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抬頭可望,距家不遠的巍峨華鎣山,自然成了我遊山玩水的首選,石林是它最響亮的名片。
據《華鎣山志》記載:此山雪積顛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鎣山。華鎣山景區在廣安境內,鍾靈毓秀,人志地靈,山綿延六百餘裡。大學同窗張培林曾賦詩曰:「巴蜀自古多名山,華鎣蒼茫雲海間。北接大巴窺秦嶺,南侵長江近高原。東有列嶺去三峽,西向成都是平川……」
站在海撥1704的高登山頂,「一覽眾山小」,一種欲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在胸中升騰,山風拂面,耳邊呼呼作響,來時的盤旋在崇山峻岭間的公路,似雲中穿梭的巨龍,讓人浮想聯翩,這不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化身?
華鎣山不愧是一座英雄的山。小說《紅巖》廣為流傳,這裡被譽為紅巖故裡。景區入口處,矗立起一座10多米高的雙槍老太婆紅色巨型塑像,只見她巍然聳立,腰系紅繩,別著一雙手槍,目光如炬,凜然正氣。這是景區的標誌性建築,華鎣山的一張紅色名片。景區入口處的右邊設有華鎣山遊擊隊博物館,通過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一段段文字,向遊人娓娓講述了波瀾壯闊的紅色記憶,徜徉其間,一種對英雄的崇敬油然而生。
山上高大、挺撥的松樹、杉樹叢生,直聳雲霄,猶如華鎣山遊擊隊剛正不阿,寧折不屈的隊魂。解放前夕,英勇的遊擊隊員,在溶洞山谷中神出鬼沒,藉助複雜的地形與敵人斡旋,牽制了敵人的正規部隊,分散了解放軍正面戰場作戰的壓力,有力的配合全國解放,華鎣山與井岡山一樣是一座紅色革命的豐碑,青史流芳,成為了一座對全市乃至全國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華鎣雲霧甲天下」,出上常年雲霧繚繞,雨霧乍起乍落,變幻無常,常是十米不同天,正是這奇特的雨霧,才有了雙槍老太婆在華鎣山戰鬥百戰百勝的奇蹟。這裡還灑有王璞、楊玉樞、王兆南等無數烈士的鮮血。山上特有的紅色苔蘚爬在石頭下端,仿佛是華鎣山紅色文化的寫照。漫山遍野杜鵑是烈士的鮮血澆灌,一簇簇,一朵朵,浪漫、潑辣,如燃燒的火焰。
華鎣山是一座秀麗的山。郭沫若欣然題寫的「天下第一雄山」石碑,赫然在目,華瑩山的雄奇名不虛傳,山勢陡峭,重巒疊嶂,懸崖如斧劈刀削,留下的斷山幾乎九十度的突兀而立。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其秀麗,華鎣山屬喀斯特地貌,有千姿百態的山峰,如長龍飲澗,如犀牛望風,如雄鷹展翅,如乳虎嘯谷,皆惟妙惟肖,真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往石林的山路兩旁斑竹夾道而生,鬱鬱蔥蔥,竹葉蒼翠欲滴,給遊人帶來蔭涼。山路兩旁還盛開著一些不知名的野花,裝扮空曠的山野,馨香著的山川溝壑,憑著一種頑強地生命力,美麗而寂寞的綻放。細看去,這些野花星星點點,花瓣婀娜多姿、溫潤如玉,花朵厚實繁密、晶瑩透亮,散發出一股淡淡幽香,混著草木氣息,沁人心脾。
石林由溶芽、溶柱、溶屏及各種不規則溶石組成,石在林中生、樹在石中長、樹纏石、石顧藤、石樹相依等自然景觀隨處可見;石樹顧盼、藤樹生花、逶迤組團,穿行石林間,就仿佛走進了「天然大盆景園」之中。
華鎣山也是天下情山。每年農曆三至五月期間,都要舉辦包括華鎣山么妹、滑竿抬么妹竟速與表演、天池湖搶么妹大賽,么妹相親會等系列民間民俗文體活動——華鎣山么妹節。年輕力壯的漢子一前一後,用晃悠悠的滑竿抬著多情么妹,一路輕顛重簸,奔走在山間,拜佛觀景,妙趣橫生,奪得前三名的後生,不但能獲得大獎,還有被看中選為郎君的可能。在景區入口附近,修起么妹風情街,供遊人吃喝玩樂,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
石林中知名度最高的特色景點當屬「千年一吻」。這裡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漏鬥王子來到御花園玩,見到山下村姑么妹,被么妹的美麗善良而感動,並愛上了么妹,么妹也愛著這位樸實的王子,這件事很快傳到了老龍王耳朵裡。三月三的晚上,老龍王帶上了魚兵蝦將和龜丞相來到石林御花園,要拆散這對有情人,王子和么妹誓死不從。龍王大怒,把王子和么妹定格為石林,我們今天看到的「千年一吻」,就是老龍王定住他們的那一剎那,王子深情的看著么妹,並深深的吻了下去……華鎣山因此而稱為天下情山。聽到這悽美的故事,我不禁怦然心動,口佔一絕:「一瞬億年滄桑中,寧化頑石不忘盟。誰道豪傑無柔腸,淚飛如雨殘陽紅。」
華鎣山是人文厚重的佛教名山。自古有「西朝峨眉,東朝寶鼎」之說。我特意去瞻仰了山頂修繕一新的高登山寺和山腳古色古香的朝聖寺。古寺中,對著嫋嫋上升的青煙,耳邊隨風傳來低緩的梵音,一陣陣敲打在心尖,像浮世裡流出的一股股清流,整個人都沉靜下來,在莊嚴、慈悲的菩薩法相前,虔誠的跪拜下去,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華鎣山從唐代起就是川東北佛教聖地,有「小峨眉」之稱。據《廣安縣誌》記載:唐開元年間,唐太宗為保江山社稷、國泰永昌,特在疆域的東南西北中五方五土封禪,建江山社稷廟。華鎣山脈地處南方,疊翠五百裡的秀峰怪石,其風水位置獨樹一幟,冊封為南方赤土的「南域聖山寶地」。
另據民間傳說,明朝建文帝,被其四叔朱棣奪了皇位,他趁京城慌亂之際,從暗道逃遁出來,潛入帝師二品大員鄰水杜景賢家裡,老師無力幫他恢復帝位,只得把他送到了朝聖寺避難,因此現在山上仍有御臨橋,御臨河的實物和地名傳下來。建文帝撲朔迷離的身世,為華鎣山抹上了亦真亦幻的神秘色形。
如果說山是華鎣的骨,那麼水就是它的魂,也別具一番情趣。那一池碧波的高山溶巖湖泊——天池,素有「小西湖」之稱,是華鎣山明眸善睞的眼睛。傳說是王母的鏡子跌落在凡間的山澗谷地,才如此璀璨奪目。天池湖山島聳竦,清澈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雲,細小的波浪親吻著岸堤,放眼望去,水天一色,遠處一片煙雲空濛,湖岸邊,怪石嶙峋,月亮島上,綠樹生青石中,美不勝收。
以天意谷為代表的山泉水,是大自然的饋贈,滋潤山川,發出天籟絕響。從石門關至洞中天河陰陽口,有一道長達數裡的地縫,寬處數十米,窄處不過二、三米,由於谷內洞穴深潭無數,自古以來對龍的傳說頗多,古稱「龍鬚谷」,谷中溪流故名「龍鬚溝」。此溪水源自華鎣山暗河中沽沽湧出,叮咚作響,如玉石相碰,悅耳動心,泉水綠瑩瑩的,清澈見底,從怪石嶙峋的縫隙中奔流,偶爾遊過一排排玲瓏剔透的萬年魚,會給遊客帶來幾分驚喜。
進入洞中天河,但見大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它分上、中、下共三迭,一股股白色瀑布從洞頂飛瀉而下,發出雷嗎般的恕吼,急湍甚箭,在山澗盤旋跌宕,流淌著豪邁與雄壯,傾訴著崢嶸與頑強,又似天河落入洞中,聲如宏鍾,有萬馬奔騰之勢。
山凝重沉穩,水靈動飄逸。山,因水而靈秀;水,因山而溫婉。山水華鎣,人文薈萃,一方紅色旅遊的聖地,總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