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點,抽離盯盤許久的雙眼,王袤靠著椅背往後一躺,一臉倦意。
「-2346元」,今天的收益並不好。大盤早上低開,一路走低,下午一波反彈後,尾盤再次跳水。從虧一萬多,到盈利四千多,再到虧兩千多,如同紅綠間來回變換的數字,王袤的心情也幾經波折。
他發了一條微博:炒股就像朋友圈裡的照片,別人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美好,但背後的痛苦與掙扎無人知曉。
7月初,幾根大陽線點燃了沉寂許久的股市熱情,身為老股民的王袤也趁機返場要「大幹一場」。可剛紅了沒兩天,就來了一波大的調整。王袤吐出了前面的盈利不說,三十萬的倉位還被套住了三萬。前幾天剛在朋友圈曬了「日進萬金」收益的他,現在苦笑「再次遭到了A股的毒打」。
王袤並非個例。A股的一波強勁攀升後,投資機構紛紛鼓吹「牛市已來」。賺錢效應下,新老股民「快步進場」,但震蕩的行情很快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
在金錢唾手可得、又可能轉瞬即逝的地方,貪婪與恐懼被無限放大。散戶們在賺錢和虧錢的過程中摸爬滾打,一邊吸收知識與信息,一邊與人性作鬥爭。有些人虧怕了退縮了,有些人見好就收,有些人食髓其味、愈戰愈勇,常勝將軍則永遠受人追捧。
股市中嘗到的酸甜苦辣,折射著每個人的選擇、堅持與放棄。正如那句永恆的提示語,「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進入這個修羅場,就默認了需要承擔風險。
這是一場勇敢者的遊戲。
不安分的散戶
「最可怕的不是市場普跌,而是別人的股票在瘋漲,自己的股票不漲甚至下跌。」回顧這兩周的操作,李坤元總結道。
李坤元的主要倉位集中在半導體和券商。半導體板塊今年一直漲勢喜人,券商在7月份迎來了一波強勁上漲,投資經歷尚淺的他正是聽從朋友的建議,買了幾隻「白馬股」。
但顯然李坤元並未習慣牛市中各板塊輪替上漲的節奏。等他入手的時候,領漲的變成了有色金屬、水泥等傳統行業,自己手中的股不但沒賺到錢,券商股還有了不小的回跌。
他看到有色金屬板塊在曾經的牛市中翻了幾番的新聞,忍不住換了倉。但沒過一天,領頭羊又換到了醫藥和白酒,他又撲了空。
幾番換股票,李坤元不但沒吃到紅利,總資金還縮水了20%。他刪了股票APP,老實了下來,說再也不動了。但牛市多暴跌,連續幾天的跌幅讓他心亂如麻,他開始質疑「自己是否進對了時機,到底牛市存不存在」。
在大盤連陰的第四天,李坤元熬不住了,清了倉。結果接下來的幾天,A股又漲了回來。「我也知道高拋低吸,但最後的操作總變成了高吸低拋,可能我不適合炒股吧。」
李坤元的操作,折射了千千萬萬散戶的基本行為。他們信息量有限,對於投資的公司並未有著深刻的了解,或道聽途說,或隨波逐流。這樣的投資選擇不堅定,容易動搖,尤其是見到其他板塊收益良多的時候。
操作的成功率本就不高,加上頻繁操作,放大了散戶的投資弱點。最終在一系列的追漲殺跌中,損失了資金,削弱了投資信心。
行為金融學家朱寧的《投資者的敵人》曾分析過散戶投資者的虧損原因。27%的損失源於選擇錯誤的股票和進行錯誤的交易,32%源於券商的佣金,34%源於政府徵收的稅收和費用。他稱這些業餘投資者為「不安分的散戶」。
與海外相比,中國股市的散戶多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A股市場上,自然人投資者佔比超過99%。而這一數據在美國不到6%,九成以上是機構投資者。
港劇《大時代》劇照
這樣的構成使得兩地的市場風格差異很大。機構投資者在信息獲取、專業性、技術支持等方面佔據天然優勢,投資的確定性強,波動性低。以機構主導的市場,投資風格穩定,與市場形成正向循環。
而A股雖然散戶多,但其實持股市值並不高。99%的個人投資者,持股體量僅佔總市值的兩成。散戶投機心理強,換手率較高,難以把握市場中長期機會。貢獻市場80%交易量的散戶,盈利卻不到機構的三分之一。
All in,賣房炒股?
機構的資金更雄厚、消息更靈敏,專業更精通,那股市中的散戶是否只有被宰羔羊的命運呢?對此,資深投資者姚堯有著不同的看法。
他認為對於絕大多數行業,知識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專業者可以碾壓非專業者。但金融投資,除了考驗知識和技能外,更考驗的是心態。
姚堯舉了個例子,在投資的時候,有些股票通過專業知識全方位評估下來,被認為估值極低,應該重倉買入,但買入後反而一直跌。有些股票被認為泡沫極大,應該堅決迴避,但越漲越高。這個時候,再專業的人也會對自己感到底氣不足。
投資機構還不得不給這些「不合理」的事賦予合理性,漲了解釋為什麼漲,跌了解釋為什麼跌。專業身份要求機構必須去回應市場的情緒波動,最終也使得機構成為市場情緒的一份子,進而在市場氣氛極端化時喪失敏銳。
「但個人投資者是有可能逃出這種宿命的。」姚堯指出,散戶不以投資為生,就有可能在行情起伏劇烈時保持平常心。「當然了,這種可能只是針對一少部分優秀的散戶而言。作為群體的散戶們,還是沒法逃掉的,他們在絕大多數時候只是機構的附庸。」
前金融行業從業者Alex,是姚堯口中的「少部分優秀的散戶」。
(電影《大空頭》中的本·李克特是在金融業中眼光精準老練的投資人。他在金融風暴來襲之前就預料到了危機,因而意識到全世界的經濟可能會崩潰,他承擔高風險做空次貸,孤注一擲定下「賭局」,最終大幅獲益)
他的壯舉在於2019年當市場處於一片慘澹熊市中時選擇了辭職,然後賣房炒股,來了一次真正的「All in」。200多萬的本金,他透露最終收益「非常可觀」,換了一套更大的房子。
Alex自稱是全中國專業投資能力前1%的投資者,其信心主要來源於長時間的金融從業經歷。在中國銀行工作的11年,他操持的組合投資收益全部超過了90%。他還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理財工作室,「巔峰期的我,能夠輕鬆說出幾百隻基金名稱、代碼、投資風格,甚至重倉股」。
實戰業績與理論功底,是Alex異於普通散戶的底色。他並不推薦其他人像他這樣賣房炒股,「做出賣房的決定,我是花過大量時間研究的。當時房地產價格在歷史高位,A股處於歷史底部」。
他告訴記者,這也是他投資生涯中非常瘋狂的一段經歷,慶幸的是自己賭贏了。
股市老兵的「股經」
「快牛慢熊」,是中國股市近三十年的特點。
第一次牛市,2006年至2007年,上證指數從998點漲到6124點,漲幅514%;第二次為2008年底至2009年,上證指數從1665點漲到3478點,漲幅101%;第三次為2014年至2015年,上證指數從1849點漲到5178點,漲幅180%。
僅有的三次牛市,每次持續的時間都沒能超過一年。總體表現得非常急功近利,上漲時一飛沖天,回落時一落千丈,之後就是漫長的震蕩熊市。
也不知是賭性大的股民成就了賭性大的市場,還是暴躁的市場圈養了一群暴躁的股民,抑或兩者互相影響下的一種惡性循環。因為好景氣不可持續,投資者都想掙快錢,都怕日後的暴跌,都想「撈一把就走」。
現年42歲的林凱,已經有了15年的A股投資經歷,他對於A股的脾氣已經摸得比較透了。「行情好的時候,股市對我來說像賭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股市對我來說就像銀行。」
前幾年熊市的時候,林凱幾乎不怎麼看盤,研究了幾隻股票購置後,四成倉位的狀態放在那裡。有時候一周都不去看一眼,結果兩年下來,收益率也有個30%多。
最近行情不錯,林凱也嗅到了一股牛市襲來的味道,他滿了倉,恢復到了天天盯盤的習慣。「其實這樣也不好,盯得多了不但累,還容易忍不住瞎操作。」明明知道操作的危險性比較大,但因倉位很滿,心裡少了那份餘裕,不免頻繁操作。
可股市並非多勞多得,多勞反而可能少得,7月份林凱的收益,並沒有比前幾個月來得更好。「說到底,知行合一是一件很難的事。」
因為三次牛市都經歷過,林凱對於「逃頂」這件事記憶猶新。「牛市的下跌都是很急的,暴跌後大家下意識地等反彈,等著等著就快腰斬了。」
2007年,林凱的教訓是最深刻的,他在6000點的時候並沒有成功逃頂,掉到3600點時才「割肉」。雖然「割肉」很痛,但是看到股市後面仍然在暴跌,林凱也覺得很慶幸。
以前股市流傳著很多大爺大媽排隊炒股的事,本質是通過投資者情緒判斷市場頂底。「畢竟擊鼓傳花,熱鬧的時候,就是快見頂了。」而現在判斷牛熊或牛熊轉換,沒有以前那麼容易了。林凱說,股票群已經代替了早期的交易大廳,用肉眼判斷行情就很難了,靠的是魚龍混雜的信息。
經歷過幾輪的「快牛慢熊」,林凱熟悉了市場風格,現在與其說怕熊市,更怕的是自己踩空了新一輪的牛市。「很多人前幾年被搞怕了,有利潤不走,回頭就套住了,所以有點盈利就想賣。受過傷的老股民尤其容易杯弓蛇影。」
每每這時,林凱就會提醒自己,炒股不是為了解套。拗著自己的舒適區,這一次他又滿了倉。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胡萬程
編輯 | 譚德波
排版 | 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