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嵐山,原名大闌,又叫走馬岡、升仙山、伏虎山。
唐末亂世,公元859年,浙江奉化裘村人裘甫,發動了浙東農民起義,第二年六月,浙江觀察使王式率重兵鎮壓,裘甫兵敗被俘,餘部劉士簡率五百餘騎逃奔至大嵐山,據險自守,因此大嵐山也稱為「走馬岡」。
黃宗羲在《四明山志》中寫道:「漢劉綱、樊夫人,棄官學道,師事白公,道成而飛舉與此,故又名升仙山。其遺履墮地化為伏虎,故又名伏虎山。山頂平廣,可以走馬,則伏虎者則形似,後人因而傳會之。山多青石,剖之皆有七竅,故又名孔石」。
大嵐海拔較高,經常雲霧繚繞,煙靄嵐影,故改稱為大嵐。
大嵐山所在地,現屬寧波餘姚市大嵐鎮,所屬區域內除了少數幾個村莊地處峽谷地帶之外,其餘村莊皆位於四明山之巔。
大嵐鎮是寧波市內典型的高海拔地區,穿越大嵐鎮的滸溪線,山高路彎,可謂是寧波的「天路」。
滸溪線公路從山腳蜿蜒而上山巔,縱貫大嵐全境,滸溪線從慈谿市的滸山街道開始,穿越四明山中心地帶,抵達奉化區溪口鎮,是浙江省的一條省級重要道路,又叫33省道。
滸溪線公路最早建於1970年,半個世紀以來,經歷了數次拓寬改造,適合自駕旅遊。
無論哪個季節,穿行滸溪線,穿越風景裡。
滸溪線公路的險要段,在於翻越鐵頂山、羊額嶺,九曲十八彎,迂迴婉轉,堪稱寧波的天路,也被譽為寧波最美的盤山公路。
每次途經此處,我都會在此停留,看看寧波天路的顏色改變。
羊額嶺觀景平臺,又稱為四明山觀景臺,居高望遠,四明山水迤邐綿延。
有古道名叫羊額嶺古道,是驢友們的一條熱門線路。
羊額嶺之名,有一段傳說,《四明談助》記載,「餘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士,牽三百青羊,飲瀑布水,曰:『吾丹邱也,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他日甌羲之餘,幸不忘也。』洪因立茶祠。是後,往往獲大茗焉。此嶺之所以名『羊額』也。」
北宋徽宗(趙佶)崇寧年間,即公元1102年-1106年,進士孫彥溫鑿險通之,成就了現在的「羊額嶺古道」。
元代文學家戴表元寫有一首詩,《羊額嶺》,形象地寫出了羊額嶺的地理條件自然與風光。
兩額稜稜額下分,更無坳處可藏雲。
西風拍寺行人眠,蕎麥滿山鋪錦雯。
夏家嶺觀景平臺,亦稱四明山觀景長廊,視野開闊,遠眺群山綿延,令人心曠神怡,若能遇上雲霧天氣,則是另一番仙境。
夏家嶺東北側的眠崗,被認為姚江源,四望群山綿延。
姚江源真的如此之近嗎?姚江為啥會那麼浩渺寬闊呢?
從眠崗北去的水,匯入梁弄溪,再經四明湖,向北流至紹興市上虞區永和鎮三橋村,匯入姚江。
寬闊的姚江,與曹娥江相通,再與錢塘江相聯,杭州與寧波之間,可以坐船往來,這就是著名的杭甬運河,也稱為浙東運河。
姚江與曹娥江水系相通,姚江水面寬闊,主要源於曹娥江。
眠崗之上立有「姚江源頭青年林」石碑,碑名由時任寧波市委書記題寫於2005年。
大嵐鎮的鎮政府所在地是丁家畈村,村裡有一座小山,山頂不生草木,紅砂丘,紅似火焰,因此人稱寧波的「火焰山」。
火焰山是一片奇特的紅砂巖石嶺,周圍的土壤都是紅土,草木繁盛,唯獨山丘之頂,紅砂裸露。
火焰山,四明山上的一道奇觀。
從滸溪線轉李俞線,可以來到上馬村。
上馬村包括上馬、下馬、新屋裡、王家、烏桕嶺腳五個自然村,其中上馬和下馬之名,都與唐末的那場農民戰爭有關。
裘甫起義兵敗被俘問斬,餘部劉士簡率部逃至大嵐,據險自守,駐紮操練的地方稱為上馬崗,崗下村莊稱為上馬村。
劉士簡部遭到重兵圍剿,兵敗下馬之地,就是現在的下馬自然村。
上馬崗、上馬村、下馬村,這些地名,當地人都不知道來源於唐末的這場戰亂,我也是查詢典籍而得知。
上馬崗近年來遠近聞名,原因就在於上馬崗櫻花園,規模上萬畝,每年四月,爛漫櫻花綻放,紅綠之間,相映成畫,一幅幅未經雕琢的,繪滿了情調與色彩的山水畫,賞心悅目。
上馬崗相毗鄰,還有一個涼風崗,山高風涼而名,上馬崗和涼風崗,都建有賞櫻觀景平臺,成為了四明山區的一個賞櫻勝地。
從滸溪線轉蜻白線,可至大嵐鎮柿林村,以丹山赤水景區而聞名。
公元1116年,宋徽宗為祠祀劉綱得道的道觀,題寫了「丹山赤水洞天」六字,以榜觀門。
後人又將「丹山赤水」四字,摹刻於柿林村對面的懸崖絕壁之上,因此,丹山赤水景區,有「御筆攬勝」之稱。
山谷中的柿林山居民宿,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大嵐鎮大俞村,地處大嵐鎮東側的山谷地帶,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也有風景的村莊,細北線公路和美麗的大皎溪穿村而過。
大俞村,東為杖錫山,西有華蓋山、羅漢谷,南有四窗巖,北有韓採巖,歷史人文薈萃。
韓採巖,又叫寒草巖,相傳這裡曾是韓湘子的採藥地,故名韓採巖。
羅漢谷溪流發源於大嵐山頂,峽谷之北是包裹巖,峽谷之南是太師椅,每個名稱都有來歷。
太師椅,因山頭狀如太師椅而名。
包裹巖,則因呂洞賓下棋時在此落下包裹而名。
相傳呂洞賓常到山谷之北的巖石下棋,有一天,呂洞賓下棋時因急事離開,居然把包裹給落下了,十八個虔誠的羅漢,一直守護著他的包裹,遺憾的是,呂洞賓一直沒有回來,人們被十八羅漢的虔誠所感動,將這個峽谷命名為羅漢谷。
羅漢谷旅遊度假村,已經建成對外開放,西大線路邊榧樹潭水庫畔,建成了精緻的四明嵐舍民宿。
大嵐鎮最為經典的景點,當屬四窗巖。
四窗巖位於大俞山的山巔,長方形的懸巖崖,有四個洞孔,如四扇窗戶,可通光,故名四窗巖。
四窗,如山之四目,意指山的四個眼睛,四明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738年,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設明州,明州之「明」,來源於四明山,「因山氏州」,故名明州。
劉長卿、陸魯望、皮日休、沈明臣、黃宗羲、李東門、全祖望等文人墨客,都曾遊歷四窗巖。
特別是唐代著名詩人陸魯望寫下了著名的《四明山九題詩》,其中一首就是《石窗詩》,其友著名詩人皮日休,以《和陸魯望四明九題詩》相應和,成為四明山作為唐詩之路寧波段的經典篇章。
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從江蘇老家南下到寧海途中,也曾遊歷四窗巖,遊記卻從寧海開篇。
蔣介石曾兩次登臨四窗巖,第一次是1913年到此避難,第二次是1949年最後的惜別。
大嵐鎮還有一處秘境,名叫黑龍潭,外人較少知道。
黑龍潭地處大嵐鎮西側山谷地帶的黑龍潭村,位於寧波市和紹興市的交界地,緊鄰紹興市上虞區陳溪鄉的塔溪村。
黑龍潭,包括上中下三個大潭,兩個小潭,一共五個潭,統稱黑龍潭。
遊歷黑龍潭,道路崎嶇險阻,較多路段需要手腳並用,危險重重,須小心翼翼。
餘姚、慈谿、上虞等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夏日熱衷黑龍潭,溯溪、戲水,玩瀑降,隊伍絡繹不絕,寂寞的山谷,唯有夏日熱鬧。
山中跳水,跳姿百態,精彩紛呈,玩水好歡樂。
人世間,追名逐利,紛紛擾擾,遠不及山水,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