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正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州慶、清明、壯族「三月三」三節為一體的假期,共11天,可謂文山州史上最長的假期了。節前,便到越南駐昆明領事館進行籤證,4月1日,從河口口岸出境,到了越南老街口岸,居住在北河縣戈羅「Gob Loux」(音譯)社戈羅村的表姐,便讓兩個兒子騎著摩託到口岸來接我和我夫人,走了兩個多小時,一路顛簸,當晚就到達戈羅村。這次比起2006年我去北河縣的龍津社來說,其交通可方便多了。據了解,目前,越北山區的村寨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主幹道大多為柏油路面,進村的公路大多是水泥路或者彈石路面。
北河(Bac Ha)縣位於老街省東北部,北與新馬街縣接壤,南與保安、寶勝縣接壤,東與河江省箐門縣接壤,西與勐康縣接壤。北河縣的海拔約為1000到1500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25°。北河地形有很多石灰巖,傾斜度平均為24°到28°度。北河面積為682平方公裡,有5.677萬人,有14個民族世居民族,其中苗族(赫蒙族)人佔全縣總人口的47%。其他民族就是京族、瑤族、岱依族、儂族、夫拉族、華族等。北河縣有一個鎮和20個社(鄉)。
去看看北河城,是我夢寐以求的事情,儘管2006年我曾經去過,但只是小憩,對這座小城不曾了解,留下許多遺憾。
戈羅村,位於北河縣城以南的齋河(黑河)南岸丘陵之中,共有70餘戶人家,為苗族、瑤族雜居的村寨,交通工具以摩託車為主。其特點是戶與戶之間相距四五百米,互不幹擾,地多人少,其耕地屬於私有財產,是可以買賣的。儘管這樣,這些村寨由於較為偏遠,經濟落後,沒有支柱產業,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年輕人大多到河內、老街或者中國去打工,同中國農村一樣,村裡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
這個村寨的歷史不長,也就是100年左右。原來是原始森林,原住居民是瑤族,後來從邊境其他縣的苗族不斷往這裡遷,苗族人口就比瑤族多了很多,周圍的茅草坪(Raol dax nghenb)、姜坪(Raol dax khad)等幾個村子也都是苗族。村裡有一部分村民信奉天主教,據說是後來才信教的,但大部分則信奉自己的祖先。據他們說,他們的祖先是100多年前從貴州遷到「蒡蔸朗」(中國文山)後,再遷到這裡的,已經有八九代人了。由於氣候炎熱,他們的住房基本是以木屋或杆欄式建築,冬暖夏涼。
第二天,我倆便騎著越南的摩託車到姜坪村去,找到了我的家門侯小么。他們家是1972年從新馬街縣一個苗族稱作「偏苗坪(Dax Hmongb shuat)」村寨遷來。這個地名越南語、漢語怎麼稱呼我不知道,對此,我不想作更多了解,只要記住苗族地名Dax Hmongb Shuat,也就滿足了。60年代後期,我父親曾帶著一家老小從中國馬關漫瓦村搬遷到偏苗坪,就和他們家居住在一起,共同度過了一段很艱難的時間,由於越南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我們一家又回遷中國。
相隔40餘年又重聚,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那時我才五、六歲,按年紀,侯小么大我三歲;按輩分,他是父輩。我每天屁顛屁顛的跟在他的屁股後面去上山放牛抓鳥、進學堂讀書寫字,樂趣無窮;而作為大人們則天天都在為小孩子們的肚皮奔波勞累,我和他則無憂無慮,說到這些,真想大哭一場。四十多年的光陰,彈指一揮間,小時候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而今你我基本進入花甲之年。四十餘年來,各自所經歷的風霜雨雪,不想再提及,畢竟兩國間曾有過一段不愉快的事,至今也不知何去何從。
第三天,是星期天,正值北河的街天。我倆和親友們,騎摩託的騎摩託,坐車的坐車,翻山越嶺,有說有笑的到達了北河縣城。
北河(Bac Ha),苗語稱作「Buaf Huad」,是越南語的譯音。 這座小城對於中越邊境上的苗族同胞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北河與我的感情,應該是我小的時候,就經常看見老輩子們去北河做生意,可以說那個時候,中越邊境上的苗族所需的生活物資,大多來自這座不起眼的小城,而在我的心目中,它就是一座大城市。一直以來,這座小城曾多次在我的夢縈中牽繞:有一天,一定要去看看這座小城的真容。今天果真夢圓北河了。
一到北河縣城,就參觀了設在一幢1921年建造的法式小洋樓裡的苗族文化傳承館,傳承館裡陳列有苗族歷史的、服飾的、生產生活的、文化的等展品,對於傳承館裡的一切,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來參觀的人大多是西方的高鼻子藍眼睛。傳承館裡,正在織布和釀酒的苗族婦女忙的不可開交,她們是每周苗族集市臨時聘來表演給外國人看的;到了釀酒工藝坊,我便用苗語向釀酒的苗族婦女搭話,我說:這酒我能嘗一口嗎?她說:可以。便遞給我一小杯酒,喝下後,香醇甘甜,是真正的苗族小鍋玉米酒。我嘗試過後,在旁邊的幾個西方人也紛紛跟著我嘗起苗家小鍋酒來,個個伸出大拇指說OK。她說還可以買上幾斤帶走。我很想買上幾斤帶回來,可因路途遙遠,不便攜帶,只能留下遺憾了。我想,這可能就是苗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真正魅力和內涵所在了。
、
去過沙巴的朋友一定會說,沙巴的苗族集市很闊氣了,但比起北河的苗族集市來說,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來北河的外國旅遊者基本是衝著苗族集市來的,這是一個以苗族服飾交易、蔬菜交易、飲食為一體的大的集市,趕集的人大多是苗族。凡是在這裡經營的,除了飲食以外,都必須經營以苗族生產生活有關的商品及貨物。進入集市,無處不苗族,就連其他民族經營者都能用苗語進行對話。在集市口,我碰到一位苗族姑娘,一看就知道是沙巴來的,因為沙巴與北河的苗族,儘管語言相通,但其服飾又有本質上的不同,我便上前問她:「你是沙巴的苗族姑娘,為什麼到這裡來了?」她笑著說:「我是領幾個洋人到這裡來看苗族集市的。」我知道,沙巴苗族姑娘大多數是懂英語的。我又問:「沙巴不是也有苗族集市嗎?」她說:「沙巴城的苗族集市沒有這裡大,也沒有這裡的豐富多彩。」她剛要走又突然來問我:「叔叔,你也是苗族,從哪裡來?」我說:「我是從中國蒡蔸朗(文山)來。」她好有信心地說:「蒡蔸朗,我知道,就是沒去過,但是,有一天我會去蒡蔸朗看看。」聽她這麼一說,我意識到,「蒡蔸朗(文山)」在國外苗族人心中是佔有一定的位置,並且很嚮往。
北河苗族集市於每周日上午開市。在當今山區集市走向商業化的發展趨勢中,北河集市是越南北部幾個至今仍保留著具有傳統民族特色和風格獨特的集市之一。因此,北河苗族集市不僅是商品交易的地方,而且還是各民族同胞進行文化和生產交流的場所。北河苗族集市以前開在坐落在北河鎮中心的山頂上,但是近些年來,集市得到新建並擴大了範圍,旨在服務遊客的購購物需求。雖然這樣,但北河集市仍然保留著它的魅力和山區文化色彩。
北河集市被分為多個區,如飲食區、服飾區、畜禽區,最熱鬧的是飲食區。到北河集市遊客應該品嘗「燉下水」,這是北河集市飲食最著名的菜譜之一。 「燉下水」的主料是馬的內臟,並加入桂子、香茅等山區特產香料。現在主料也可以用山羊、水牛、黃牛的內臟。
北河集市還是少數民族同胞和遊客買賣牛、馬的地方。人家到這裡賣強壯的馬當運貨物、農活。北河集市也出售農具和家庭日用品等必需品。到這裡遊客有機會買到到苗族同胞製作的獨特漂亮的土錦產品和服裝。可以說北河集市不僅保留和傳承著山區集市文化,而且也是遊客探索越南西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和原始美景的好地方。
中午,我們在集市的飲食區吃了正宗的紅米卷粉和血灌豬腸,真是可口。提起紅米卷粉,就會回想起以前馬關的紅米卷粉,而現在只有在越南北河真正體會到,只可惜如今的馬關已經很少有紅米卷粉了。
北河,讓人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讓人體會到苗族風物的神採,讓人領略到苗族情感的和美;它使人為之讚嘆,使人流連忘返。
當你置身於一種原生態的傳統集市與人文美的環境中時,就會不由地感到一個遷徙民族在複雜多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不斷求生的欲望在慢慢凸顯出其偉大的力量。
我想,這座不起眼的越北小城,苗族聚居的地方,只要有機會,我還會再去的,默默地祝願和祈禱它永遠保留著苗族傳統的交易方式而美名遠揚。
掃描下面的二維碼,關注三苗網的微信公眾號,「三苗網X智慧苗族」,放到手機桌面,隨時隨地可以關注苗族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