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紙裡,中外五千年文明盡顯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央美教授四年磨一劍「經折裝」設計讓歷史對比不再困難

一張紙,放得下中外五千年的文明史嗎?由央美教授王其鈞編寫的《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正是這樣一冊別具特色、信息量龐大的圖文歷史書。從史前文明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近代世界,該書通過巧妙的時空融合與結構設計,帶領讀者博覽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

四年打造13.5米「牆書」

曾出版過多部藝術理論書籍的王其鈞,一直想設計一本方便讀者閱讀、以圖像揭示歷史的視覺書,為讀者提供一次直觀感受和比較中華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的機會。「以往這類書籍都是豎排,最大的缺點是時間表是中斷的,讀者需要不斷來回翻書研讀。」因此,在設計《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一書時,他就想到用橫向時間軸的形式,採用公元紀年法,將歷史年表、大事記、圖片都圍繞時間軸線依次展開。為了保證讀者的思緒連貫,他用類似中國古代手卷的方式將該書設計成一本延綿鋪展的「奏摺式」圖書,甚至可以作為「牆書」展示,供多人一起閱讀。

要在一本書中濃縮中外五千年文明史,絕非易事。王其鈞透露,對於入選文物的標準,他是從知名度、代表性、視覺形象的適宜性等方面來考慮的。「國外的部分,我儘可能地去考慮歐洲以外地區的文明。」貫穿全書的時間軸線,也不是死板的時間堆砌,而是依據歷史發展,採用一種前松後緊的布局,「一開始是5000年一個單元,然後是2500年、1000年、500年、100年、50年一個單元」,體現出人類文明日益遞增的發展速度與豐富的文明成果。

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有書中百餘幅精美的手繪圖片,這些圖片不僅使文物的再現更加靈活,也更精細地描繪出文物的細節。比如,書中的紫禁城、泰姬陵、吳哥窟、聖馬可教堂等著名建築,通過手繪圖,極為清晰地還原出其形制和細部,甚至再現了相機無法拍攝的內部結構。作為一位有建築專業背景的「學者型畫家」,王其鈞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繪製此類插圖,積攢幾十年下來,這批手繪圖終於綻放光彩。

他還告訴記者,這樣的「經折裝」圖書只能由純手工完成裝訂,每一本書都蘊藏著匠心手作的誠意。最終,這本展開全長13.5米的書,用了整整四年才編撰、製作完成。

互鑑中凸顯中國文化獨特性

《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以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照為形式架構,通過集中展示同時卻不同地的文明,凸顯出文明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發展歷程,進而揭示人類歷史和而不同的發展大勢。

在這樣直觀的互鑑中,讀者不難發現,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與西方迥然不同。「西方用石頭營造建築,而中國人始終用木頭營造建築;我們的樂器重視旋律、富有內涵,而西方則強調和聲;西方的油畫重視色彩,中國的繪畫重視線條。」王其鈞舉例說,「歷史上,歐洲人了解中國人有高雅的文化素質,甚至把鋼琴都萬裡迢迢運來想賣給我們,可是他們不了解當時的中國人在想什麼。這是世界貿易史上發生過的事,也是中西方文明的典型碰撞。」

他認為,在當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中國藝術一定要沿著自己的道路前行。「現在有一些中國民樂表演者放棄了最可貴的個性,在向交響樂的整齊劃一學習。中國的很多繪畫教學也越來越重視素描和色彩的表現,向油畫看齊,這些模仿歐美文化的做法肯定都是行不通的。」

在編寫該書的過程中,王其鈞一個最大的感受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文化始終侵蝕和衝擊著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而文化的發展也始終與民族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南美洲大陸一度被秘魯的印加帝國和墨西哥的瑪雅帝國、阿茲特克帝國統治,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不但摧毀了上述帝國,還最終取代了它們。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有相當多光輝燦爛的成就,發展到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透過這樣的「互鑑」,他對中國文化的不斷發展更抱有充分的信心。(記者 李俐)

(責編:杜佳妮、魯婧)

相關焦點

  • 遙望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絢麗日出
    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登消息:「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找到新線索,遼西發現五千年前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不僅把中華古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而且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 良渚五千年文明輝映,珍藏三大基因
    悠悠歷史,滔滔大國,五百年,到北京看故宮;一千年,到開封看清明上河園;兩千年,到西安看秦漢帝陵;四千年,到安陽看殷墟;五千年,到杭州看良渚!良渚古城遺址,成功進階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無論是人文底蘊、自然環境、或是藝術涵養,都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 五千年文明之光—遊覽良渚古城遺址公園
    匠心獨具的設計者,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儘可能為公眾還原了五千年前良渚古城先民們的生活環境。 首先撲面而來的是一大片秋季盛開的小菊花,色彩斑斕,顏色各異的花朵鋪滿了腳下的田野,仔細端詳這些不知名的菊科小花,能看出少有人工培育的痕跡,與那些人工培育過的、華貴的、各種菊展中展示的菊花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我想,五千年前,在這塊土地上不就是這種不知名的小花在盛開嗎?
  • 海絲國際藝術節在福建泉州開幕 盡顯中外文化交融
    「古老的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通道,在新時代下,又煥發出新的活力,將中國人民的夢想和各國人民的夢想緊密聯繫在一起。」雒樹剛表示,我們應不忘初心,秉承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通過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積極推動絲路沿線國家在人文領域開展多層次的交流與合作。
  •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借「遊山西·讀歷史」品牌助推文旅產業發展
    大同市100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山西歷史文化三字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劉小紅 攝大同市100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山西歷史文化三字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劉小紅 攝活動現場,伴隨著LED屏幕上《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宣傳片的播放,大同市100名少年兒童組成的誦讀團,齊聲誦讀山西歷史文化三字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書聲琅琅。誦讀完畢,啟動儀式正式開始。樓陽生在講話中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對活動成功舉辦表示誠摯祝賀,向參加活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熱烈歡迎。
  • 為何外國人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
    探秘界帶你看上下五千年系列(1)信息碎片化時代,或許我們很難沉下心來讀完一本書,更不用說去看一些歷史書。小探想,通過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來帶大家來系統的回顧一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探秘界,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順清柔衛生紙裡夾蒼蠅 消費者質疑廠家太敷衍
    大眾網5月4日訊(記者 劉業輝)近日,一位名為「鈺堃」的微博網友反映稱,自己在購買的一提順清柔衛生紙裡發現一隻蒼蠅,直呼「噁心死我了……這個牌子的手紙永遠不要用了」。  5月2日,網友「鈺堃」在微博發布消息,「順清柔……噁心死我了……這個牌子的手紙永遠不要用了……裡面竟然包著蟲子……類似於蒼蠅的蟲子……」,同時配發一張圖片,圖中衛生紙裡的蒼蠅清晰可見。
  • 五千年前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文明之花悄然盛開
    今日看點:五千年前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文明之花悄然盛開五千年前的世界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與環太湖流域有著大體相近的文化發展階段,同步性明顯,在文明形成之前都有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最終均在公元前3300年前後社會複雜化積累到一定層次,成熟文明和早期國家開始出現,而又在公元前2300年前後文明進入衰退期或轉型期。
  • 問吧精選 | 為什麼良渚申遺成功,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至此,「中華上下五千年」終於「石錘」。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紅山文化真的是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嗎?又如何融入到華夏文明中的?
    北紅山、南良渚一度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文明程度可以挑戰中原文明的文化傳承,隨著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及對紅山文化的深入研究,紅山文化一度被譽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彰顯了其獨特的地位。毋庸置疑,玉文化和龍文化都是中華文明中比較高貴的文化元素,那麼遠在關外的紅山文化是如何入主中原並將文化傳承下來的吶?
  • 五千年文明看運城——山西運城文化旅遊方興未艾
    許多遊客在遊玩運城之後驚嘆:十年發展看深圳,百年滄桑看上海,千年興替看北京,三千年王朝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 運城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傳承五千年不絕,名勝古蹟星羅棋布,全市文物旅遊景點多達16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
  • 見證五千年文明,這座驚豔世界的小鎮,是你一生必去的打卡地!
    這不僅代表著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更是宣告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實錘。五千年前的古中國只是在公眾面前掀開了面紗一角,便已驚豔了全世界,感動了全中國。今天,浙遊君將帶大家一起走進良渚這座「中國最美小鎮」,親身觸摸這段古老的文明。這個既文藝又具歷史底蘊的浪漫之地,絕對是詩畫浙江又一網紅打卡地!
  • 《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上市 博覽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其鈞編寫的別具特色的圖文歷史書——《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這是一本便於閱讀、信息量龐大的人類文明史冊。《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網羅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文化結晶,以文物見證文明。
  • 貴州黔南布依族群眾歡迎中外遊客 都勻石板街盡顯民族風情
    原標題:貴州黔南布依族群眾歡迎中外遊客 都勻石板街盡顯民族風情[    黔南州首府都勻市石板古街一瞥。石板街是都勻一條著名的古街道,街道兩旁的房屋皆為青瓦、紅牆、雕花門窗,盡顯明清古典風格。整條街道古樸典雅,充滿濃鬱的民族風情。 布依族樂器伴奏。攝影:張威偉 都勻石板古街充滿民族風情的店鋪。攝影:張威偉 布依族群眾的民族歌舞熱情洋溢。攝影:張威偉 都勻石板古街一瞥。攝影:張威偉 黔南布依族群眾在平塘縣為參加第十二屆貴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的遊客表演民族歌舞。
  • 「民科」再出江湖:五千年文明中心在湖南?崑崙山即雪峰山?
    近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上發表了一篇周行易先生的論文《論「西王母所居之崑崙山」即湖南雪峰山》,光看標題就已經讓人興奮不已,作者試圖在這篇論文中證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崑崙山」就是如今湖南的雪峰山,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中心在湖南。那麼周先生敢下如此驚人結論的理由是什麼呢?
  • 寧海上金谷,盡顯華夏風採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更是藏著數不盡的壯麗山河。浙江寧波的寧海縣不僅有著2000多年的文化底蘊和背山面海福地景色,藏於浙東峽谷內的上金谷文化旅遊風景區更是盡顯華夏風採。入口上金谷牌樓,高23.58米,寬56.99米,雄偉壯觀,古樸的樣式和現代化的雕刻技術,古今結合更顯華夏文明的與時俱進。
  • 這部幻想作品裡有愛和勇氣,也有五千年的文明記憶
    它是迄今在中國大地上發現的最早城市之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見證。世界著名考古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說:「良渚遺址的複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正如劉斌教授對本書的推薦:「本書以想像力為馬,馳騁進五千年前那個文明誕生的大時代,帶回一個關於良渚的神奇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盛戈與風雪獸將帶領讀者穿梭時空,探索遠古文明留下的神秘印記。新學期,盛戈和風雪獸住進了羲和學院新校區——混沌谷,這是一個完全用算法模擬大自然的人造環境。
  • 為什麼中國文明五千年不斷不絕,西方文明卻不行
    的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由傳統文明直接演化而成的現代文明,並且在轉變的過程當中從未斷絕。雖說西方文明已經在世界上大行其道200多年,但如果從文明的「歷時性」和「延續性」上看,中華文明能夠歷久彌新,是西方人望塵莫及的。漢人自古以來的活動方式,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就是說,如果有不服的,我們就修養道德讓他們心悅誠服。
  • 高曉松的曉書館,五千年文明的古國遺址:在良渚,有詩也有遠方
    來這裡邂逅五千年文明來一次古老與現代的深度對話最初對良渚心生嚮往,是因為矮大緊老師說到良渚,就不得不提文明歷史:這裡是「良渚文化」 的發祥地,距今5300—4300年時間段的良渚時代,印證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一說法。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有五千年的歷史淵源,所以"五千年"也就代指整個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