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教師節,又讓一個話題稱為了熱議的話題「如何稱為一名好老師?」在探討中,爭論中,教育工作者和普通社會成員最終比較趨於一致地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9月9日與北師大教師座談時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的標準是再恰當不過了。教師只有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才是一個真正稱職的教師。
今天,就「仁愛之心」想談談本人的看法。
首先,教師的「仁愛之心」的內涵是豐富的。教師的「仁愛之心」其實就是教師之愛,教師對學生的關愛。這種愛是沒有血緣的愛,沒有功利的愛,是理智的愛。這種愛包括呵護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滿懷欣喜地期待學生健康成長。這種愛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是教師用人格啟迪人格,用真心換真情,是教師贏得學生信任、尊重之後而無往不勝的教育法寶。這是教師輸出地對學生的愛。
其次,教師自身的「仁愛之心」並非從天而降,它也需要後天獲得。教師的對學生的愛不可能源源不斷地單向付出,教師本人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的尊重,教師的心靈也需要滋養,靈魂也需要升華,才可能有更多的愛心可以奉獻出去。教師的「仁愛之心」可以從哪幾個方面獲得呢?
第一,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師工作、生活的環境,吸引更多精英人士加入,比如可以辭官返教(如曲建武),比如可以棄商從教(如馬雲),讓教師這個職業稱為人們都羨慕、嚮往的職業,全社會真正尊師重教才可能落到實處。
教師獲得了社會多方面的肯定,得到應有的尊重,教師可以更加自信、更加有尊嚴地生活,也更有熱情熱愛教育事業,專注於教育教學的研究,更公正平等寬容地呵護學生,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第二,為教師減負減壓。教師這個職業是撬動整個社會向善的槓桿,是關係國家民族千秋大業的大事。面對這樣宏大的事業,全社會都渴望每一個教師都能有高尚的師德,有精湛的教學技能,並保持純真善良,帶著一顆「修行」之心,永遠在路上探索。可如今的社會現狀是,教師壓力過大,負擔過重。在正常的教學之外,教師面對的還有:網際網路鋪天蓋地的信息,學歷,職稱,評獎,升學率,項目,論文,成果,滾滾紅塵......讓教師被日常的瑣碎和俗務纏身,整日處於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總結、匯報之下,無法靜心去思索和反思自我,難得有凝神靜氣的時候。眼前的苟且都難以應付,又何談「詩和遠方」?因此,在現有條件下,社會、學校都要給教師減負減壓,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回歸本心,向善、揚善的深層次問題,讓教師的靈魂得以滋養和升華。
由此看來,今天教師的「仁愛之心」就不單單是教師個人的問題,應該是整個社會要努力建構的一個宏大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