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特別策劃·幸福家庭的幸福密碼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寧波張信娥家庭的幸福密碼:健康平安就好!」
55歲的張信娥,是寧波鄞州區中河街道東城社區黨總支書記。
傍晚6點50分,結束一天忙碌工作的張信娥回到家中,早一步下班回家的丈夫王國君將可口的飯菜端上桌,兩個菜:清蒸鰻魚和炒青菜。
寧波人的家常,當然離不開海鮮。
張信娥邊吃飯邊給我發信息——約採訪時間。晚上7點30分,我來到張阿姨的家。
從2015年開始,張信娥一家先後被當地婦聯和文明辦評為鄞州區、寧波市、浙江省最美家庭。
2016年,又一路通關,拿到「全國幸福家庭」的榮譽證書。
王國君在銀行工作,目前已退居二線。「以前我忙,她照顧我多一些,現在她忙,我做飯的時間就多一些。」王叔叔笑著說。有時候社區裡搞活動,他經常去做義工,幫忙搬東西、當車夫,也忙得很。
兩口子恩愛、一家人和睦遠近聞名,鄰居交口稱讚。
要是周末沒事,兩人經常開車出去郊遊。他們會準備一些塑膠袋,看到垃圾就隨手撿起來帶走。
張信娥與王國君有一個兒子,叫王翔。一家三口在鄞州區貿城中路附近的小區住了15年。今年5月2日,29歲的王翔成家了。這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婚禮後,兒子媳婦搬進了婚房。
王翔的婚宴本來安排在今年元宵節的後一天(2月9日),那是個良辰吉日。不過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婚禮暫時辦不了。
張信娥作為社區書記,大年初一就投入到抗疫一線工作。與此同時,一家人向親戚朋友逐一告知了婚宴取消的消息。
「那段時間是焦慮的,畢竟不知道疫情何時會結束的。」張信娥說。
兒子的婚宴擱置下來了,此時,抗疫是全國人民最緊要的事。
2月13日,王國君出門買菜的時候,看到萬達廣場門口的愛心獻血屋,當場擼起袖子獻了300毫升的血。「我每年都獻血的,作為黨員,算是為抗疫貢獻一點力量。」王國君告訴小時新聞記者。
3月17日,兒子王翔與兒媳朱飛琴到民政局領了結婚證,向鄞州區慈善總會捐了5000元,用於武漢一線抗疫。
5月1日起,隨著國內疫情好轉,寧波酒店業可以舉行婚宴。5月2日,王翔與朱飛琴的婚禮在寧波一家酒店舉行。「有20多桌,但是外地的親朋都沒有請。」張信娥說,準備了很多口罩和消毒藥水,由於宴會廳比較大,每個桌子的距離拉開了一些。
從酒店確定到婚禮舉行,中間只有一周時間。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張羅。
婚禮上,新郎新娘宣誓的環節讓在場賓客熱淚盈眶。
「這個宣誓的環節是臨時加上去的,他們倆領結婚證的時候,本來要宣誓拍照,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民政局取消了這個儀式。」張信娥說。
「王翔畢業後也在銀行工作,別人給他介紹女孩子都不同意,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他早就有了女朋友,是高中同學。」張信娥一臉幸福地說道。
採訪當晚,在銀行上班的王翔加班到8點半才回家。飯也顧不上吃,給爸媽打來了微信視頻電話。連線中,一家四口聊開了,用的是寧波本地話,場面其樂融融。
婆婆問兒媳,你晚上燒了什麼菜呀?
媳婦說,有菠菜,有蔥油雞,還有一個湯。自己還沒吃,等著他下班後一起吃呢。
記者在一旁了解到,媳婦朱飛琴也是鄞州本地人,剛剛辭了外貿公司的工作,即將去社區上班。
她剛剛考取了社工資格證,不過為了更好的服務社區,她還準備在10月參加社工中級考試。
婆婆在電話裡問她,你學習得怎麼樣了(指考社工證)?
兒媳說,空閒時都在做題呢。
張信娥叮囑兩個孩子趕快吃飯,臨掛電話時,想起一件事,交待兒媳說——10月2日約親家公、親家母一起開車去象山住民宿、吃海鮮。
親家住在鄞州鹹祥鎮,也方便的。
和兒子兒媳聊完視頻,張信娥、王國君夫婦打開手機裡的一些老照片,和我聊起了一些往事。
「搬進這個家時,兒子剛上初中。」張信娥說,時間過得好快,一晃15年過去了。現在兒子成家了,搬出去了,不過小兩口離我們也就10分鐘車程,每個周末都會過來一起吃個飯。
「飯還是我們做。」張信娥說,孩子們也會搞搞衛生,收拾桌椅。「媳婦很好,對我們也很尊敬。」
出生於1964年的王國君自部隊轉業後,一直在銀行系統工作。他說自己也沒設計過退休後的生活,先過好當下再說。
「健康平安就好!」王國君說。
比丈夫小一歲的張信娥紮根社區20年,工作經驗、成績和榮譽一籮筐。她告訴我,鄞州區準備設立樓宇社區了,組織上打算給她分配新的工作任務。她有信心把寧波的樓宇社區搞好。
第二天,我又聯繫了他們的兒子王翔。談及這場婚禮,王翔說,雖然結婚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說心裡話,抗疫才是今年最重要的事,「沒有國哪有家呢?」
我問他,是否打算生個二胎呢?王翔笑笑,這個嗎,順其自然。
王翔說,他從小有很好的家教,爸媽對他的要求很高,除了為人、禮貌這一塊,父母工作上的認真紮實給他很大的影響。現在,他和妻子都很努力,就是向上一輩看齊,「擼起袖子加油幹,」「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他用總書記的話勉勵自己。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