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020年亞洲音樂盛典上,張雲雷獲得最具突破男歌手獎,正當粉絲為他高興之時,丁太昇跳出來直指「亞洲音樂盛典不要臉」,說「有那麼多歌手在苦苦突破,敢情都抵不上一個說相聲的」,言語中充滿鄙夷與不屑。
丁某或許是個所謂的專業音樂人,在社交網絡上也時常見他抨擊這個、看不慣那個。但是他所謂配不配的評判標準是什麼,恐怕自己也不清楚吧。比起標準,他不滿意張雲雷的,恐怕還是他壓軸的那句「不過一個說相聲的」。
單從這次活動來看,張雲雷現場演唱了一首《牽掛》。不知為什麼,張雲雷的麥開始一直沒有聲音,但他舉止從容,絲毫不慌,禮貌示意工作人員,重新調試設備。在演唱過程中,不停拿手調試耳返,雖然設備不給力,但並沒有影響現場的發揮。
也正因為這個小插曲,張雲雷現場真唱無誤了。比起一些成熟歌手假唱,張雲雷在音樂素養和颱風方面都不遜於專業歌手。學藝先做人,如果一個歌手連真唱都做不到,就做天賦異斌,又有何可追崇的呢。
他的《牽掛》,感情充沛,一句「可悲可嘆我又能如何?」唱到了每個聽歌人的心裡。而且唱歌也是他從小的愛好,可能他更為人熟知的是相聲人的身份,但不能因此否認他也會唱歌。
說起張雲雷的相聲,他從小跟著郭德綱學習。老郭是出了名的嚴苛,嚴師出高徒,張雲雷也不負師名,自小煉成的戲腔,十分迷人,粉絲愛稱他「辮兒哥哥」或「二爺」。而且,德雲社臺上無大小,臺下立規矩,相信張雲雷的人品也不會錯。
娛樂圈裡從來不缺全能藝人,那為什麼張雲雷不可以呢?因為他出身於相聲界,就配不上高貴的華語樂壇嗎?最可怕的不是張雲雷是個「外行」,最可怕的是所謂內行,對行業進行壟斷。根據出身或者標籤來衡量一個人,難道不是故步自封和狂妄自大嗎?為什麼說相聲的就不可以是一位歌手呢?
毀掉一個圈子的,不是多種力量的湧入交匯,而是杜絕一切新可能的加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如此。
反觀影視圈,不少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表演形式單一,臺詞說得含混不清,演起戲來,看得人如坐針氈、味同嚼蠟、十分難受。為什麼我們可以接納專業出身的人,做不好專業的事,而非專業的人,哪怕他做成功,卻不被認同呢。
了解張雲雷的人,大概都聽過他的《探清水河》,他將這首傳統的北京小曲兒,以民謠的編曲,結合北京小曲兒的演唱方式,完美演繹。唱腔和咬字十分講究,新穎的改編也反映了他對傳統藝術的熱忱,對相聲行業的探索和堅持。
目前,華語音樂處於寒冬,張雲雷作為一個新歌手,如果將從小學習的傳統曲藝融入創作,給曲藝帶來更多曝光,讓傳統藝術被更多人喜愛和接受,不是好事一樁嗎。希望歌手張雲雷不忘初心,相信粉絲們會一直陪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