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經典民族歌劇《傷逝》精彩上演

2020-12-14 央廣網

導演陳蔚(右二)與觀眾合影 杜洋 攝

(記者 應妮)為了紀念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逝世28周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帶來的經典民族歌劇《傷逝》2日晚在北京保利劇院精彩上演。兩個多小時跌宕起伏的劇情落下帷幕,現場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

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傷逝》,生動的刻畫了生活在上世紀20年代的青年涓生和子君敢於向封建禮教抗爭的不屈性格,也揭示了知識分子自身的弱點,該劇於1981年首演即引起轟動,也是歌唱家程志和殷秀梅的成名之作,並成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民族歌劇創作的豐碩成果之一。

飾演子君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瑩和飾演涓生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傳越 杜洋 攝

該劇的作曲施光南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峰藝術家」,創作過無數膾炙人口的「豐碑式」的音樂作品。此次觀看《傷逝》的觀眾,不少都是施光南的忠實粉絲。

施光南為該劇譜寫了不凡的樂章,在表現形式上除了運用宣敘調、詠嘆調等西洋歌劇的表現方法以外,還運用了重唱、樂池中合唱、旁唱等手法。在舞臺呈現方面也打破了分幕、分場的傳統戲劇結構,以春、夏、秋、冬的時序及六個相互連貫的場景為線索展開劇情。劇中的《一抹夕陽》《她奪走了我的心》《紫藤花》等經典唱段,一直作為聲樂教材使用,該劇裡很多詠嘆調都家喻戶曉,其經典性由此可見一斑。

此次演出呈現了不同以往版本的豐厚層次和戲劇張力。雖然該劇只有四位演員上場,卻靈活調度出360度無死角的走位和表演;飾演女主角子君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瑩與飾演男主角涓生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傳越,都用自身極具實力的唱功,張弛有度、酣暢淋漓的戲劇表現,向觀眾展現了一段段新鮮不失原味、浪漫不乏深度的精彩表演,完美地呈現出了高品質的歌劇精品。

飾演子君的女高音歌唱家王瑩(前排右)和飾演涓生的男高音歌唱家王傳越 杜洋 攝

值得一提的是整場舞美設計,一張斜斜的巨大空白信箋成為舞美背景,代表春夏秋冬的紫色、黃色、白色等背景燈光投射其上象徵時光流轉,伴隨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這張信箋的空白仿佛什麼都想寫卻什麼也寫不出來。

導演陳蔚用「三精」來總結這一版的復排,一是體現原作精神,即在彷徨中自我覺醒,在黑暗中尋求光明;二是中國歌劇舞劇院此次以創造藝術精品,完美呈現巔峰之作為目標;第三是現場演員的演出精彩,歌劇《傷逝》的整場演出並不多見,「所以今天於我而言,也是一個節日」,她說,這次是向經典致敬的全面復排,同時也會整體提高。

據悉,該劇還將於5月3日在保利劇院演出。此次演出也是順年文化重磅推出的「仰望高峰」系列文化活動的首場演出。(完)

相關焦點

  • 民族歌劇《傷逝》在京上演 殷秀梅程志成座上賓
    歌劇《傷逝》首演劇照人民網北京5月7日電(記者李巖)由中國歌劇舞劇院主辦、順年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策劃和承辦的經典民族歌劇《傷逝》近日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該劇由陳蔚執導、張崢執棒,王瑩、王傳越、劉春美和曲波等四位著名歌唱家聯袂主演。
  • 中國歌劇舞劇院復排《傷逝》 中國第一部抒情歌劇30年後再發光
    2014年11月4日訊,北京,中國第一部抒情歌劇《傷逝》是我國歌劇歷史舞臺上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是作曲家施光南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改編的同名歌劇,也是歌唱家程志和殷秀梅的成名之作。前世今生民族抒情歌劇《傷逝》由王泉、韓偉編劇,施光南作曲,由中國歌劇舞劇院組織創作排練,殷秀梅、程志、關牧村、劉躍等演唱,於1981年在北京人民劇場首演,在當時的歌劇舞臺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 歌劇《傷逝》本月獻演上海大劇院 30年後傾力復排
    東方網3月7日消息:作曲家施光南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創作的歌劇《傷逝》自上世紀80年代初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之後就一直沒有再完整公演過。本月下旬,中國歌劇舞劇院邀請著名歌唱家王瑩和莫華倫重新復排的歌劇《傷逝》將在上海大劇院亮相。復排版去年底在北京演出後曾在圈內引發不少關注。
  • 《傷逝》作品盤點 子君涓生都是誰(圖)
    1981年中國第一部抒情歌劇《傷逝》誕生  1981年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先生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想創作以一部魯迅作品為藍本的歌劇。於是他找到中國最專業的歌劇團隊——中國歌劇舞劇院,商議合作,且一拍即合。為此,施光南先生把行李都搬過來,吃住都在院內。
  • 殷秀梅:從沒忘記過施光南
    金華人民對施光南的這種熱愛,讓她非常感動。 在參加施光南音樂會的間隙,她接受了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的採訪。「光南老師是我很好的一個摯友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師,今天我本有別的音樂會,但什麼音樂會我都可以不參加,也一定要來參加光南老師的。」 殷秀梅說,從光南老師的生前第一次音樂會到去世前最後一次,所有的音樂會她都參加了。她在女高音裡面唱施光南的作品是最多的。
  • 莫華倫演繹《紫藤花》 稱盼多唱民族歌劇
    11月1日,中國歌劇舞劇院舉辦發布會,宣布復排上世紀80年代的經典歌劇《傷逝》,導演陳蔚,主演莫華倫、王瑩等到場。莫華倫表示希望能演唱更多的民族歌劇。  民族抒情歌劇《傷逝》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施光南作曲,中國歌劇舞劇院於1981年組織殷秀梅、程志、關牧村等創作並首演。此次復排,導演陳蔚表示,原則是經典再現、致敬大師。
  • 施光南:一首傳世的歌!
    「查無此人」的音樂家把自己的作品發表在刊物上每當施光南聽到別人讚揚這些作品卻不知道真正的作者就在眼前時他便感到十分有趣為大型歌劇《傷逝》譜曲當時歌劇舞劇院經費緊張他們告訴施光南:「你寫作《傷逝》可能沒有稿酬。」
  • 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帶你品味那《一抹夕陽》,選自施光南第一部歌劇...
    這首由詞作家王泉、韓偉作詞,作曲家施光南作曲,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歌曲,是施光南的歌劇《傷逝》中的一首,如今已經成為一首單曲獨立傳播,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 歌劇《傷逝》是施光南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改編的同名歌劇,也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歌劇。
  • 科學網—施光南的故事
    「施光南的故事」,這不是一個娓娓敘說,而是一部音樂作品的命名。曾經和作曲家施光南合作的一位詞作家,創作過流傳廣遠的《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歌詞,以及歌劇《屈原》《傷逝》劇本等作品,最近正在寫作一部音樂劇,題目就是《施光南的故事》。日前,在天津音樂學院60周年校慶上,見到了這位久別的同窗同桌韓偉,他告訴我這個新的創作計劃。 母校草坪上,矗立著人民音樂家施光南塑像。
  • 中國文化報:鄭小瑛《紫藤花》 探路校園歌劇
    復排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  歌劇《傷逝》取材於魯迅的同名短篇小說,故事以涓生和子君的愛情為主線,深刻細緻地刻畫了兩個在新思潮影響下敢於向封建禮教抗爭的進步青年,同時也揭示了舊社會知識分子自身的弱點。1981年為了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詞作家韓偉、王泉將小說改編為劇本,並由人民音樂家施光南作曲,在當年獲得了巨大反響。
  • 民族歌劇《同心結》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民族歌劇《同心結》在國家大劇院精彩上演 2020-10-27 0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鄭小瑛指揮歌劇《紫藤花》
    晨報訊(記者 和璐璐)9月22日至25日,由廈門工學院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精心編排、施光南作曲的經典歌劇《紫藤花》將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上演四場。歌劇《紫藤花》改編自魯迅先生名作《傷逝》,經過鄭小瑛教授歷時一年多的改編成功與觀眾見面。鄭小瑛教授將施光南先生原來長達2小時的歌劇,刪節成長度約為1個半小時的「校園版」。同時,採用鋼琴與少量弦樂伴奏的室內樂風格。
  • 40年來,哪些中國歌劇可能成為經典
    據楊燕迪估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歌劇創作總量應有幾百部之多。「其中,最受關注、公認成就最高的,是那些根據現當代文學名著改編的歌劇,比如《傷逝》《雷雨》《原野》《野火春風鬥古城》《狂人日記》《駱駝祥子》等。」  文學名著對歌劇的滋養,在全球範圍內已有無數例證。
  • 施光南老師一首傳唱至今的經典歌曲,曾是送個妻子的生日禮物!
    施光南老師一生創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有我們熟悉的《最美的讚歌獻給黨》、《趕著馬兒走山鄉》、《打起手鼓唱起歌》等。70年代中期,一首《祝酒歌》,傳遍了華夏大地,陶醉了億萬中國人民,成為一代頌歌。後來又調到中央樂團,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生活是多麼美麗》、《月光下的鳳尾竹》和《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上百首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抒情歌曲。
  • 「不忘初心,春華秋實」——新中國民族歌劇經典片段集錦上演
    「不忘初心,春華秋實」——新中國民族歌劇經典片段集錦上演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10-29 10月29日晚,由南方歌舞團特別推出的
  • 英雄讚歌——「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
    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指揮專業委員會理事、天津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天津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天津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山西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烏克蘭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首位華人榮譽教授。近20年來,他與國內外知名藝術院團合作上演多場音樂會,擔任一系列重要指揮,獲得廣泛聲譽。
  • 歌劇《紅河谷》視頻
    面對褒揚,該劇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孟衛東很是欣慰——「要讓這部劇成為舞臺上站得住、唱得響、留得住的作品」的初衷實現了…[詳細]相關信息:獻禮西藏解放60年 歌劇《紅河谷》重現漢藏情     殷秀梅主唱歌劇《紅河谷》優秀劇目展演開始     歌劇《紅河谷》被贊中國歌劇上乘之作
  • 施光南音樂主題館開館 可點唱還能看書喝咖啡
    在這個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的三層小樓裡,共收藏了施光南一生創作的1300多首曲子,200多首經典歌曲的創作手稿、300多張獲獎證書,以及陪伴他一生的鋼琴,見證了他一生的藝術生涯。 金東籍音樂家施光南是新中國培養的新一代作曲家,創作了《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歌曲。今年是施光南誕辰80周年,金東區於年初啟動施光南音樂主題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