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種魚天生為觀賞而生,美感高低不同的魚類,組成了豐富多彩的養魚大環境。
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觀賞魚始於我國,經過上千年發展,幾乎自成一體。雖然鸚鵡魚、羅漢魚、觀背青鱂等人工品種不斷推陳出新,但金魚的地位無可取代。
金魚是我國特有魚種,很多人接觸到的第一條觀賞魚就是它。在我年少無知的歲月裡,家裡人喜歡把它養在魚缸裡,放在窗臺旁,用碎屑一樣的魚糧餵養。
每當陽光透過魚缸,總能看到裡面有閃閃爍爍的光點,隨著金魚尾鰭的擺動而肆意招搖。於是這些璀璨的光點成了我童年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今我在觀賞魚圈裡混了幾年,跟魚友討論得比較多的是燈魚、孔雀魚、龍魚、神仙魚這類外來魚,卻很少提到金魚。
隨著對觀賞魚的了解,金魚的身份慢慢從普通觀賞魚轉變為帶有民族特色的古老魚種。它所承載的除了自身的觀賞性,還有悠久的中華文化。
古人願意把金魚寫進詩裡,比作美人。畫在紙上,寓意富貴,或者養在家裡,感悟自然。千年後我們用透明缸養金魚,曬水除氯,培養硝化系統,買過濾、加熱棒、魚缸燈。
雖然都是養魚,但對於老魚友來說,古法養魚的奧妙不僅在於表面的品相,還有更深層次的精神愉悅。
金魚種類眾多,雖然發源於我國,但在德國以及東南亞地區也陸續出現了頗具規模的培育基地。
這些新魚種可能更好看,但需要特殊對待,比如東南亞品種的金魚不耐低溫,入缸前需要過溫過水,有的甚至需要做一下簡單的檢疫。而原生的老北京金魚不需要這麼麻煩的步驟。
古法養魚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比現代化的養魚方式更貼近自然。但由於用地緊張,養魚場地也從闊大的院子,變成十幾平或者幾平的小空間。
養心的路變長,養魚的表象被放大,養金魚的精髓有些遙不可及。我一直想養一缸精品金魚,但居住條件不允許,只能看著別人家的金魚解饞。
這幾年觀賞魚行業發展迅速,魚缸的種類增多,家庭養金魚的器材也更豐富。古時候用泥瓦缸,木桶養魚,現在漸漸被瓷盆代替。瓷盆形態大多仿照泥瓦缸或青銅缸,用色古樸,形態簡約,符合國內金魚愛好者的審美。但瓷盆成本較高,大多是中小尺寸,即使是40cm的瓷盆也在百元以上。
對於部分金魚愛好者來說,花百餘元買口缸並不算貴,但40cm的空間其實略顯狹小,如果選空間相對大一點的,可能要兩三百元以上,比玻璃魚缸貴了一倍。其中的取捨並不輕鬆。
而對於老魚友來說,任何容器都能養魚,任何魚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任何生活都有其真理,任何真理,都是人生的財富,而這種財富,又在感悟生活中不斷深化。
養魚雖然難輕易割捨,到底也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瓷盆還是玻璃,並沒有什麼區別。
於是老魚友怡然自樂,新人養金魚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形成視覺疲勞轉而換其他魚類。我們能欣賞到金魚表面的品相,不一定能體味到金魚背後的文化力量跟精神享受。如此一來,金魚的故事,也將逐漸淹沒在數不清的觀賞魚之中。
雖然養魚器材越來越多,設計方向也越來越人性化,但金魚有完整的發展軌跡,它受現代器材的影響較小,反而用原始的方式更能表現出它的意義。
在選擇多樣化的養魚環境中,觀賞魚的種類越多,養魚器越豐富,真正養好金魚的魚友佔比其實也更少。
文章由意品旗下【萌寵將解說員】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