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灣淺而窄的水道,從江的這邊到那一邊,直線距離不過500米,輪渡航程只需3分鐘。
夜晚來臨的時候,澳門十六浦酒店內燈火通明,新葡京和中國銀行高大的建築霓虹閃爍、近在咫尺。而珠海灣仔口岸,就佇立在加林山下,靜靜地面對濠江對岸的繁華與喧囂。
灣仔口岸漸行漸旺
1984年8月,珠海灣仔口岸正式開通直航澳門的輪渡,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自此,內地直達澳門的口岸除了拱北關口外又多了一個選擇。
「剛開通航線的時候,一天只有百來人,上下午各一班船,主要是灣仔、南屏一帶的居民,還有澳門同胞。那時候灣仔邊檢也不過十來個人。」灣仔邊檢站「兵齡」最老的民警餘通順回憶道。
進入新世紀,灣仔口岸作為連接珠澳兩地橋頭堡的作用日益凸現。數據顯示,從灣仔口岸出入境的旅客,由2001年的10萬人左右,激增至2005年「自由行」開放後的26萬人。也是從那時起,灣仔口岸躋身並穩居中國水路口岸旅客驗放量前十名。
「由於毗鄰珠海市區,地理位置獨特,旅客坐船幾分鐘即可直達澳門繁華路段新馬路,觀光、購物都很方便。特別是昌盛大橋修好後,從市區坐車到這裡僅需十分鐘左右,不少旅客在拱北因排隊過久而轉到灣仔這邊出境,近幾年,對分流拱北口岸龐大的出入境客流起到一定的作用。」灣仔邊檢站相關負責人表態說。
據邊檢部門提供的數據,去年口岸的出入境旅客為79餘萬人次,今年2月6日,灣仔口岸客流量首次破1萬人次大關,而這,已是口岸預設日通關能力的12倍。
新的眺望
「1999年澳門回歸前夕,口岸旁邊修了灣仔回歸廣場,回歸那天真的熱鬧啊!晚上濠江兩旁的煙花幾乎徹夜未停。」回憶起十幾年前的那一幕,餘通順還歷歷在目。
回歸之後,灣仔與澳門之間的交流日益緊密,隨之而來的,是珠澳門兩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省市甚至全國「兩會」上關於修建過江隧道的提案。理由很多,單從方便人員和物流往來的角度來考慮也已是迫在眉睫。
「邊檢部門已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從優化警力配置、創新勤務模式等方面入手,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全力以赴確保口岸的安全、暢通。但場地狹小已經成為了制約口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灣仔邊檢站謝小川站長介紹,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邊檢部門協調口岸管理部門,投資200多萬元人民幣翻修了口岸。此舉改變了灣仔口岸出入境硬體設施簡陋、破舊的狀況,為旅客營造了較溫馨、舒適的候檢環境。但灣仔口岸作為臨時性建築物的現狀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一到重大節假日,受制於查驗場地有限,邊檢站即便開通了所有的通道驗放,仍有許多旅客需要在口岸廣場外排超過半個小時的長隊。
辦理完出境手續的旅客還必須擁堵在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候船室,等待著船務公司的輪渡將自己運載到對岸去。遇有颱風、大霧等惡劣天氣,輪渡還必須停航,旅客沒有辦法從這裡過關。「今年五一前,我們公司投入幾百萬元購置了一艘有空調密封艙的新渡船投入運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對旅客的載運服務,但客運疏導壓力仍然很大。」珠澳輪渡有限公司廖經理這樣說。
「修過江隧道已經提好多年了,但一直沒見動靜,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修好的那一天吧!」家住灣仔某小區的黃伯持用的其實是回鄉證,作為居住在珠海的澳門居民,憧憬著隧道通行之後的更加方便和快捷。
橫琴島大開發,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的上馬,讓灣仔附近一帶的現代化氣息逐漸加濃。工作之餘喜歡和同事去攀爬加林山的餘通順,這些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到山頂上不用再一直望南望,天氣好的時候朝東看去,同樣能見到日益繁華的珠海市區,這種繁華已悄悄地延伸至灣仔……傅旭 林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