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深夜,熱依扎微博曬出抱娃照官宣當媽。沒聽說戀愛,沒聽說結婚,沒聽說懷孕,突然多了個寶寶。相比「孩子爸是誰」的評論,更多女網友是在力挺:「我要是有錢有能力,有個自己孩子就行,有沒有實名爸爸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越來越多女人,在彰顯自己母性本能的同時,如果條件允許,都無所謂是否有對象共同撫養、照顧幼兒呢?
01熱依扎深夜官宣產女、父親成謎
熱依扎是個又颯又爽的奇女子。《甄嬛傳》中的寧嬪,《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檀棋,似乎都是她是本色出演,完美詮釋了劇中角色,同樣冷傲、聰穎又個性。
因為抑鬱症與網絡暴力的營銷號對掐,上了熱搜。
這次深夜,更是深水炸彈。毫無徵兆,穿著粉色睡衣抱著女兒宣布:「以後除了是個演員,我更是個媽媽。我是你的翅膀,你的我的藥。我永不倒下,你努力成長。接下來,我會把自己所有在孕期、產後,哺乳、育兒的經驗分享給所有媽媽們。」
根據她和網友評論區互動的聊天來看,她已經母乳餵養半年,疫情期間去醫院產檢,那閨女也該6個月大了,大概是在5、6月出生的。
但今年1月,熱依扎參加央視的一檔電影欄目,穿著一套西裝,完全看不出懷孕跡象。
再是4天前,她曬出的一張全身照,四肢纖瘦,除了小腹微微隆起,完全看不出是個剛生過孩子幾個月的媽媽。
再往前一些,在《上新了故宮》上,也看不出一點產後的痕跡。
她自述:出月子就帶娃拍戲了,拍的《閩寧鎮》。
還特別感謝了劇組:「我剛出月子就給我機會,給哺乳期女性特別好的照顧,孔笙導演帶領整個劇組都在照顧我。一邊奶娃,一邊拍戲,讓我更珍惜這份職業。」
她就這樣讓人不可置信地完成了懷孕、生子、奶娃,驚豔了所有人。
02女網友力挺——單身媽媽獨立養娃
網友除了驚訝和猜測「難道是未婚生育」外,更多的是祝福和力挺。
首先,有覺得應該先關心產婦身體的。
「女人生孩子,應該先關心的是人怎麼樣,生產是否順利,身體恢復如何,多給點安慰。而不是一來就問丈夫是誰,什麼時候結婚的,孩子是婚生,還是未婚生育。孩子也不需要結婚了才能生。」
也有讚賞熱依扎抑鬱症敢生孩子,夠堅強的。
熱依扎也回復,為了孩子,停了治療抑鬱症的藥。算是和孩子彼此成就,十足的幸運。
最多的,是這樣的聲音:「這樣(單身帶孩子)挺好,我要是有錢有能力,我也這麼幹了。」
「不是說了麼,最沒用的母嬰用品是娃他爹。」
「這不是好多女性朋友想要的生活嗎?生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照顧他、養育他,再不受老公和婆婆的氣,娘倆自由、健康、幸福的生活,想怎麼過怎麼過,又有經濟能力。真是羨慕都羨慕不來。」
「有經濟能力,又喜愛孩子,自己生個也挺好。」
「有個自己的孩子就好了,管他爸是誰,不重要,男人也就那麼回事吧。」
從什麼時候開始,爸爸成了可有可無的擺設了?
前有29歲女CEO葉海洋花50萬買精子,生下五國混血寶寶。
後有熱依扎、張栢芝三胎隻字不提孩子生父,只談陪伴、哺育孩子。
現實生活裡,爸爸是不是缺位了,才讓越來越多女人,不再信任了呢?
03父親在現實生活中的缺位
作為一位新晉媽媽,不管職場還是全職媽媽,都不是多輕鬆。
職場白領,回家得抱娃哄睡餵奶、輔導作業、炒菜洗碗。孩子他爸呢?打網遊、應酬牌局、刷刷視頻打發時間。
全職媽媽呢?手心朝上要生活費時,孩他爸嫌棄你天天帶個娃沒賺一分錢,不知道省著點花。孩子他爸回家,自然更以「孩子跟我沒你親,孩子不要我帶」,「我上班一天累了」為藉口搪塞著,你只得繼續24小時陪娃。
即使有爸爸是搭把手做點事的,但媽媽要求更快更多地分擔些帶娃的活或家務時,爸爸開始抱怨,開始直接罷工。
這樣缺位的父親與丈夫的角色,為什么女人還會期待和需要呢?
04「父親」這個角色從來不是可以或缺的,母親和孩子都需要
有位情感博主這樣形容過家庭關係:任何三角關係都是不牢固的,在家庭關係中也是如此。要麼只有夫妻、情侶,要麼只有媽媽和孩子。
我想反駁,但是認可她這番言論的人很多。我一時竟然沒找到反駁的理由。
一對情侶,在戀愛階段總是你儂我儂,捨不得分離,時時刻刻想待在一起。而當兩人結成連理、步入婚姻,孩子呱呱落地,一切卻似乎被打破。養育孩子第一年的雞飛狗跳,第二年的習慣了分床分房而居的生活,第三年兩人的話題只有孩子,別無其他。
夫妻的距離在越拉越遠,爸爸和孩子的距離也永遠沒有媽媽那麼親密(當然,前3年孩子由於母體帶來的感覺,更依戀媽媽)。
而接下來的日子,似乎更加是「喪偶式育兒」與「詐屍式育兒」的花樣輪換:媽媽發著高燒還得燒飯、哄娃,因為孩子完全不要爸爸帶,因為爸爸平時從來沒帶過;孩子學習一個單詞總不記得,爸爸炸毛大吼,準備揮拳提尺子打手。
娃一如既往和媽媽更親,爸爸是那個家裡存在的、有點可怕的生物。
而實際上,「父親」這個角色從來不是可以或缺的,他是母親和孩子都需要的。
05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與眾不同」之處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夫妻關係一定是擺在首位的,其次才是親子關係。」
母親在幼子出生後,更多會關注孩子,而忽視和埋怨丈夫。慢慢地,不止夫妻間的關係會淡化,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也會「妖魔化」。
媽媽儘量學會去放手,哪怕爸爸做得沒那麼完美,換個紙尿褲慢吞吞,給孩子擦澡水也擦不幹,也多讓爸爸去嘗試。可能有一天,會發現爸爸更熱心研究孩子該吃什麼輔食,孩子該報哪個興趣班了。
昨晚,我家孩子的家長群,就有幾個幼兒園小班的爸爸,在討論該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有想給閨女報拉丁舞請教合適地點的,有給兒子試學了編程給大家介紹經驗的,有對比各家英語培訓機構還是私教更好的,原來爸爸們開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上來了!
在群裡唾沫橫飛聊編程的,就是我老公。快晚上11點了,我叫他睡覺關電腦,他還開心地在用自己專業給各位家長答疑,說聊嗨了,等會。
我知道,聊到專業,我家這位少言寡語的爸爸也會侃侃而談。
父親在和孩子的遊戲互動、追逐打鬧中,會提示孩子危險的情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極限,並教會他們如何挑戰極限和冒險、如何面對困難的處境。在體驗到學習的新鮮感和刺激的同時,孩子更容易學會堅強。
父親在和孩子玩的過程中,不會刻板地教孩子知識,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寓教於樂,在遊戲中讓孩子獲得知識。有時候,腦洞大開的玩法可以很好地啟迪孩子的大腦,孩子的創造力也就得到了培養。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拍攝了一些單親爸爸和單親媽媽的帶娃的情況:父親在和孩子玩耍時,會鼓勵孩子自己進行更多的嘗試,而在這一點上,母親就顯得有些被動;父親會在孩子想要玩耍的時,將他們扔得很高,再穩穩地接住,但是在母親那裡很少會有類似的活動。通過這樣的遊戲,孩子們能夠學會敢於對新事物發起挑戰。
所以最後的結果發現:雖然單親的爸爸和媽媽一樣,都有能力把娃養大,但爸爸和媽媽帶娃的方式大有不同——父親們並不是單一地教孩子生活,而是更重視怎樣把生活這個過程變得更有趣,進而教會孩子獨立。
06結語
董卿在《開學第一課》中說過一段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也不夠他敗家一年!」
不管父親還是母親,都應該同時參與到養育孩子、教育孩子中來。媽媽學會用直白的方式告訴爸爸:我需要你做什麼,我和孩子需要你的幫助。夫妻雙方不要在孩子面前相互抱怨,更多地製造一些親子互動。讓孩子的出生,不再是阻隔夫妻的屏障,而應該是更凝固夫妻關係的膠水。
5日清晨,熱依扎發了段她懷抱孩子、哼唱兒歌哄睡的視頻,配言:她讓我堅強、勇敢、包容、樂觀地去迎接未來的不確定,女兒是天使,綻放在我生活中。
不想更多媽媽或者未婚少女,覺得孩子爸爸這個角色可有可無,希望更多爸爸參與到家庭中。而這個過程,更善於溝通的媽媽,無疑是紐帶,是橋梁,讓我們努力做好這個連接帶,而不是去拆散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原創文字,侵權必究。
歡迎關注【右右細毛和爸媽】3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