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達比羅浮宮
自去年11月正式開放以來,阿布達比羅浮宮已然成為了阿聯引以為傲的一張文化名片。這座耗資約150億人民幣的世界級博物館,在令人咋舌的資本投入背後,蘊含著這個國家怎樣的文化野心?自誕生之初便飽受爭議,它在今後如何走得更遠?=========
▲「 用十年打造的「光之雨」 」
11月的阿布達比依舊如夏,正午的太陽炙烤著這片黃色的荒漠。阿布達比羅浮宮位於薩迪亞特島(Saadiyat)上,在阿布達比的海岸線邊緣散落著200餘座島嶼,而薩迪亞特島如今正被當地政府全力打造為「藝術文化區」。除了已經開放的羅浮宮,古根海姆博物館、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演出中心等文化機構,也在緊鑼密鼓地規劃建造中。
薩迪亞特島規劃圖
而在沙漠與海洋的交界處,全鋼體結構的羅浮宮在白色的映襯下為燥熱的遊客帶來了一絲清涼。在接受邀請之時,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Jean Nouvel)——這位善於將當地歷史文化語境融入作品中的法國著名建築師,對阿拉伯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考量。
阿布達比羅浮宮
阿布達比羅浮宮創造的是一個沉靜而親切、充滿了光影和映射的空間。直徑達180米的巨大圓形穹頂,覆蓋了整個建築主體。穹頂包含了四個不鏽鋼外層、四個鋁製內層,其總重量與巴黎艾菲爾鐵塔相同。
阿布達比羅浮宮設計圖
穹頂極其複雜的幾何紋理,成為了這座建築最大的亮點之一。讓·努維爾與結構工程師經過嚴謹的設計,使阿布達比的陽光經過層層過濾、重疊後,輕柔地灑在潔白的內壁上。隨著日照軌跡的變化,室內的「光之雨」也處於無限變幻之中。
在阿聯當地,棕櫚樹擁有無可替代的地位,這種高大的植物為古老的民族提供了食物與養分,被視為「生命之樹」。巨大的棕櫚樹葉重疊交合,在陽光下婆娑起舞——這場羅浮宮裡的「光之雨」,與阿拉伯當地的自然景致實現了奇妙的重合。
阿布達比羅浮宮
整座博物館通體白色,其靈感來源於麥地那及阿拉伯地勢低洼的房屋。博物館包含了55棟獨立建築,以容納博物館龐大的收藏體系。地面上則鋪設著鑲有銅製邊框的石板,而石材的選擇,呼應了不同展廳內藏品背後的時代。
阿布達比羅浮宮
這座海上的博物館,被讓·努維爾注入了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語境,它既充滿了現代感,又期望自己屬於國家、屬於它自身的歷史與地理環境。而這樣的設計語言,與它誕生的曲折歷史不謀而合。
阿布達比羅浮宮
=========
▲「 從法蘭西到阿拉伯灣 」
阿布達比作為阿聯的最大酋長國,坐擁全國90%的石油資源。黑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阿布達比在短短幾十年間從一個只有沙漠與駱駝的部落城市,成長為最富有的國際都市之一。但這個聰明的民族在汲取自然的恩饋之時也很早就意識到了資源的有限性,藝術與文化成為了他們對未來的選擇。
俯瞰阿布達比海岸線
2007年,阿布達比與法國正式籤署了一份政府間協議,阿布達比羅浮宮計劃就此展開。根據協議內容,阿布達比羅浮宮不僅獲得了「羅浮宮」的冠名權,17家法國文化機構還將給予其專業、系統的培訓。另外,13家法國博物館將以10年為期出借部分珍藏展品。
《佛像》(Head of Buddha),東魏(公元534-550年)或北齊(公元550-577年)
《大夏「公主」》(Bactrain Princess),公元前3000年末、2000年初
這份價值10億歐元的天價合同,在法國掀起了軒然大波。眾多學者對這項合作嗤之以鼻,他們將之視為一筆基於雄厚資本的骯髒交易——那些深藏於巴黎皇宮內的畫作在金錢的驅使下遠渡重洋,被放置在一間「毫無文化底蘊」的博物館中。這次抗議甚至獲得了4650位學者的聯合署名,藝術與商業資本的敏感關係在羅浮宮長達十年的建造過程中,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Funeral Set of Princess Henuttawy》
《Key to the Ka'ba bearing the name of the Mamluk sultan Faraj》
誠然,如此高調的租借行為讓世人想不注意都難。但既然選擇了藝術,阿布達比自然有更加長遠的規劃思路。此次,時尚芭莎藝術深入阿布達比羅浮宮,專訪館長及策展、管理、教育等多個核心部門領導組(以下簡稱「領導組」),與觀眾一同走進這間「世界博物館」。
阿布達比羅浮宮館陳
芭莎:當前羅浮宮內館藏系列的情況是怎樣的?
領導組:阿布達比羅浮宮內的永久收藏,來自13個法國合作機構和國際博物館的珍藏作品。這些包括史前工具、手工藝品、宗教文本、標誌性繪畫和當代雕塑在內的傑作,來自於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跨越了中國、非洲的古代帝國,誕生於伊斯蘭世界、歐洲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這些藏品代表了整個人類歷史中眾多的重要時刻,並將不同地區、時代的文化歷史節點,共同匯集於館內普遍、宏大的敘事中。
除此之外,阿布達比羅浮宮還與阿拉伯世界中重要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都有密切合作。包括扎耶德國家博物館、艾恩國家博物館、沙特旅遊與國家遺產委員會以及約旦古物部等。
阿布達比羅浮宮館陳
或許在抗議者的影響下,觀眾無法具體地想像:來自全球各地、橫跨整個人類史的龐大藏品體系,將如何被呈現?然而,這一切的質疑在觀眾走進展廳時就會煙消雲散。從一開始,阿布達比羅浮宮本著證明人類共通性的精神,就選擇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道路。
阿布達比羅浮宮館陳
和絕大多數博物館不同,阿布達比羅浮宮的館藏陳列並不是由簡單的縱、橫單向作為框架,而是首創性地採取了「十字性」構架。來自不同國度與地區的藏品,以時間線索被清晰地劃分於不同的展廳,而同一時代、不同地域展品的一同呈現,將觀眾帶入一種共通的語境之中。
蘇美爾國王和埃及法老之間具有意外的相似性、中國和伊斯蘭文明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工業革命之後的全球性——當地球兩端的藏品被放在同一個展臺上時,文明被濃縮為符號,對話在展廳中迴蕩。人們或許從未提出過的問題,在嚴謹的對比與並列下,出現在了觀眾的思索中。
《Archaic Sphinx》
《獅子手鐲》(Lion Bracelet),公元前7世紀至8世紀
芭莎:目前館內的陳列方式,是如何規劃的?
領導組:我們希望觀眾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通過創新的策展方法,我們致力於建立一種跨文化的理解方式:這個故事超越了文明、地理和時代,講述了人類共通的創造力。我們在展覽中重新構建了全球的藝術史,推廣之前被忽視的地區的歷史文化。
我們關注的並不是單純的歐洲,或者說「西方」藝術史,而是努力從世界各地的文明中抓取最具意義的瞬間。我們既在講述全球化的故事,又在凸顯文化個性的同時,闡述了時空之間的聯繫。
《Portrait of Fayoum》
策展團隊通過數千件藏品,以12大章節向觀眾緩緩講述了關於人類和世界的複雜歷史。阿布達比羅浮宮始終秉承著「世界性」(Universal)的精神內核。當下,在全球化的歷史觀逐漸成熟之際,館方更希望構建一種普世的語言,呈現人類文明本有的混雜性。這場法蘭西與阿拉伯灣的博弈,最終被精彩的展覽化解於無形。
《Dancing Shiva》
=========
▲「 沙漠到綠洲的蛻變 」
目前,阿布達比羅浮宮以一年四場展覽的步伐穩步向前。在每一場展覽之外,都有專業團隊根據展覽內容設計相應的周邊活動,表演藝術、研討會、親子工作坊等豐富的形式吸引了多個年齡段的觀眾。
塞·託姆布雷《Untitled (I-IX)》
而作為阿布達比文化布局中最關鍵的起點,除了高水平的展覽外,阿布達比羅浮宮還背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
彼埃·蒙德裡安《紅、黃、藍協奏曲的構成》(Composition with Blue, Red, Yellow and Black)
芭莎:自從開放以來,阿布達比羅浮宮對當地的藝術文化發展帶來了哪些新的改變?
領導組:首先,我們是一個根植於阿布達比的博物館,因此在展覽中一定會涉及到許多來自阿拉伯地區的藝術珍品。這裡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歷史環境,而與法國羅浮宮的合作,能夠為展覽的高質量帶來了強有力的保證。
另外,我們還通過自身的拓展,為當地的文化產業引入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通過開拓性的教育、培訓和專業發展計劃,我們致力於培養阿拉伯地區新一代年輕的藝術人才。早在博物館開放前,運營團隊就開啟了學生培養計劃,通過培養當地學生成為項目成員,為更多的年輕人提供學習與發展的機會。
保羅·高更《摔跤男孩》(Children Wrestling),1888年
喬凡尼·貝利尼《聖母與聖嬰》(Madonna and Child)
迄今為止,阿布達比羅浮宮已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100萬的遊客。而在今年秋天,博物館又新納入了11件世界級藏品,龐大且高水準的收藏體系使其成為了當今世界級博物館隊伍中不可忽視的一員。
雷尼·馬格利特《The Subjugated Reader》
芭莎:如何看待阿布達比羅浮宮在世界文化版圖中的角色?
領導組:投資藝術、文化遺產是阿布達比未來藍圖中的重要支柱,而阿布達比羅浮宮正在踐行這一規劃。作為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如此的規模和野心是非常罕見的,雖然身處於傳統的西方文化中心之外,但我們卻做到了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聲音齊聚一堂。阿布達比羅浮宮是將多元文明匯聚在一起,處於全球化視野下的試驗場。文化背景催生了理解,理解帶來了跨文化的合作和對話,我們希望這裡成為多元文化的交匯點。
芭莎:對於期望建立文化版圖的國家或地區,你們能提供哪些經驗?
領導組:阿布達比文化藝術版圖的拓展是激動人心的,我們實現了國際性文化組織與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為世界了解阿布達比、阿布達比走向更寬廣的世界提供了最佳窗口。阿聯的第一任總統,謝赫·扎耶德深知:一個社會或地區永不能孤立地存在,必須與世界各國建立起合作和交流的橋梁——而阿布達比羅浮宮,正是阿布達比與世界之間的橋梁之一。
Osman Hamdy Bey《年輕的埃米爾在閱讀》(A Young Emir Studying),1878年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Game of Bazique》
歷經十年耕耘,阿布達比羅浮宮的亮相沒有讓世人失望。它的存在絕不僅僅是一組驚豔的建築或是龐雜展品的堆砌,它擁有的是更大的能力與野心。在全球化加劇的今天,它以開闊的胸襟與視野實現了一座「普世性博物館」的承諾。在時空的交匯之下,文化的個性又得以舒展。
阿布達比羅浮宮夜景
而對整個阿拉伯世界而言,阿布達比羅浮宮的成功或許為整個民族今後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持續性的道路。對藝術、文化的付出,看似是一種超長線的投資,但它們一步步搭建起的橋梁,將輕輕叩開未來的大門。
精彩回顧:
如何把經典黑白照片變成彩色?
為何描繪戰爭、世界毀滅的繪畫這麼受歡迎?
喵!這些貓都趴在藝術品裡哦!
[策劃/齊超][編輯、採訪、文/景雨萌]
[部分圖片提供/Louvre Abu Dhabi、阿布達比文化與旅遊部]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