島近在咫尺,可是感覺上就是兩個世界。
  • 「炮彈菜刀」賣了50年了!網友:炮彈跟石油一樣,永遠用不完
    被製成刀狀的炮彈殼而隨著戰爭的迷霧和炮彈的煙霧散去,金門島上的工匠用熟練的雙手將致命的炮彈變成了著名的「金門菜刀」,試圖用藝術的方式將這段戰爭的遺蹟衝走,而這段歷史也造就了「金門炮彈鋼刀文化等待加工的炮彈殼「炮彈菜刀」的生產過程包括切碎炮彈、冶煉、錘擊、鍛造以及打磨和拋光,據悉一枚152毫米的「宣傳」炮彈的炮彈殼可以製造40至60把菜刀,這種炮彈殼也是過去金門島上數量最多的
  • 金門軍事坑道成景點 當年兩岸炮戰炮彈皮打造菜刀
    (深圳特區報金門8月5日電)  金門五寶之首:風獅爺  什麼是金門曝光量最高的民俗物品?是享譽閩南的金門高粱酒?還是炮彈製成的菜刀?都不是!金門大街小巷曝光率最高的是——風獅爺。它可是當之無愧的傳統金門五寶(高粱酒、菜刀、貢糖、面線)之首。據統計,目前金門存有68尊風獅爺,分布在52個村落裡。
  • 嫁女兒送菜刀?當初大陸轟金門的炮彈,被當地人做成菜刀當寶貝!
    金門有三寶,分別是高粱酒、貢糖、金門菜刀,那麼金門菜刀為什麼會成為三寶之一呢?這些金門菜刀可是有來歷的,因為這些菜刀都是用當年炮轟金門的炮彈來鑄造的,不少前往金門遊玩兒的遊客,都會買一把菜刀作為紀念,這些菜刀不僅僅有紀念意義,金門菜刀本身質量就不錯,鋒利無比,而且非常的耐用,一些店主在售賣菜刀的時候,都會咔咔咔砍幾下鋼管,給你瞧一瞧菜刀質量。
  • 落在金門的炮彈為何不爆?炮擊金門留下的神秘炮彈如今成寶貝!
    去金門、廈門旅遊的人,大多會聽導遊介紹「金門三寶」:高粱酒、貢糖和菜刀。這「三寶」聽起來都和廚房有關,但後者算不上當地土產,而是大陸送去的「禮物」,因為這些菜刀都是當年解放軍發射的炮彈打的。 早些年,廈門的姑娘出嫁前,常常要託人帶把金門菜刀做嫁妝。
  • 金門菜刀在廈門臺禮廚具
    金門菜刀在廈門臺禮廚具 2019年03月14日來源:北國網 提要:金門菜刀是臺海兩岸烽火硝煙的歷史見證 金門菜刀、高粱酒、貢糖一起並稱為「金門三寶」。1958年8月23日下午18時許,駐守在福建前線的解放軍部隊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對駐紮在金門島上的國民黨軍隊展開了大規模的炮擊,著名的八二三金門炮戰就此爆發。
  • 金門莒光樓「登陸」福州 高粱酒香飄海交會
    18日,金門高粱酒節在福州海交會金門館舉行。 李南軒 攝 18日,金門高粱酒節在福州海交會金門館舉行。 李南軒 攝中新網福州5月18日電 (黃乾曄)18日,第十八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簡稱「海交會」)金門館開館。本屆海交會金門館推出了「世界最佳白酒,兩岸一枝獨秀」為主題的金門高粱酒節,為現場市民帶來別有特色的金門文化。開館式上,一場充滿金門味的獅王爭霸賽展演,讓金門館一開館便成為了「海交會」上最熱鬧的展館之一。金門館展館更是特意以金門地標莒光樓為造型,讓現場別具金門特色。
  • 金門島探秘:公園內擺放碉堡 炮彈製成菜刀(圖)
    曾經遭遇過戰火的金門人,現在最想要的就是「和平」。年近40的金門居民阿福說,現在最大的期盼就是兩岸居民生活幸福,多來金門觀光旅遊。  目前,廈金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據金門當地業者介紹,店裡平均每天能接待遊客(大陸和臺灣)1000多人,旅遊旺季時,大概能有3000人。
  • 金門鋼刀:兩岸情仇藏於刀鋒
    炮彈由於鋼材質地極佳,鍛燒後做成菜刀、農具等效果很好,鋒利又耐用。一枚152公釐米的宣傳彈便可製造60把菜刀,因此廢炮彈至今還沒用完。金合利鋼刀鑄刀師傅名吳增棟表示,祖父吳君山於清光緒34年習藝於廈門,直至1937年,父親吳朝熙創立了「金合利」,到他已傳到第三代。吳增棟說,打造的這把刀,是臺灣原住民的勇士刀,也代表臺灣島嶼的精神此行還有金門縣長陳福海、金門縣議會議長洪麗萍陪同。
  • 目的地 島遊金門,風物裡的時代印記
    現在的金門,鋼刀做得好的有三家:鬍子王、金永利以及金合利。其中的金合利鋼刀算是現在金門鋼刀的代表。「金合利制刀廠」是金門炮彈菜刀的研發者之一,也是最老字號的炮彈刀廠。由金門人吳朝熙創立。 最初制刀都是用炮彈碎片,因有些炮彈屬殺傷力強的爆炸型彈頭,以碎片制刀可以省去切割的麻煩。其後「單打雙不打」時期的炮彈則屬宣傳彈,不會碎裂,連彈帶都可使用,較為完整。製造炮彈的鋼鐵質量極佳,以之打制出來的菜刀也特別鋒利、耐用,剛中帶韌的特性,即使切割硬物也不易變形。
  • 臺灣金門有三寶?有人卻說是」四寶「?
    圖:金門菜刀店鑄造工間,菜刀坯子和炮彈連在一起,以此證明這是真正的「炮彈菜刀」金門有三寶——高粱酒、貢糖和菜刀,現在再加」一條根「應該是四寶了吧!其中金門菜刀最具傳奇色彩,它是由大陸過去炮轟金門時遺留下來的彈片打造而成,相當鋒利且經久耐用,名聲很大。《環球時報》記者日前作為臺灣《旺報》邀請的大陸媒體參訪團成員,在金門金合利鋼刀店觀看了炮彈變鋼刀的全過程。菜刀製作成金門一景
  • 葉華成和金門高粱酒
    釀酒的水井金門高粱酒是臺灣第一名酒,與阿里山、日月潭並稱「臺灣三寶」,在臺灣佔有80%的市場金門高粱酒是清香型白酒,是金門的名產。與貢糖、菜刀並稱「金門三寶」,位列「金門三寶」之首。臺灣高粱酒,被譽為臺灣第一美酒,在臺灣每年的消費量達新臺幣150億以上,與阿里山、日月潭並稱『臺灣三寶』,亦是臺灣最具市場競爭力與特色的酒品。酒質芳香、甘冽、醇厚適口,酒齡越長風味愈顯香鬱醇和,回甜愈陳愈香。
  • 「金門三寶」變「金門六禮」 首屆金門高粱酒節將亮相
    「金門三寶」變「金門六禮」 首屆金門高粱酒節將亮相 2012-05-18 09:55     來源:東南網     編輯:王思羽  今日上午10:40,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金門館開館盛典暨首屆金門高粱酒節在廈門海峽國際會展中心7號館舉行,包括花式調酒、魔術表演、現場品酒
  • 張志軍獲贈金門鋼刀 順便回應「解放軍拿菜刀佔領金門」
    中評社金門5月24日電(記者高易伸、王宗銘、林豔)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4日下午參觀馳名中外的「金門炮彈鋼刀」,該店「金合利鋼刀」老闆吳增棟也現場打造一把炮彈鋼刀贈與張志軍。張志軍獲贈鋼刀後感性表示,金門鋼刀是金門四大特產中意涵最豐富的!中華民族可說經歷太多戰亂,盼兩岸能夠「化幹戈為玉帛」,用親情、鄉情、友情化解心結,邁向共同的美好未來。
  • 元旦廈門遊(三)金門一日遊
    金水國小是許多金門老人的母校,現在整修後「金水國小」已成為金門「出洋客的故事」(華僑史)博物館了,介紹金門人出洋的血淚滄桑歷史。展館不大,但卻形象地勾勒了金門的僑鄉文化背景與影響,還有當地教育以及水頭村的當地風情、建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