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建築內裝修豪華L
會所內部就餐環境優雅L
島上小廣場中央立著一塊三角形石頭,上書「無名島」。L
百姓:那裡是「凡人禁地」;政府人士:國土局搞內部招待用國土局回覆:是其地質環境監測站,後因國務院清查樓堂館所售出
核心提示|近年來,中央三令五申禁止政府機關修建樓堂館所;溼地上修建大型建築更是國家林業、環保等多部委制定的不可逾越之紅線。然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濱江溼地深處的一座孤島上,卻修建了多棟豪華會所,會所的主人身份神秘……當地漁民百姓稱那裡是「凡人禁地」,級別不夠的領導享受不了。記者趕赴實地進行了調查。
「不夠級別的領導不能進去享受」
集溼地觀賞、親水遊樂、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濱江溼地公園位於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鎮勝利村。
4月10日,記者接到群眾反映,在濱江溼地深處有一座小島,島上建設的豪華高檔堂所及別墅並不在風景區規劃建築之列,是2012年時哈爾濱市國土資源局斥資上億元在這裡打造的高檔會所,專供領導使用,而且級別不能低於廳局級。
4月15日,記者從哈爾濱市區出發,沿松花江畔向東驅車行駛1小時便到達了道外區民主鎮勝利村。
站在江畔向江心望去,隔著一片茂密的蘆葦蕩,可以隱約看到溼地深處有一棟三層高的小樓,旁邊還有一些獨棟別墅。
據民主鎮濱江溼地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那個小樓是哈爾濱市國土資源局在幾年前建設的,去年賣給哈爾濱工大集團了,裡面的裝修不是一般的豪華。「不是你們能不能消費得起的問題,是那地方根本就不對外,要組織朋友出來遊玩,我們勝利村建的溼地指揮部也有客房和餐飲。」工作人員在勸記者徹底打消上島念頭的同時,也為自己招攬著生意。
去島上沒有旱路,需要坐船過去。記者要租用附近的漁船上島去了解情況,一位李姓漁夫一邊拆解著手中的漁網,一邊善意提醒「那地方不對外」。談好150元的往返船費之後,漁夫又補充說:「你們該不會是記者吧?來曝光是好事,那會所每年浪費老多錢了。」
據李姓漁夫講,島上六七棟建築都是哈爾濱市國土局三四年前花巨資建的。設計、買材原料、水上運輸、日常運營等花錢無數。附近的居民都知道那是國土局建的,也都知道裡面很豪華,但其實多數人沒有真正看見過,都是在裡面幹過活兒的人傳出來的,「不夠級別的領導不能進去享受」。
國土局建的「世外桃源」誰敢管?
行駛20多分鐘後,漁船才慢慢駛近小島。漁船靠近了島上的一個歐式建築的碼頭,碼頭上豎立的木板上醒目地寫著「安全提示禁止外來人員上島」。走過碼頭是一個小廣場,中央立著一塊三角形石頭,上書「無名島」。島上建築幾乎全是實木結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棟三層高的主建築,在此周圍又林立著若干獨棟別墅。
通過一座曲折的實木橋來到主樓,推開主樓沉重的實木大門,只見寬敞的走廊金碧輝煌、高端大氣,窗口斜射進來的陽光落在大理石地磚上,樓內一片金燦燦。走廊兩側是大小不同的餐廳包廂,餐具、燈具、潔具、沙發等均以歐美風格為主。大廳右邊是實木樓梯,二樓以上全部鋪上了厚厚的淺色地毯。
幾經聯繫,一名負責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需採訪可與哈爾濱工大集團取得聯繫,國土局已經將這裡賣給了哈爾濱工大集團,也不接受參觀。當記者詢問現在這島上的樓房和別墅是幹什麼用的等問題時,負責人表示不知。
4月16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市道外區政府了解溼地上建豪華會所一事。記者發現,政府部門裡的很多人都熟悉情況,但是堅決表示不能在報導中透露姓名。
據一名知情的幹部介紹,濱江溼地上的小島是國土局3年前建設,位置比較私密,主要是搞一些內部的招待活動。
溼地上可以蓋豪華建築嗎?面對記者提問,這名幹部坦言:「溼地上當然不能建樓,但是土地的審批單位是國土局,出了問題進行執法稽查的部門也是國土局,而這些建築又是國土局建的,你說誰能管得了他們?」記者又問,國土局後來為什麼將小島上的建築賣給地方國有企業哈爾濱工大集團?「可能是受大環境影響吧。」這名幹部答。
究竟是樓堂館所還是監測機構?
4月15日,離開小島之後,記者與哈爾濱市國土局取得了聯繫,該局宣傳部部長張麗華表示,需了解情況再做解釋。4月18日,張麗華發給記者一份關於建設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監測站項目的情況說明。情況說明介紹,2012年初,哈爾濱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成立,經相關部門批准,同意哈爾濱市國土局在道外區民主鎮溼地建設地質環境監測站。2013年2月,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施工單位,開工建設。2013年5月,哈爾濱市國土局召開會議認為,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清查樓堂館所的緊急通知是對新一屆中央政府八項規定的堅定落實,地質環境監測站項目雖已審批立項,實施建設,但要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政府的通知精神,因此決定立即停止和取消對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繼續建設。為不影響松花江百裡生態長廊建設和灘涂開發利用,經道外區政府招商引資,哈爾濱工大集團進駐民主鎮溼地,根據哈爾濱工大集團自營需求對該灘涂用地繼續建設,該局收回了已投入的全部建設資金。
4月17日和21日,記者兩次與哈爾濱工大集團取得聯繫,試圖了解其企業性質及出資多少收購的國土局「地質環境監測站」,但直至記者截稿時仍未得到任何回復。L 據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