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餘杭因文化而出彩,從良渚文化發祥出的文明曙光到杭嘉湖平原、京杭大運河繁衍出的魚米富庶,住在餘杭,便是住在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裡,歲月更迭、文明傳遞,文化之鎮,根深蒂固。
有人說,餘杭因山水而迷人,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的超山、佛教勝地徑山、東明山森林公園、黃鶴山天都城……住在餘杭,便是住進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畫作裡,賞花聽禪,登山望遠,雲淡風輕。
如今,這樣一個勝似天堂的「美麗之洲」,不僅是城裡人的居住福地,更將成為勤勞樸實的農村人的溫馨港灣。越來越多的品質化多高層農居,在這裡為百姓的安居樂業而建,為城鄉的統籌發展而造。天目諸山的靈秀之氣,東南沿海的浩蕩之風,透過新農居的新窗口,吹來了每一個餘杭農民的幸福生活。
餘杭三面拱衛杭州主城,是杭州推進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前沿陣地,是杭州未來發展的新「藍海」。臨平新城、塘栖新城、南湖新城、超山旅遊綜合體、運河餘杭港區物流綜合體……每一張正在誕生或即將誕生的「餘杭新面孔」,都將給餘杭增添一份新的內涵。伴隨著「品質新城、美麗之洲」、「一副三組團」、「雙鐵時代」等重大戰略機遇的來臨,餘杭人將以生態優美、舒適和諧的現代都市形態,演繹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圍繞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近3年來,餘杭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資金290億元,預算內民生投入累計達91.24億元。與此同時,餘杭始終堅持以城市化引領新農村發展,積極引導農村居民集中進入品質優、配套好、環境美的多高層公寓居住,加快農村城市化、農民市民化進程。目前,全區已興建農民多高層公寓342萬平方米,拆遷安置農戶6943戶,節約土地1300餘畝,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發展了村級集體經濟,改善了農村的環境面貌,被評為「聯合國最佳生態和諧環境美麗城區」。無論是教育、醫療、居住環境,還是公共運輸,餘杭人在城鄉統籌的畫卷上,一筆一墨地描繪著一幅恢弘而不失精緻的場景。
教育餘杭
2007年至2009年間,餘杭區預算內累計投入30億元,完善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良渚鎮中、徑山中學等一大批新校舍,引進了杭師大等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推進了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等。
醫療餘杭
近年來,餘杭著力完善「2+1」醫療保障體系,全區醫療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農村困難人群醫療救助體系逐步成型,公共衛生醫療事業展現出新面貌。隨著鸕鳥、徑山、百丈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成,如今鸕鳥、徑山等西部山區的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衛生服務看專家門診。
社保餘杭
全力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工作,餘杭區率先在杭州市實現農村社區勞動保障基層平臺全覆蓋、率先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並大力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等。2010年,餘杭區安排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補助5700多萬元。
公交餘杭
近三年,餘杭區投入30多億元用於道路新建、改建、擴建,加快了320國道至104國道連接線、104國道良渚至古墩路連接線、文一路延伸段、雙徑公路等本區與杭州主城區、本區各鎮鄉街道區域間、各村間的道路建設,並大力推進公交一體化建設,實現了公交線路村村通,實行了與主城區通用的公交IC卡,使城鄉群眾出行更為方便。
文體餘杭
推進城鄉文體事業發展,積極推進覆蓋城鄉群眾的文體娛樂設施建設,興建了一批社區、農村健身苑點,開通了圖書「一證通」功能等。
環境餘杭
積極統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實施「環境立區」戰略,大力推進「清潔綠化健康文明」行動等,並以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生態保護環境,在西部鎮鄉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保障了城市化推進中的生態環境保護。
城鄉餘杭
全力支持城鄉建設,加快城鄉社區建設,集中推進新農村建設,近三年來,全區預算內支持新農村建設資金達59.81億元,年均增幅13.60%。支持改善村容村貌,開展農民安全飲用水工程等,有效解決了西部山區8個鎮鄉45個行政村10萬餘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支持農業加快發展,重點支持土地整理項目、農業產業化項目等建設。支持農民提質增收,加大農民素質教育力度,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2009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956元,連續3年,餘杭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超過了城市居民。
未來餘杭
餘杭人這樣規劃他們5年後的未來:到2015年,初步形成城鄉區域規劃建設、社會管理、產業發展、要素配置、生態保護、公共服務、民生保障一體化新格局,全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全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力爭達到28000元、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一副三組團格局基本形成,城鎮社區管理上規模、上水平,城市化水平達到65%;三區八園集聚發展,五大產業集群規模發展,三十一大產業集聚基地快速發展,初步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化、集群化、總部型、創新型的紮根於優秀歷史文化、茁壯於高新技術產業、繁茂於現代服務業的常青樹型現代產業體系;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教科文衛體社會事業發展、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整體文明程度高於全市全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區域生產要素配置市場進一步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活力顯著增強。
城鄉統籌
「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滿是荷花的臨平湖,早已淹沒於歷史塵埃中,一座現代化的都市新城,即將在「藕花無數滿汀洲」中崛起。這個新城,就叫臨平新城。它就是未來餘杭的「心臟」。
「一下高鐵,人們可以選擇在新城逛街購物吃飯,也可以第一時間與客戶進行商務談判,這一切,就是那麼的方便。」在臨平新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聯宏的描述中,一座集中了大量金融、商業、貿易、信息及中介服務機構,擁有大量商務辦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設施,具備完善的市政交通與通訊條件的綜合之城,於餘杭的青山綠水間,漸漸地秀出了身影……
「雙鐵」推動的商務之城
滬杭高鐵在臨平設有餘杭站,地鐵1號線在臨平分設了臨平南站、喬司站、翁梅站、臨平高鐵站、南苑站、臨平站等6個站點。建設中的臨平新城,將迎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雙鐵時代」:以滬杭高鐵和地鐵的零換乘區域為核心地帶,全面啟動臨平新城開發建設項目,構建一個國際化、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商務匯聚之城」。
今年10月份已經通車的滬杭高鐵,讓臨平到上海虹橋僅需38分鐘,拉近了臨平與大上海之間心理及時空上的距離;而正在建設中的地鐵,將會使臨平到杭州市區武林廣場的時間縮短為20多分鐘。
「我們將按照一年啟動建設,三年拉出框架,十年初步建成的『1310『計劃開發建設臨平新城,促使臨平副城早日打造成為擁山、臨水、平安、宜居的『首善之區』。」陳聯宏介紹,今年7月份啟動建設的臨平新城,是自1961年恢復餘杭縣建制,臨平作為縣治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城市建設計劃,也是迄今餘杭城市建設發展史上規模最為浩大的城市建設工程。
「臨平新城規劃重點發展四大功能,即現代都市化的金融貿易、商務辦公、會議展覽、大型商業購物中心的核心功能;特色商業街區、文化娛樂、體育休閒的輔助功能;城際城內交通轉換、現代物流服務中心、專業技術服務、創意產業的專業功能;以蘇浙地區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總部基地、區域性產業服務中心的輻射功能。」在陳聯宏描繪的藍圖中,未來的臨平新城,臨平山、超山、黃鶴山串珠成鏈;京杭大運河、上塘河、丁山湖水域唇齒相連;滬杭高鐵、地鐵輕軌穿城而過;滬杭高速、申嘉湖杭、杭浦高速等多條高速公路如錦帶扇形連通,多重交通優勢使餘杭成為長三角區域服務大上海的又一片熱土,成為杭州都市經濟圈投資、休閒、發展的首選區域。
「上天入地」的立體之城
一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程度標誌著這個城市的發達程度。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裡,要實現金融貿易、商務辦公、會議展覽、大型商業、文化娛樂、體育休閒等功能的完美融合,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臨平新城選擇了「上天入地要空間」的做法,通過地下空間、地面空間、地上空間集約化、立體化的開發利用,最終建成一座立體之城。
隨著滬杭高鐵的開通和杭州市地鐵1號線的快速建設,便捷的交通優勢將成為臨平新城地下空間開發的重要引領。結合臨平新城整體功能定位,規劃通過對臨平新城核心區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形成以地下交通為主導,集地下城市綜合體、地下商業、地下休閒娛樂、地下人防等功能為一體的多元化、複合型的地下空間集聚區。通過地下空間開發,為地面騰出更多的開敞空間,整體提升臨平新城核心區的生態環境,打造生態人文、綠色出行的品質之城。
「新城的每一處重要建築下面都將會有大型的地下空間,而且這些地下空間將連成一片。」陳聯宏說,地下空間的規劃是一個系統規劃,臨平新城的地下空間打造會從多個角度、多維考慮問題,與地面、地上的其他規劃相融合,通過地下、地面、地上「三位一體」的開發建設,實現生態、低碳、智能的目標。
都市圈北部的「首腦之城」
建成後,臨平新城的輻射功能主要以滬杭地區企業為代表的企業總部基地、區域性產業服務中心為主。力求將臨平新城打造成金融產業集聚區、總部創意產業集聚區、高端消費產業集聚區、旅遊會展產業集聚區、現代商務宜居區,輻射範圍覆蓋海寧、桐鄉、德清等杭州都經濟圈節點縣市功能複合的城市商業中心。
「將來,杭州都市經濟圈大型企業的決策中心都會被吸引到臨平新城,這裡,也將成為影響都市圈各地的企業運行的『大腦』。」陳聯宏說,這樣的布局,對杭州都市經濟圈甚至長三角企業的聯動發展,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各地的企業和企業之間完全實現了辦公、合作零距離。」
十年打造一座商務之城
臨平新城
山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衛生服務。
農居多高層公寓——西溪人家。
聯動發展
杭州都市經濟圈的樞紐
打開杭州都市經濟圈版圖看餘杭,是張開雙翅擁抱湖州安吉、德清,嘉興桐鄉、海寧的騰飛之地。
作為杭州都市經濟圈內北部「樞紐門戶城市」,餘杭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促進與周邊縣市的聯動對接、區域合作,攜手打造杭州都市經濟圈北部產業帶,實踐詮釋「規劃共繪、交通共聯、市場共構、產業共興、品牌共推、環境共建、社會共享」的都市圈發展目標。同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規劃建設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要素配置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民生保障一體化」,在杭州都市圈北部打造成功一座「商貿之城」臨平,矗起了一座「美麗之洲」餘杭新都市。
業已開通的滬杭高鐵列車,以全世界第一的高速駛進了杭州的北大門——餘杭。與都市圈北部節點城市聯動發展,共同打造都市圈北部協作區,餘杭將以更新的姿態、更重要的角色,呈現在杭州都市圈抱團接軌上海的高速通道上。
餘杭從東、北、西三面呈弧形拱衛杭州主城區,西、北面與安吉、德清兩縣接壤,東與海寧、桐鄉兩市接壤,地理位置特殊。作為杭州都市經濟圈內北部的重要節點城區、杭州市推進都市經濟圈工作的橋頭堡,餘杭區積極促進與周邊縣市的聯動對接,商定重點合作項目。在推進杭州都市經濟圈工作中,餘杭有了更多的擔當。
都市圈:產業合作
聯動發展實現互補互贏
作為杭州都市經濟圈最主要的合作內容,項目合作是都市圈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實質性任務。都市圈區縣(市)形成聯合體,使其內的產業布局、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避免因產業結構趨同、單一或重複建設造成的惡性競爭。
2006年,餘杭、海寧、紹興等家紡業最為發達的浙江三地在第二屆浙江(中國)家用紡織品展覽會辦展之初,擬定了一份長達10頁的五年發展規劃,經三地家紡協會代表討論後一致通過。這是家紡協會間首次共同制定發展規劃,打破了原有的行業區域局限。
餘杭的產業在走出去。除了與海寧、紹興等地協同發展紡織業,餘杭企業還與德清共同發展機械、機電設備製造業;與安吉發展竹製品業和綠色旅遊……這些合作的展開,讓餘杭的企業得以實現「騰籠換鳥」,發展高、精、尖產業。
周邊縣市的企業在走進來。目前,已有海寧客商投資的四通化纖、杭州大禹山莊有限公司;桐鄉客商的杭州國冶服裝有限公司;安吉客商的杭州倍力機電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業落戶餘杭。不僅推動了餘杭的產業經濟,也帶動了餘杭第三產業的發展。「我住的那個小區,有一半都是海寧許村的布老闆,餘杭的一些高檔消費場所,也隨處可見德清、桐鄉等地的客商。」餘杭城區的一位飯店老闆介紹。
都市圈:交通
綜合立體網越織越廣
根據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環杭州灣產業帶和杭州都市經濟圈建設的要求,餘杭區加快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餘杭區境內已建成有滬杭、杭浦、杭寧、杭徽、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州繞城六條高速,杭長高速公路杭州段也將在明年建成通車;同時,隨著滬杭鐵路電氣化改造的完成,以及滬杭、杭寧高鐵的構建,餘杭區綜合交通已經成為長三角交通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2月6日,一條從杭州穿越湖州、嘉興抵達上海的申嘉湖杭高速全線貫通。「申嘉湖高速是杭州都市圈城市到浦東機場最便捷的一條高速,同時都市圈內部也多了一條聯通走廊。」申嘉湖杭高速公路餘杭段主線長9.13公裡,為雙向4車道的全高架型式,連接線長7.3公裡,北通湖州、嘉興直達上海,南連杭州繞城高速,北線輻射浙江各地。
在此之前,餘杭區內已經有了5條高速公路。其中,320國道至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新市互通連接線工程是德清縣新市鎮、禹越鎮等東部鄉鎮連接餘杭、融入杭州的重要通道,建成後對加強德清與餘杭的南北溝通、促進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作用;2008年1月28日通車的杭浦高速公路餘杭段,作為滬杭高速複線,直接溝通杭州市、嘉興市和上海的浦東地區,是浙江省實施「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餘杭區通往上海的又一條便捷的通道,涉及喬司鎮、南苑街道和海寧許村鎮3個鎮鄉、街道共24個村;計劃在2011年底建成通車的杭長高速公路餘杭段工程與杭長高速安吉段起點相接,將有效緩解杭寧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進一步完善「長三角」都市圈的高速公路路網……
餘杭區境內,高速公路裡程達到80多公裡,加上正在建設之中的杭長高速,餘杭將形成以繞城北線為「一弧」,其餘六條高速為「六射」的「一弧六射」高速公路網。
都市圈:生態
聯合執法天更藍水更清
上遊城市汙染,下遊城市遭殃的狀況在杭州都市經濟圈已率先被打破。餘杭與周邊縣市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去年4月,餘杭一股汙水經上塘河流入海寧許村鎮,杭湖嘉紹邊界聯合執法小組立即對邊界汙染妥善處理,此次執法標誌著杭州都市經濟圈邊界環保應急響應機制已初現成效。
去年以來,這樣的聯合執法已進行了5次,有效解決了相鄰地區突出的環境問題。聯合執法僅是都市圈環境共保的縮影,未來杭嘉湖紹地區,還將深化與蘇錫常地區的合作,加大環太湖流域汙染的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