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夏天,歷時一周,我們對廿裡堡站、一七三公裡站、南流站、黃旗堡站、岞山站、坊子站進行了田野調查。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坊子站的調研工作。四天的調研中,我們對坊子站的大小十餘座建築進行了拍照、記錄等,收貨頗豐。然而,我們卻不敢說完成了調研任務,因為了解的越多,越發現需要更多精力去深入調研。
坊子區是一座因膠濟鐵路坊子站而發展起來的小鎮。我從小生活在這裡,我的外祖父是一位穿行在膠濟線幾十年的蒸汽機車司機,從小便聽他講坊子火車站曾經「南北三條馬路,東西十裡洋場」的繁華景象。因此,我一直對坊子火車站及周邊那些風格迥異的老房子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直到參與這次調研才明白他們真正的價值。
在我們調研的同時,坊子老區的棚改工作也在進行,一、二、三馬路幾乎所有住戶都需要搬離。據介紹這樣的工作一方面是推進棚改,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片區內的德日式建築。我不敢妄自定論這樣的保護是好是壞,只是曾經讀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溫玉清這樣一句話:一座百年小鎮的重生,應是營造出居民與過客、歷史建築與人文情懷之間的互動;應是小鎮居民老老少少的廣泛參與,點點滴滴的力量,積數十年不變的情懷和努力。
雖然,膠濟鐵路濰坊段的田野調查過程困難重重,我們常被拒之門外,但我們仍堅信這是一件必須馬上去做的事情,至少是一次從無到有的突破。以下是我們對濰坊段調查獲得的一手資料。
坊子站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近現代建築群、坊子德日建築群、淄博礦業集團德日建築群,這些或是膠濟鐵路沿線或是因膠濟鐵路而生的建築都名列其中。而坊子站正是我們此次調研的一個重點。
坊子站,位於濰坊市坊子區一馬路,始建於1902年,距離始發站青島站169.83公裡。坊子站算是膠濟鐵路沿線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站點,曾有許多建築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到此考察並留下讚美。
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說:「坊子德日式建築是中國的,也是整個世界的。與其他近現代歷史建築遺存相比,具有許多獨特的價值。遊人至此,可以慎終追遠、憑古吊今。無論從發展抑或傳承的角度,我們都不能遺棄記憶,葬送文脈。」中國建築學會近代建築史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張複合說:「各種功能的建築幾乎應有盡有,這樣的德日式建築群在我國獨一無二······此類建築我在世界各地只看到過兩處,一處在德國的漢堡,再一處就是這裡,值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坊子站是膠濟鐵路二級車站,除了承擔輸送煤炭的任務外,還承擔非常重要的客運業務。德國人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在濰坊段突然向南拐了個彎,這看似不便利的舉動為德國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當時坊子煤礦探明儲量為全國第三大煤礦,德國人依據籤訂的《膠澳租借條約》取得了膠濟、膠沂濟和由濟南到山東西部邊境的鐵路修築權,以及鐵路兩旁30裡內的礦山開採權。正是如此,德國人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在濰坊段向南拐了個彎,開始了對坊子長達17年的資源掠奪。一戰爆發後,日本出兵山東並佔領膠濟鐵路,展開了對坊子長達30年的破壞式開發,期間共從坊子煤礦掠奪煤炭400餘萬噸。
膠濟鐵路總體規劃圖 1905(圖片來源:近代膠濟鐵路沿線小城鎮特徵解析—以坊子鎮為例 邵甬)由於坊子煤礦被過度開採,在膠濟鐵路雙線改造時,坊子站被取直廢棄。同時坊子區政府發展中心北移,從而使得這片精緻的德式建築群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包括站房、機車庫、維修車間、電報大樓、加水站、上煤臺、鐵路派出所在內的大量車站附屬建築到目前為止仍保存完好,甚至一部分還沿用至今。坊子德日式建築群是膠濟鐵路沿線的四處國寶級保護單位之一,坊子火車站的歷史建築遺留之全面也令人驚嘆。以下是具體建築的現狀:
機務段段長辦公室,該建築目前尚有人居住。
機務段長辦公室:建築為歐式紅色機平瓦屋頂帶煙囪,挑簷帶石質和木質雕花,水泥拉毛外牆面,外立面上可看到凸出的構造柱以及柱頂的獨特修飾和石質雕花。(圖片來源:自攝)機車維修車間機車維修車間:為機平瓦屋頂加氣窗,屋面有部分損壞,青磚與紅磚的混合牆面部分已有破損,拱形門和木質窗有缺失和破損。 (圖片來源:自攝)扇形機車庫,據稱,坊子站的扇形機車庫是世界上僅存的兩座扇形機車庫之一,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機車車庫破損嚴重,屋頂基本已毀壞,大部分挑簷破損嚴重,磚牆有局部破損和更換的痕跡,大部分鐵門以及歐式圓形和拱形窗戶已毀壞。室內的主要部分如磚牆、木門窗、鐵門,均已破壞嚴重,木架結構有部分尚存。
扇形機車庫:機車車庫以轉盤為中心,平面呈半圓形。 (圖片來源:自攝)車站倉庫,山牆上有磚砌圖案和「坊子」的字樣。
車站倉庫:為紅色機平瓦屋頂,水泥拉毛外牆面有部分剝落,面向鐵道的一側牆面大部分變成灰黑色。石質框裝飾的木質窗有缺失和破損且外側有鐵護欄,石質臺階有的已鬆動。(圖片來源:自攝)車站站房及辦公用房,這些建築大都保護完好並且正在使用中。令人慶幸的是,火車站票房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不過前些年卻進行了修復工作,這些建築的外牆被重新用拉毛手法所處理,並塗上了新的黃色塗料。相比沒有改造的建築,這些被「修復」的房子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火車站票房:機平瓦屋面帶挑簷,毛石子牆面有部分剝落現象。 (圖片來源:自攝)德建電報大樓,該磚木結構建築位於火車站大門西側。由於各方面原因,我們無法進入到室內親自驗證,只能在外面看個大概。
電報大樓:通過資料我們得知,電報大樓室內是剝落嚴重的石灰牆面,木質踢腳線,木質地板可看到些許破損。 (圖片來源:自攝)德建警務段,現在被用作車站派出所。派出所院內僅存留一座德式建築。建筑北部有改建的痕跡,但我們無法詳盡觀察派出所建築的細節。
警務段:大約有6米高。四坡屋頂,紅色機平瓦,與周圍的綠樹藍天十分融洽。 (圖片來源:自攝)坊子站站長住宅,住宅四周已經被垃圾和菜園所包圍,一人高的圍牆讓我們難以翻越。
坊子站站長住宅:為帶煙囪的機平瓦屋頂,閣樓有氣窗,屋面有破損,帶封簷板的挑簷損壞嚴重,局部帶木結構圖案的砂漿抹灰外牆面有部分剝落。根據書籍資料查閱得知,建築室內的天花板為石灰抹面有部分剝落,石灰牆面也有剝落現象。(圖片來源:自攝)坊子機務段段長住宅,與站長住宅相隔不過200米,同樣精緻令人讚嘆。
坊子機務段段長住宅:建築主體為兩層,局部一層。建築立面上有石砌線條裝飾,轉角處也用石材進行處理,展示著自己的與眾不同。二層陽臺處有木構架維護,木架刻有花紋、圖案,十分細膩。與其他德式建築一樣,坊子機務段段長住宅是石質窗框,木質窗戶。 (圖片來源:自攝)岞山站岞山站位於山東省昌邑市岞山鎮,建於1901年。離濟南站253公裡,離青島站140公裡,隸屬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主要承擔貨物運送業務,包括整車、零擔貨物發到。我們駕車到達車站所在大概區域,橫穿過廢棄的鐵道,將車停在了一處民房門前。周圍一片雜草叢生,還有零零散散的幾處玉米地,而鐵道在雜草中若隱若現。周邊的小路並不適合駕車通過,於是我們沿著廢棄的鐵軌向北步行。
隱藏在草叢中的鐵軌 (圖片來源:自攝)步行途中發現了兩處涵洞和一處倉庫。首先看到的是小涵洞(高約1.5米,寬約2米),隱藏在草叢之中不易被發現。大涵洞(高約2.5米,寬約4米,深約5米)在小涵洞的北邊約五分鐘的步程,站在涵洞下可以看到上面鏽跡斑斑的鐵軌。
走過了大涵洞,我們發現了一處長條形倉庫(高約6米、跨度約8米),倉庫周圍長滿了雜草,可見廢棄已久。周圍居民說,這處倉庫建設年代久遠,有可能是德國人在修建最初膠濟鐵路時留下的。倉庫南側和東側又新建了兩個表皮為壓型鋼板的倉庫,現已廢棄不用。
鐵道涵洞 (圖片來源:自攝)繼續向北行走,距下車步行大約三十分鐘後看到了一座水塔,周圍大樹環繞,目測水塔約有12米,典型的德式建築。若不是提前從網上查閱過資料,單從外觀來說很難將其判斷為水塔。
蓄水塔:該建築為雙坡屋頂。整體立面為三段式構圖,每段之間和邊緣以青磚和紅磚裝飾,中段的頂部有五跨的青、紅磚發券,上段的下部由水泥拉毛和青、紅磚砌成波浪圖案,彰顯著其與眾不同。 (圖片來源:自攝)建築入口處並沒有門,幾步臺階便進入到內部,裡面是一個方正的空間。抬頭向上看才確認其水塔的身份。一片直徑約四米的金屬圓片,可能是當時蓄水桶的底部,牆角的位置有一部鑄鐵的豎梯,直通建築頂部。
蓄水塔內部 (圖片來源:自攝)水塔被南側的新建紅瓦民房和一圈圍牆圍在中間,北側緊挨著水塔的管理用房。水塔的東北方向有一處拱形門。進入拱門向西有條略為顛簸的小路,有村民經此路過,看來水塔往西不遠處還有一些民宅。拱門外北側有一處破舊的房屋,屋前的小院子還曬著洗淨的衣物,可見也有村民居住。
蓄水塔周邊,左圖為管理用房,右側為拱門,拱門兩側為石砌牆體,頂部以紅磚飾邊,裝飾手法自然粗獷中透著細膩,猜測此門可能為原建拱門,後經重修(圖片來源:自攝)岞山站周圍的民居、小賣鋪等也都荒廢了。可能是當時隨車站一起搬走了,留下的蒸汽機車用的細細的鐵軌則見證著百年前的小站繁榮。
廿裡堡站廿裡堡站位於濰坊市奎文區二十裡堡街道,始建於1903年,距離青島站178.34公裡。車站工作人員沒有同意我們進站調研,只允許我們在入口處拍攝,也不願與我們深入交談便匆匆走開。由於不再承擔客運任務,所以車站改建時拆除了原有站房,僅保留了德建倉庫一處與德建辦公用房兩間。辦公用房仍在使用,無法近距離觀察,只對德建倉庫外觀進行了一些記錄。有趣的發現是,倉庫的山牆有模仿中國梁式形狀的磚砌裝飾。
車站倉庫 (圖片來源:自攝)通過對周邊村落的深入尋找,我們又發現一些早已廢棄的建築,其中一些可以確認為早期德建建築。但仍有一些無法通過外觀準確的得到答案,周圍人煙罕至,也無處問詢。
車站周邊 (圖片來源:自攝)一七三公裡站一七三公裡站位於濰坊市坊子區,始建於1902年。因其距離起點站青島站173公裡左右,所以本稱為一七三公裡站。發現一七三公裡站是偶然的,因為初期的文獻查閱中並沒有這個站點,或許從一開始便是個不停靠列車的小站。由於一七三公裡站早已荒廢,被農田所包圍,行駛在道路上無法找到其準確的位置。我們只能沿鐵軌行走,在樹叢和農田旁找到了這個不起眼的小站。一七三公裡站的車站主體建築依舊大體保存,現已被撤站,由於歷史資料的缺失,無法確定以前都有哪些建築。
由於管理保護的缺失,該建築門窗或被替換,或被封堵,只能通過山牆的小窗依稀看到石質窗框的精緻。緊鄰建築旁現已建起一座農居,對原有建築外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車站保留建築:建築為「L」形平面布局,紅色木質屋架,原有的牛舌瓦也被紅色的機平瓦所代替。水泥拉毛牆面有大面積的脫落,裸露出裡面紅色的磚牆。(圖片來源:自攝)南流站南流站始建於1902年,位於濰坊市坊子區南流鎮,距離青島站150.15公裡。隸屬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現已撤站。南流站已被完全拆除,在舊址上,除了建築,枕木、鐵軌也都沒了。大片的莊稼地頭上能依稀看到曾經的路基。
南流站原有鐵路路基 (圖片來源:自攝)在一所廠房的牆邊,我們偶遇一位正在除草的宋大爺,宋大爺是當地村子裡的一名教師,現已年過七旬。宋大爺回憶稱,當時南流站的站房建築東西沿鐵軌展開足足有上百米,各類建築都有。但說到德式建築,宋大爺說記不得多久之前就全都拆除了。而南流站則是在2005年進行電氣化改造時被撤站拆除的。當時相鄰的黃旗堡站、南流站都能承擔一些運送業務,因為兩站距離非常近,政府選擇保留了黃旗堡站,拆除了南流站。
黃旗堡站黃旗堡站始建於1901年,位於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隸屬於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距離青島站146.32公裡。現定為四等站,主要承擔貨運任務。黃旗堡站各類建築相對比較齊全,但都是新建建築,之前的德式建築已經被完全拆除。車站所有對外開口都大門緊鎖,我們雖然聯繫上了車站工作人員,但工作人員以車站車流量大、存在安全隱患等原因拒絕了我們的調研請求。
黃旗堡站德建車站與新建車站 (圖片來源:左圖 http://news.163.com/14/0627/15/9VOMM6IV00014AED.html 右圖 自攝)膠濟鐵路是山東省內第一條鐵路,不僅是貫穿山東腹地的交通幹線,還承載了幾代人的寶貴回憶。由於膠濟鐵路自建成通車後所屬權幾經更迭,很多基礎資料缺失嚴重,難以開展深入的研究、保護。而且,許多小站都成為城市發展、火車提速的犧牲品,化為歷史塵埃無處探尋,只能通過走訪周邊村民來獲取些許信息。然而,此次田野調查並不一帆風順,比如,上文提到的黃旗堡站被改造後承擔起貨運任務,因管理原因,我們被拒之門外。但不管有多少困難,這次田野調查仍十分必要,至少是一次從無到有的突破。
(作者系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研究生。膠濟鐵路田野調查活動聯繫方式:muqipeng@sdjzu.edu.cn。)(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