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在創城中實施了基礎設施建設、無物業小區和城中村改造等眾多惠民項目
實施擴建改造後的灕江橋橋面寬敞,交通順暢,交通條件大大改善。記者唐豔蘭 攝
遊客從王城城門下走過。王城實施拆牆透綠工程後,讓市民遊客更容易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記者唐豔蘭 攝
福隆園、塔山等城中村改造項目實施後,極大改善了兩個片區灕江沿岸的面貌及居民的生活環境(資料圖片)。
象山區甘棠社區從以前的髒亂差無物業小區改造成環境優雅宜居的現代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感極大提升。記者唐侃 攝
正陽路9號院外牆經過立面改造後,與西巷的古典建築風格渾然一體。記者陳靜 攝
秀峰區麗君社區老舊街道改造後,以前擁堵、亂停車的道路變得乾淨整潔。記者唐侃 攝
秀峰區敦睦村的城中村菜市場改造後乾淨整潔,居民買菜購物舒心多了。記者唐侃 攝
秀峰區實施道路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通訊員王戰飛 攝
桂陽公路擴建工程是我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生態景觀大道、旅遊黃金通道、產業富民大道。記者唐侃 攝
大力改善了城市交通環境,提升了城市硬體水平和整體形象。與此同時,我市還對轄區道路進行全面巡查,對損壞面積較大的路段進行大規模圍場維修,對市區公廁進行升級改造,為市民遊客提供更為完善的公共服務。
今年以來,我市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提升城市承載能力的目標,補短板、增投入、強後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加大。目前,我市正加快推進建安(桂青)路鐵路框架橋接線工程、桂林萬達文化旅遊城及周邊排水工程、桂林市機場路收費站遷移工程等項目的建設工作;八一橋改擴建工程機動車道已實現全面通車;桂林理工大學雁山校區東大門人行天橋建設工程、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花江校區供水工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等推進順利。
創城惠民 城市整體環境持續優化
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鐵西小區,是一個無物業的老舊小區,「白改黑」後的小區道路不再破損坑窪,變得平整寬敞;經過改造後的路燈晚上將道路照得通透明亮;多次拆違後,小區變得井然有序,面貌煥然一新。小區居民連連稱讚:「創城為我們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走進位於城鄉結合部的象山區二塘鄉茶店村,就像走進城市裡的社區:村容整潔,地面乾淨,路面均進行了硬化,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垃圾桶,有的村民還自己動手在自家周邊進行綠化,用紅花綠葉裝扮生活。村民陳先生說:「村裡環境變好了,大家平時也更講文明了,不亂丟垃圾,保持村裡的乾淨整潔,生活質量高多了!」
鐵西小區和茶店村只是我市創城工作改善提升群眾生活環境的一個縮影。為了讓老舊無物業小區「舊貌換新顏」,我市按照「管通、路平、燈亮,整潔、安全、有序」的目標要求實施無物業管理小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未來,我市計劃用3—5年時間,按照政府引導、居民自主決定的原則,高標準完成全市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不斷完善和提升老舊小區的公共服務功能,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基礎設施項目改造提升工程為城中村和無物業小區的居民們創造了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農貿市場和商業街區的市容秩序整治則進一步提升了了城市的「顏值」。汙水橫流的集貿市場、擁擠雜亂的商業街區,都隨著創城工作的深入推進改頭換面,令市民拍手稱讚。走進北門市場等眾多農貿市場,只見蔬菜、肉類、熟食各歸其位,地面乾淨衛生、清潔乾爽,為市民帶來了舒心的購物體驗。
創城利民 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為讓城市管理規範化、制度化、常態化,桂林對標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不斷創新、勇於破題。2016年以來,我市以推進創城工作為契機,在城市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多項進展。
出臺《桂林市城市管理績效考評辦法》,推進數位化城管精細化管理;制定《桂林市環境衛生精細化管理實施方案》,通過充實保潔力量、實行全天候保潔、落實機械化清掃和衝洗作業等措施,市區主要街道、獨立街區、旅遊通道、景區景點等中心城區環衛保潔基本達到精細化管理要求;擬定《桂林市市區部分河道、河岸和公共綠地、道路綠地清潔衛生區域管理責任劃分方案》,明確各責任單位的管理職責,實現了市區各水域及其沿岸、綠化區等區域環境衛生管理的無縫對接。為完善城市長效管理工作機制,讓老百姓共同參與創城,維護城市市容環境秩序,歷時兩年制定完成的《桂林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於2018年1月起正式施行,它作為我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的一項重要法規,成為加強城市環境衛生建設和管理的重要依據和保障。
逐夢文明城,桂林始終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事實也證明,創城工作的持續開展,讓市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民生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