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的問題大到甚至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 | 金士博...

2021-01-19 智說car

金士博(Wolfgang Kinzelbach),瑞士地下水專家。

但在現實中,地下水問題是看不到的,像環境汙染、空氣汙染,我們馬上能感覺到,但是地下水在哪裡?地不是透明的,我們看不到。

中國缺水嗎

金士博

大家好,我是金士博,我研究的領域是地下水。我最近20年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工作,大部分工作內容就是地下水。

假如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每年的人均(可再生)水資源量少於1700立方米,我們就說這個地區的水資源緊張。假如少於1000立方米,我們說這個地區水資源短缺。

我們怎麼會需要那麼多水呢?就算我們每天喝2到3升的水,一年也才一個立方米,加上家用的洗澡、洗碗的水,每人每天按160升算,一年也才60個立方米。如果我們再把所有工業用水分到每個人的頭上,每人100立方米,加起來也就161立方米,那麼1700立方米的標準是哪來的?

我跟學生解釋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就給他們看這個照片。這是南非的一個酒莊的車,它上面寫著:節約用水,多喝葡萄酒。學生跟你們一樣就笑了,沒意識到這句話完全錯了。因為僅生產一升的葡萄酒,就需要900升的水來養葡萄。

那麼我們可以理解了,在每人每年的1700立方米的水裡面,大部分是為了生產我們的食物而消耗的水。比如生產1公斤的小麥需要1到2個立方米的水去養它,所以可以說糧食就是濃縮的水。

假如我們用糧食去餵養牲畜,那就是第二次濃縮水。一公斤的牛肉在生產過程中大概會消耗10到15立方米的水,總共加起來,我們每年吃的食物裡面耗費的水就有1200到1500立方米,這就是為什麼會消耗1700立方米那麼多的水。

再回到開始的問題,中國缺水嗎?在2016年,中國每人每年的水資源量是2355立方米,正好是一個奧林匹克標準的遊泳池的容量。我們瑞士比你們多,我們每人每年有接近5000立方米的水資源量。但是,像非洲的尼日每人每年只有不到200立方米,很可憐。

所以中國的水資源量雖然低於世界平均值,但它還是高於1700立方米水緊張的紅線,而且遠高於1000立方米短缺的線。那中國到底缺水嗎?

這個其實有點像年輕人開玩笑說的,我們的收入被平均了,其實那2000多立方米的數字是全國一年的平均值。假如我們某個地區春天有旱災夏天有水災,那這個平均值看起來還是很舒服。

所以不能平均,而且在空間內也不能平均。中國每人每年平均有2355立方米的水資源,貴州就比平均數高多了,我們再看華北平原,它每人每年的水資源少於300立方米,算是極度短缺水。

但問題是,儘管如此短缺水,華北平原還是中國的大糧倉,生產超過中國1/4的糧食,用這麼少的水怎麼可能呢?答案可能就是,我們在不可持續地利用水資源。這樣我們能暫時緩解缺水問題,但是不能長期繼續下去。

很多國家都出現了不可持續地用水的問題,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個是超採地下水,另一個是挪用生態環境需要的水。

我先普及一下地下水的概念,含水層分為飽和層和非飽和層,在飽和層,水能填滿所有的沙子中的空隙,在非飽和層還有空隙在裡面。飽和層和非飽和層的分界就是地下水位。

地下水可以通過降雨或者河流補給,然後隨著重力的作用流到低處。假如我們在一個地區長時間抽出來的水量大於補給的水量,那就是超採,超採的表現就是地下水位在下降。

在全球都出現了超採的問題,特別是在乾旱地區。每年抽出來的1萬億立方米的水裡面,1/4是超採。最早出現超採情況的是在美國的奧加拉拉。在西班牙、南非等地方,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超採的情況。

兩個最突出的典型案例,一個是印度的幹河谷,另外一個就是華北平原。

我1979年第一次來中國工作的時候,因為地下水位很高,離地面很近,華北平原就有土地內澇和鹽鹼化的問題。(註:水位離地面近到一定距離會引起毛細上升作用,使水位上升到地面上被蒸發,鹽分就殘留在土壤裡。長期下去鹽分容易堆積,造成鹽鹼化。)

80年代中國有超過10億的人口,糧食緊張。農民最開始用地表水灌溉,後來因為生產需求大,地表水不夠就開始抽地下水。由此開始,地下水就以每年0.5到1米的速度在下降。圖中可以看到,水位線從1964年到1993年一直在下降。

現在超採的量甚至大到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它。GRACE是觀測地球重力場變化的衛星。這個圖就是從GRACE衛星得到的。它告訴我們,在2002年到2012年之間,哪裡的重力發生了變化。重力變少了就是藍色的,表示質量變少了。

我們可以理解喜馬拉雅山出現的藍色,是因為冰川的退化,質量減少了。但在華北平原沒有冰川,所以在華北平原出現的藍色就是因為地下水的存儲量減少了,而且可以由此推算出來這幾年每年的淨抽水量大概是83億立方米。

超採帶來的短期好處會給人一種糧食保障的錯覺。假如我們什麼都不做,那地下水位就會一直下降。這就是糧食泡沫,這個泡沫早晚會破裂。在華北平原至少 15% 的小麥生產依靠的是不可持續的超採地下水。

地下水位下降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抽水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因為從水位很低的地方抽水上來需要更多的電能,另一個是井的抽水量會越來越少。很容易理解,如果地下水比井底還深的話,那什麼水都抽不上來,最後農民只好不抽水或者少抽地下水,靠天吃飯,就難以維持現在的糧食產量。

但在缺糧之前,超採就會出現很多比較嚴重的後果,包括溼地變幹,河流枯竭,地面沉降,還有海水入侵,這些問題會導致地下水的水質持續惡化。這些現象在河北省就已經非常普遍了,甚至有的地方地面沉降有兩米多。

也許你們會想,這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對基礎設施很不好,它會破壞水管,而且地面下沉後車軌會偏離原先的設計,動車車軌歪了,動車就會從車軌跳出來。(註:所以國內很多鐵路線附近都會專門設置水位監測站,提前預警地面沉降的風險。)

上面圖中這種裂縫在河北有1000多個,其中400個長度超過1公裡,就是那個地沉下去了。

對於超採引起的海水入侵,有的地方海水已經侵入陸地50公裡,那麼這50公裡以內的井就都報廢了,變成鹹水,無法用於灌溉或飲用。所以我們必須採取措施停止超採,而且越快越好。

為什麼我們應該保持現在或者過去的水位呢?還有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像有時候我們生大病去醫院需要花很多錢,那個時候假如我們的存款很多的話就沒什麼問題。

地下水也是一樣,就是一種存款。乾旱的時候,就可以用地下水灌溉,而且地下水是比地表水庫容量還大的一個地下水庫。所以我們要好好地管理它,它可以幫我們的忙,去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

怎麼管理它呢?在豐水年和平水年我們應該少抽地下水,然後枯水年就可以抽多一些。當然如果要管理好,還需要制定一些法律,也需要每一個使用者的合作。

我想講一下我最近四年在中國參加的兩個地下水項目,這兩個地下水項目由瑞士的發展與合作署資助,然後與中國水利部和中國科學院合作。這兩個項目,一個位於甘肅的黑河中遊張掖地區,另外一個是在河北省邯鄲的館陶縣。

黑河中遊是一個半沙漠地區,雖然如此,經過河水的灌溉,它變成一個綠洲,農業生產非常豐富。但是它用的灌溉水越來越多,到後來幾乎沒有剩下什麼水給下遊。

在2000年,為了保證東居延海有水、保護胡楊林生態系統,國務院規定要把中遊一半的水傳送到下遊。農民可用的地表水少了,於是很自然地就鑽井取地下水補上缺乏的灌溉用水。有兩個灌區超採,其中一個是駱駝城,他們的超採能從兩個地下水位的漏鬥看出來。

控制地表水很容易,只要一個人開關水閘就可以了。但是地下水不一樣,那些機井成千上萬,怎麼去控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你們可能會想,我們跟在家裡一樣安裝一個水錶,然後按照用量計算水費不就行了。但事實不是那麼簡單。

我跟中國的水錶有接觸最早是在80年代。我們在沂蒙山工作,去給那些貧困縣提供自來水。那個時候因為要維持系統的工作,就要求老鄉們必須付一點水費,否則就不能修理水泵之類的。

要按照用量收水費,就需要一個水錶。那個時候的水錶摩擦力很大,必須把水龍頭開得大一些它才開始轉。農民們就想出來一個辦法,他們晚上放一個大水盆在水龍頭下面,然後把水龍頭打開到水錶剛好不轉的位置,用這種方法來偷水。

我們發現後,就安排一個人晚上在村裡監督,去聽哪裡有水在流,就罰哪些人。沒想到農民們就在水龍頭上系一個毛巾,這樣水流下去就沒有聲音了。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方法破壞水錶,停水的時候有個人還用打氣筒往裡打氣,讓水錶向後轉。我們怎麼發現的呢,因為每次讀表他的用水量都是負的,過頭了。

所以如果真的要去保護那個水錶,似乎應該在每一個農民後面放一個警察盯著他。但是幾十年後,現在通過高科技,我們是有辦法去代替警察的。

用什麼代替?就是用這種智能水錶。館陶縣的水務局在每一個井上安裝了一個智能表。那些農民在開始灌溉之前按照他的水權去水務局買水,然後得到一個IC卡,他就用刷卡的方式去操作井。每次抽水的量都會從卡上扣出來,卡上沒水就必須停止,不能繼續再抽水。

他們還通過制定水費這樣的經濟措施,使農民重視節水。但這很不容易,因為那些農民不要付水費,他們反抗,示威遊行,然後破壞一些智能表。水務所的幹部就一直跟他們討論,去說服他們,跟他們解釋情況。他們還同意把表調得慢一點,也介紹了一些法律的懲罰措施。

最後農民接受了,他們也知道不能這樣子繼續下去。現在那個系統正在工作,而且已經能看出初步的效果,水位下降的速度變小了,由每年下降0.4米變為0.2米。

我們問了一些農民,你們現在用水有沒有什麼變化。他說以前我是兩個禮拜澆一次地,現在是三個禮拜澆一次地,因為我看著那個錢從我那個IC卡裡流出去。很多農民現在還去申請了補貼搞節水灌溉,他們節水灌溉的最好方法就是膜下滴灌,現在很多人去申請了。

這樣基本上可以解決黑河中遊超採的問題,那為什麼我們不直接把這個方法拿過來在華北平原推廣呢?不行。有兩個原因。在黑河還是有水量大的河流,有地表水。假如我們把地表水分配安排得好,多一點地表水給駱駝城,0.2米每年就能變成0米每年,最後就不再下降。

所以優化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安排,完全可以解決黑河中遊的問題,但在華北平原不行,因為華北平原地表水少到根本補不上超採的量。另外一個原因是,黑河的那些井抽水量很大,每一個井灌溉的面積很大,所以收上來的水費足夠維持系統正常的運行。

在華北平原,一個人才一畝三分地,井很小,面積小,買智能表就不合算。當然在華北平原還是有一些很好的井,適合安裝智能表,但是大部分井就是這種亂七八糟的小東西,沒有辦法安裝智能表。

但是不管一個井多麼簡單,它抽水還是需要用電,所以都有一個電錶。如果我們知道一度電相當於抽了多少立方米的水,其實你就可以用電錶來監測用水量。

因此我們跟河北工程大學,還有館陶縣的美麗鄉村大學合作,跟他們的學生一起做了很多次抽水試驗,確定電量和水量之間的關係。以後還會更簡單,現在電力公司在每一個井安裝一個電錶,電錶數據是自動傳輸到總部的,他們不出門就可以看到每個井用了多少電,然後乘上那些學生確定的水電轉換係數就知道抽了多少水。

而且我們以後電費和水費可以一起來收,就不需要建立第二個收水費的系統,就比較省錢。但是這樣做是不是就足夠解決超採問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析一下華北平原缺水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華北平原,降雨量足夠種一季的糧食。像種夏天的玉米是足夠的,幾乎不需要灌溉。但是因為80年代人口增加,生產糧食的壓力很大,政府就讓農民種兩季糧食,一個是夏天的玉米,一個就是冬小麥。

而冬天春天降雨量很少,冬小麥就是那個時候長的,這樣降雨量不夠又沒有多少地表水,所以就必須把水從地底下抽出來。

收水費是不是足夠呢?那些農民現在抽水已經是要花電費了,所以他一般不是故意地浪費水,他還是儘可能地少用水灌溉。漲水費是不是有潛力再多節約一些水呢?我懷疑這個潛力不大。

想像一下,如果農民的農作物要死了,他肯定是不管水費多高,都要繼續去澆水的。要根本解決超採問題,我覺得要找別的方法。我們收水費是為了控制種植面積,提高節水意識,而不是要把那些已經很窮苦的農民弄得更窮。

再看一下華北平原的情況,河北、河南、山東三個省,它們生產中國56%的小麥和25%的玉米,但水資源量跟這個比就少得可憐,僅佔國家的2.36%,你們看那個差別多大。

我到鄉村很喜歡跟那些農民聊天,每次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一點東西。那些農民基本上都是老頭子,他們很辛苦,一年從一畝地,光種小麥得到的收入是一百塊錢,非常少。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吃那麼便宜的飯,我們還是佔那些農民的便宜。

我問他們,你們怎麼為了這麼一點錢那麼辛苦呢?他們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種地,我沒有學其他的本事,必須種地,他們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退休了,他們的孩子都不要在田裡工作,都選擇到城裡打工,誰會給你們飯吃呢?

我在館陶縣碰到的唯一的年輕的農民就是這位先生的兒子,他們種植玉米。他是經過土地流轉,租了一千畝的土地。他用無人飛機噴殺蟲藥,他還用噴灌的節水灌溉方式去灌溉他的田地,全部都是機械化。

這個人是少數的主動願意跟我們合作的農民,因為他一千畝地減少用水量就可以省電,這對他是一個很大的好處,他的兒子就繼承他。他們通過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現代化的管理,經營一個大規模的農場。這就是中國農場的未來。這樣也可以比較有效地節省水,比小規模的種植節省水。

我問過那個租地給年輕人的農民,為什麼租給他,他哪裡做得比你好呢?他說他們規模大,都是機械化,他們的效率高多了,可以賺的錢更多。

可能現在中國的農業發展已經是在往大規模農場經營的方向走,但是還是有一些小的障礙,比方說長期的租賃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租金可能還是太高。這種東西需要調整,但發展的方向就是往大的農場發展。

我們還發明了一個地下水遊戲,跟農民一起玩。那個遊戲有一點像《大富翁》,可以四個人玩。他們可以選擇種什麼農作物,用什麼灌溉方式。然後他們還可以買拖拉機,可以買灌溉設備等等,他們的目的是賺更多的錢。

但是還有一個條件,假如地下水給抽乾了,大家都輸,所以他們非常關心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用棋子表示,可以看得到。他們灌溉就拿出來一些棋子,補給的時候就加一些棋子。我們發現地下水很低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小心地選擇農作物。

但在現實中,地下水問題是看不到的,像環境汙染、空氣汙染,我們馬上能感覺到,但是地下水在哪裡?地不是透明的,我們看不到。

所以我們在想是不是要在那些村莊安裝一種表達水位的顯示器,然後看水位到底離那個紅線多遠。我們的遊戲也有一個電子版,假如你們有時間可以玩一玩。我們正在測試程序,你們可以提出意見。

▲ 遊戲網址https://savethewater-game.com/game

最後在館陶縣這個地方的問題,總的來講可以解決,但是大的華北平原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要解決那麼大面積的問題,還是要減少糧食的生產,中國必須改變它的糧食政策才行。

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呢?當然我們可以節約用水,也許也可以少吃一些肉,因為華北平原的玉米大部分都是餵雞餵豬用的,而且絕對不要浪費食物,因為食物就是濃縮的水。但是你們口渴可以隨便喝水,這個完全無所謂。

最後我想感謝瑞士發展與合作署,中國的水利部還有中科院,感謝他們大力地支持我們這個項目,我還要感謝我們的合作單位和合作夥伴的支持,謝謝你們。

相關焦點

  • 金士博: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的問題大到甚至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
    我1979年第一次來中國工作的時候,因為地下水位很高,離地面很近,華北平原就有土地內澇和鹽鹼化的問題。(註:水位離地面近到一定距離會引起毛細上升作用,使水位上升到地面上被蒸發,鹽分就殘留在土壤裡。 現在超採的量甚至大到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它。GRACE是觀測地球重力場變化的衛星。這個圖就是從GRACE衛星得到的。它告訴我們,在2002年到2012年之間,哪裡的重力發生了變化。重力變少了就是藍色的,表示質量變少了。
  • 華北平原地下水超採的問題大到甚至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虎嗅網
    現在超採的量甚至大到可以從衛星上監測到它。GRACE是觀測地球重力場變化的衛星。這個圖就是從GRACE衛星得到的。它告訴我們,在2002年到2012年之間,哪裡的重力發生了變化。但在華北平原沒有冰川,所以在華北平原出現的藍色就是因為地下水的存儲量減少了,而且可以由此推算出來這幾年每年的淨抽水量大概是83億立方米。 超採帶來的短期好處會給人一種糧食保障的錯覺。假如我們什麼都不做,那地下水位就會一直下降。這就是糧食泡沫,這個泡沫早晚會破裂。在華北平原至少 15% 的小麥生產依靠的是不可持續的超採地下水。
  • 王建華: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技術支撐體系架構
    地下水評價預測技術、監測預警技術、開採計量技術、量位雙控技術等,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及華北地下水長效保護提供了保障。  地下水超採治理的關鍵支撐技術  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初現,超採歷史持續至今已有近40年,其超採面積廣,累積超採量大,超採治理工作任重道遠。
  • 華北地下水超採問題嚴重 已形成世界上最大"漏鬥區"
    打開河北省的地圖可以看到,河北省的水系有海河、灤河兩大水系。查閱資料,可以得知,在河北,長度在10公裡以上的河流約有300多條。其中,河北省最大的水系海河,流域面積12.46萬平方公裡,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6.3%。  除了這麼多的河,河北還有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最大的一塊溼地----白洋澱,面積366平方公裡。
  • 四部委推進治理華北地下水超採,將利用南水北調回補地下水
    近日,水利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要求系統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降低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開發強度,切實解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 戶作亮: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經驗與思考
    做法與經驗  全面做好水文監測,確保數據及時準確  《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印發後,海委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主要在引調水、河湖補水、地下水三方面開展了駐測通過對194個河湖水文站、76個地表水質監測站、987個地下水水位監測站的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判定水文測站布設基本能滿足對實施補水的河湖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質要素進行控制的要求,其密度和數據可以支撐效果評估工作的開展。
  • 丁躍元: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行動方案編制背景及思路
    《行動方案》堅持問題導向,以京津冀地區為重點,綜合採取「一減一增」措施,系統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治理。  (2)地下水超採嚴重,引發系列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20世紀70年代開始,華北地區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水,年開採量由200億m3增加至2017年的363億m3,最高年份(2001年)達到511億m3,是世界上地下水開發範圍最廣、規模最大、強度最高的地區。因地下水開採量遠大於補給,入不敷出,造成嚴重超採。
  • 華北地區地下水呈超採趨勢 專家建議節水
    記者從水利部門了解到,儘管今年華北地區降雨量較為充足,但地下水仍呈超採趨勢。
  • 地下水被超採,問題在「地上」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區域,已達6萬多平方公裡,佔華北平原面積近一半。其中,以北京、天津、滄州等地沉降最嚴重。而最近40年,滄州大約沉降了2.4米。過量開採地下水,是其中主要原因。(10月24日《廣州日報》)  40年沉降約2.4米,雖說滄州的情形屬特例,但沉降量超過200毫米的區域,已佔華北平原面積近半,無論怎麼說,都不能被小視。  地面沉降200毫米是個啥概念?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中,或許不足一道,但對那些要求高,把關嚴的高鐵項目、南水北調等,就是個很嚴峻的問題了。
  • 楊得瑞: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探索與效果評估
    水利部高度重視,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思路,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3條河段實施了為期一年的河湖地下水回補試點,取得了顯著效果。河湖地下水回補成為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 冀中平原地下水超採治理受影響
    記者日前走訪河北冀中平原了解到,今年水源短缺問題突出,承擔冀中平原石家莊、衡水、邢臺等地農業灌溉職能的石津灌區今春水量缺口較大,僅能基本滿足灌區普澆一水的要求。同時,冀中平原處於國家華北地下水超採漏鬥區綜合治理試點區,水量不足導致地下水需求量增大,對地下水超採治理影響較大,一些已建成的壓採工程也不得不閒置。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華北地下水超採歷史欠帳多,需推進全行業深度...
    華北平原的地下水超採問題一直引發諸多關注。這裡是中國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主產區,同時也是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 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有了南水北調的助力後……
    中線工程向邢臺七裡河生態補水作為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力實施生態補水,持續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在破解華北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華北地下水超採歷史欠帳多,需推進全...
    記者 | 王學琛編輯 | 翟瑞民1華北平原的地下水超採問題一直引發諸多關注。這裡是中國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主產區,同時也是缺水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由於用水量遠超水資源承載能力,華北平原是我國地下水超採最嚴重的地區。據測算,每年華北地區超採55億立方米左右,目前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累計虧空1800億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鬥區。
  • 京津唐平原區地下水超採嚴重 年均超採6億立方米
    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 中國地質調查局進行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安全與可持續利用調查顯示,京津唐平原區地下水超採嚴重,每年平均超採約6億立方米。
  • 專家聲音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
    實施中線工程向華北地區的生態補水,深入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對於破解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戰略實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管好地下水 打開「黑箱」定準標尺是關鍵
    但由於埋藏於地下,地下水系統某種意義上像是一個「黑箱」系統,打開「黑箱」定好管控標尺尤為關鍵。管好地下「水袋子」難在哪要實現地下水科學管控,全面掌握其動態和過程信息是基礎。近年來,隨著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等工作的開展,我國地下水監管能力有了較大提升。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議
    實施中線工程向華北地區的生態補水,深入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對於破解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戰略實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華北地下水累計虧空量相當於1.2萬個西湖,這欠帳怎麼還?
    控制地下水的過度攫取已獲得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從2014年開始,國家已在河北省開展了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並從2017年起將治理範圍逐步擴大到山東、山西、河南等省份。 但專家指出,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是一個長期性、累積性和結構性的問題,治理修復需要漫長的過程和多方的共同努力。 01 地下水都去哪了?
  • 地下水超採還會造成哪些環境汙染影響?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陳蜜等學者日前在國際期刊《遙感科學》上發文指出,過度開採地下水,導致北京部分地區地面沉降日益加劇,其中最大的沉降點位於北京東部地區,2003~2011年這一地區的沉降速率超過了10釐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