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在一個村莊裡,住著若瑟和瑪利亞。若瑟是個木匠,瑪利亞是他的未婚妻。一天,天使顯現,天使告訴瑪利亞,她被選中受孕上主之子,耶穌基督即將降生人間。
這天,若瑟和瑪利亞趕往猶太小城白冷,即伯利恆。途中瑪利亞即將臨產,但客棧裡已沒有空房,他們只好在附近一個山洞住下來。第二天晚上,瑪利亞生下聖子,讓他睡在馬槽裡,並依照天使的吩咐給他取名叫耶穌。
隨即,天使降臨,向牧羊人報告耶穌降生的喜訊。牧羊人趕往山洞,果然發現了耶穌。
同時,一顆耀眼的新星出現在伯利恆(白冷)上空,東方的三個國王沿著星星的指引來到,向睡在馬槽裡的耶穌鞠躬至膝頂禮膜拜,並贈予禮物。第二天,他們回國發布了這個喜訊。
聖教會在第三世紀就已通行著耶穌聖誕瞻禮,只是那時歐洲西方的教會在12月25日舉行,東方的教會在1月6日舉行。到第四世紀,整個教會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聖誕,而在1月6日慶祝主顯節 (三王來朝)。
對於在12月25日舉行聖誕節慶典,最早的書面證據來自羅馬教會,可追溯至主歷330年。被歸到 Furius Dionysius Filocalus 名下的年曆中,有來自336年的兩個清單,一是《羅馬主教們的忌日》(deositio episcoporum) ,另一個為《殉道者的周年列表》(depositio Martyrum) 。在殉道者名單上有這樣一句話: VIII kal. Jannatus est Christus in Bethlehem Judaeae ,字面翻譯為1月1 日的八天前,基督誕生在猶大的白冷。因此毫無疑問,主歷336年時,羅馬教會是在12月25日慶祝基督生日的。
那麼為什麼會是12月25日呢?福音上並沒有對基督的誕生日期有任何提示。這裡主要有兩個理論:一是所謂的「推算假設」一是來自宗教歷史的假設。
「推算假設」這名稱,來自於它是建基於教會早期教父們的計算之上的。教父們早在主歷第三世紀。就開始推算基督誕生的日期。這個理論的問題是,教父們的推算都各不相同,有時候還很難闡釋。這些推算與「基督/太陽象徵論J 有很大關係,因此與季節分點(春分、秋分)和至點(夏至、冬至)有關。簡單地說, 「推算假設」最普及的版本認為,聖誕節之所以在12月25日慶祝,是因為天主的救贖發生於3月25日。人們普遍相信創造始於3月21日的春分日。在第四天,即3月25 日是太陽的受造日,因此基督是在3月25日被孕育的,九個月之後便是祂的誕生日。這就是為什麼聖誕節放在了12月25日。「推算假說」的擁護者為數不多,而且沒有很多有力的論證。
廣為人們所接受的理論是:宗教歷史上把異教節日「太陽神的誕辰」作為基督徒聖誕節的來源。這個異教節日是由羅馬皇帝奧雷連(Aurelian) 在主歷274年引入的,在12月25日的冬至日慶祝。這個節日本是慶賀在冬至這一天(一年之中天氣最冷、白晝最短的一天) ,太陽神再一次開始發揮威能了,日子將愈來愈暖、白晝愈來愈長,這就是為什麼稱它為「無敵太陽神」的緣故,因為它是徵服不了的。基督徒接納了這個異教節日,但是賦予它基督信仰的內涵:它成了他們真正且無敵的太陽耶穌基督的誕生日。但是,似乎這個異教節日基督化的過程並不那麼順利,因為幾百年之後的教宗良一世(440—461) ,在他的聖誕節講道中提到,仍然還有基督徒不是因為基督、卻只是因為太陽,才尊這一天為聖。
基督誕生的慶典,自羅馬迅速傳播到其它地方:第四世紀末已經有了來自非洲、西班牙、米蘭教會和東方教會的見證:第五世紀又有了高盧(法國)和埃及:第六世紀時又加上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
有個不同凡響的事實值得一提,即東方教會也接受了羅馬的聖誕慶節,儘管他們早就把1月6日的主顯節作為主誕生的紀念了。羅馬反過來也接受了來自東方教會的主顯節,並定在賢士找到嬰孩的日子,來紀念這一天。其實在禮儀發展史上,東方教會自西方教會引進節日是很罕見的現象。西方教會有很多來自東方教會的節日,反過來則不盡然。
這兩個節日的互換所引發的一個後果,就是聖誕大奧跡的分歧。在西方, 12月25日是專門奉獻於基督誕生的紀念,諸聖嬰孩的節慶發生於28日,賢士找到嬰孩並朝拜他則在1月6日紀念。在東方,主顯節成了耶穌約旦河受洗時顯示自己這一原本紀念內容的附加成分,而12月25日的聖誕節成了基督的慶節,這一天慶祝的是早期大公會議,尤其是尼西亞大公會議和厄弗所大公會議所定的所有關於基督的信理。這樣,把同一奧跡用不同面向加以分割的作法,可以看作是積極的,因為它展現了奧跡的豐富性;但,同時也會有其消極的影響,因為這樣分割,會有使同一奧跡的整體性丟失的危險。
多少世紀以來,很多民間傳統都與聖誕節產生了關聯,許多聖誕頌歌的問世,也打動了無數人的心靈。因此也造成聖誕節變得比聖周的復活奧跡更為普及的現象。作為一個消極的影響,必須注意到,通常這些歌曲和流行習俗與很多的感傷情懷和感情主義相關,我們的心很容易被打動,但卻沒有深深的感動。
聖誕節的特殊禮儀便是任何司鐸可以舉行三臺彌撒。原則上,三臺彌撒的舉行第一臺在半夜子時,第二臺在黎明時,第三臺在天明後。子時彌撒的福音報告耶穌誕生在白冷的事跡;黎明彌撒的福音述說牧童朝拜聖嬰的情形;天明彌撒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的引言,指出天主聖子從無始之始生於聖父以及降生成人的奧跡。所以講道者往往這樣說:子時彌撒是慶祝耶穌誕生到世界上的史實;黎明彌撒是紀念耶穌誕生到每個善人心中的神秘事實;天明彌撒是光榮天主聖子自永遠生於聖父的奧跡。
聖誕節是一年中最歡樂的節日。每當聖誕來臨,人們互送聖誕卡,教堂裡搭起聖誕馬棚,擺放著聖誕樹。聖誕之夜,教友們一齊到教堂參與彌撒,歡慶耶穌聖誕。
平安夜(silent Night),即聖誕前夕(Christmas Eve,12月24日),是聖誕節日祝節日之一。但現在,由於中西文化的融合,已成為世界性的一個節日。
每家按傳統都要擺放一棵聖誕樹。當晚,全家人團聚在客廳中,圍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和愛,並祈求來年的幸福。
在這天晚上都會看到一群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詩歌彈著吉他,一家一家的唱著詩歌報佳音。到底佳音隊這種節日活動是怎麼來的呢?
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聖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
後來人們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處報人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報佳音已經變成聖誕節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
聖誕之夜,父母們會悄悄地給孩子們準備禮物放在長統襪裡。聖誕夜的高潮是教堂在聖誕夜舉行的活動。子夜時分的大彌撒,這是聖誕夜的高潮。子夜大彌撒在午夜結束,此時,正好聖誕節來臨,常常伴隨著教堂的鐘聲,敲響了對世界的寬恕、祝福和歡樂、幸福。
FRATRES: Rogo ergo imménsae largitátis tuae abundántiam, quátenus meam curáre dignéris infirmitátem, laváre foeditátem, illumináre caecitátem, ditáre paupertátem, vestíre nuditátem, ut panem Angelórum, Regem regum et Dóminum dominántium, tanta suscípiam reveréntia et humilitáte, tanta contritióne et devotióne, tanta puritáte et fide, tali propósito et intentióne, sicut éxpedit salúti ánimae meae.
中拉對照經文
因此,求禰大發慈悲,治癒我的疾病,洗刷我的汙穢,開明我的心目,救濟我的貧窮,掩蓋我的裸體,做好應有的準備,誠心認罪,真切痛悔,身靈純潔,信德堅定,恭恭敬敬、謙謙遜遜,去領天使食糧,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提示:文中廣告內容由公眾平臺隨機匹配,並非由中文網篩選,但您的每次點擊都會給平臺帶來幾毛的收益,您的支持我們的動力。喜歡本文請點讚,支持我們請分享。您的一次分享就是為傳播福音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