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加快市市通高鐵的腳步。日前,多條高鐵(動車)相繼通車,不少家住沿線城市的人們非常開心。「市市通高鐵」「市市通動車」正在更多省份成為現實。
那麼,有哪些省份已經實現了「市市通高鐵(動車)」?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哪些城市受益最大呢?
「以前從北京回淮安要吭哧吭哧坐10個小時的火車,既累又耗時間。現在高鐵開通了,回去一趟只要4個多小時,回家再也不是一件累人的事了。」在北京工作的林豐對最近淮安高鐵的通車感到很激動。
日前,徐宿淮鹽鐵路、連淮揚鎮鐵路連雲港至淮安段開通運營。其中,徐宿淮鹽鐵路是江蘇首條全線均在蘇北地區的鐵路客運專線,西起徐州東站,正線建設裡程全長313公裡,沿線設有觀音機場、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東、阜寧南、建湖等站,終至鹽城站;連淮揚鎮鐵路是江蘇省高鐵路網的「脊梁骨」,此次通車的連雲港至淮安段,設灌雲、灌南、漣水三個中間站,初期運營速度為250公裡/小時。
圖片來源:「中國鐵路」官方微信
江蘇省鐵路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兩條新線的開通運營,鹽城、淮安兩地2020年春運運能預計可比去年增加近2倍。在蘇南地區已開通高鐵近10年後,蘇北、蘇中地區接入全國高鐵網,淮安市、宿遷市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江蘇省13個省轄市實現市市通高鐵(動車)。
近年來,包括江蘇在內的整個長三角地區都在加快高鐵建設步伐。2019年12月1日,京港高鐵商丘至合肥段、鄭州至阜陽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位於安徽省北部的阜陽與亳州兩市進入「高鐵時代」。至此,安徽省全部16個省轄市都通了高鐵。
隨著安徽實現市市通高鐵、江蘇實現市市通動車,長三角地區高鐵網進一步擴圍,目前已擁有22條高鐵,動車組開行覆蓋滬蘇浙皖一市三省40個地級城市。預計到2020年末,長三角鐵路營業裡程將達1.3萬公裡,其中高鐵超過5300公裡。
不僅是長三角,「市市通高鐵」的版圖正由東向西、從南到北在全國範圍內擴張。日前,昌贛高鐵開通運營,江西實現市市通高鐵(動車)。
山東提出將在2020年末基本形成以濟南、青島為中心的「1、2、3小時」高速鐵路交通圈;廣西宣布,將在2020年基本實現市市通高鐵,建成以南寧為中心的高速鐵路交通圈;陝西明確將投資超過5000億元,到2020年力爭實現市市通高鐵;此外,湖北、湖南、貴州等地也紛紛列出了各自接下來幾年實現「市市通高鐵」的計劃安排。而此前,中國的福建省已率先實現市市通高鐵。
圖片來源:百度
經查詢發現,許多省份已經把「市市通高鐵」時間表集中在2020年,可以看出,2020年成「市市通高鐵」關鍵年份。
廣東:據南方網報導,隨著今年10月11日梅州至潮汕鐵路通車,全省僅河源市未通高快速鐵路,計劃2021年贛深客專建成後,實現全省市市通高鐵。
河南:2020年,規劃鐵路運營裡程達到7000公裡,實現所有省轄市通快速鐵路,其中,高速鐵路約2000公裡。
廣西:2020年,全區基本實現市市通高鐵,基本建成以南寧為中心的「12310」高速鐵路交通圈。
山東:力爭到2020年末,基本形成以濟南、青島為中心的「1、2、3小時」高速鐵路交通圈,在山東省內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的大交通夢想。
遼寧:規劃「十三五」期間,要優化路網運輸結構,推進快速鐵路、城際客運專線工程建設,實現「市市通高鐵」。
陝西:「十三五」期間將投資超過5000億元,到2020年力爭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公路。
河北:河北省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
浙江:2022年,浙江將實現市市通高鐵和杭州到各設區市1小時交通圈;到2035年,90%以上縣(市)將通高鐵。
那麼,市市通高鐵/動車有多重要呢?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一位地方官員曾表示,「有了高鐵站,不僅方便出行,而且形象上去了,招商引資也方便,還能帶動房地產。你要是不通高鐵,誰去你那裡投資?跟人談合作都沒有底氣。」
河南、廣東、廣西、遼寧、安徽、山東、陝西、貴州等省份,將在2020年-2022年實現「市市通高鐵」/圖片來源:中新經緯
那麼,到底哪些城市會成為最終的受益者,哪些城市反而會面臨更大的虹吸效應?
其一,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將會更加突出。過去在海洋貿易時代,沿海城市獲得國際貿易的加持,發展突飛猛進。
當時間進入高鐵時代,高鐵樞紐和航空樞紐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武漢、鄭州、成都、重慶、合肥、南京、西安為代表的二線省會,發展如虎添翼。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合肥。在普鐵時代,合肥因缺乏鐵路通道,而被排除在全國交通樞紐之外。
在八縱八橫的高鐵時代,一個華麗的米字型高鐵樞紐在合肥屹立而起。合福高鐵、合杭高鐵、合鄭高鐵、合蚌連高鐵等鐵路貫穿其間,不僅提升了合肥與一線城市的通達性,而且將合肥在安徽省內的輻射範圍提到了極致。
圖片來源:網絡
其二, 鄰近大都市圈的三四線,會從大城市的溢出效應出獲益,而偏遠區域的三四線,則會進一步加速人口外流。
這就是高鐵時代的兩面性。
高鐵將「可通達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降低時間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口流入大城市的門檻,偏遠區域更不容易留下人才。
其三,高鐵、城軌和地鐵,將眾多城市連為一體,組成更為龐大的都市圈或城市群,這些城市群的資產價值將會逐漸並軌。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廣佛同城。廣佛通過城軌、地鐵,已經基本連成一體,組成中國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佛山臨廣區域,吸納了廣大的廣州「候鳥群體」,並帶動佛山房價向廣州房價的靠攏。
所以,「市市通高鐵」,必然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的快速流動,中心城市將會變得更加「中心」,城市群將會更密切連成一體,邊緣城市的「邊緣性」則很難得到徹底改變。
總之,經過近10年快速建設,中國高鐵成為世界上唯一高鐵成網運行的國家。越來越多高鐵開通運營,不僅讓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也加快了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有利於鐵路沿線形成走廊產業經濟帶,有助於擴大地區間分工,提高國內市場的統一性。
隨著更多高鐵實現運營,也更有利於農村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從而大大增加了就業機會。高鐵帶來的便捷性與好處顯而易見,但其帶來的挑戰也需引起關注。
從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沒有開通高鐵的城市在吸引人才、資本、技術等方面相對缺乏競爭力,已經開通高鐵但發展不充分的地區則可能面臨虹吸效應帶來的挑戰,人口、資源等可能加速外流,這有可能會擴大地區之間的差異。
現在不少地區、城市還沒有開通高鐵,未來應加快推進高鐵的網絡化,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高鐵建設。同時,要加強高鐵站點和周邊地區及其他交通方式的連接性,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採取有力措施減少虹吸效應帶來的不利影響。
(文章整理自:人民日報、每日經濟新聞、中新經緯等)
-THE END-
關注城市發展
見證城市變遷
騰訊城市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