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濟鐵路調查⑤濰坊段:曾經的繁華小站,如今的棚改區

2020-12-12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膠濟鐵路是一條百年鐵路,除了歷史遺產價值,早已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而我國對鐵路遺產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起步階段,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工業遺產研究工作室發起志願者招募活動,計劃利用2016及2017年兩年的暑期,對膠濟鐵路沿線4個區段(濟南、淄博、濰坊和青島四段)內56處大小站點及其配套設備進行全面的田野調查。本系列共5篇文章,總結了2016年的調查結果。調查參與者們認為,對膠濟鐵路沿線工業遺產進行保護迫在眉睫,而用兩年時間去完成的調查工作還遠遠不夠。

2016年夏天,歷時一周,我們對廿裡堡站、一七三公裡站、南流站、黃旗堡站、岞山站、坊子站進行了田野調查。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坊子站的調研工作。四天的調研中,我們對坊子站的大小十餘座建築進行了拍照、記錄等,收貨頗豐。然而,我們卻不敢說完成了調研任務,因為了解的越多,越發現需要更多精力去深入調研。

坊子區是一座因膠濟鐵路坊子站而發展起來的小鎮。我從小生活在這裡,我的外祖父是一位穿行在膠濟線幾十年的蒸汽機車司機,從小便聽他講坊子火車站曾經「南北三條馬路,東西十裡洋場」的繁華景象。因此,我一直對坊子火車站及周邊那些風格迥異的老房子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直到參與這次調研才明白他們真正的價值。

在我們調研的同時,坊子老區的棚改工作也在進行,一、二、三馬路幾乎所有住戶都需要搬離。據介紹這樣的工作一方面是推進棚改,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片區內的德日式建築。我不敢妄自定論這樣的保護是好是壞,只是曾經讀到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溫玉清這樣一句話:一座百年小鎮的重生,應是營造出居民與過客、歷史建築與人文情懷之間的互動;應是小鎮居民老老少少的廣泛參與,點點滴滴的力量,積數十年不變的情懷和努力。

雖然,膠濟鐵路濰坊段的田野調查過程困難重重,我們常被拒之門外,但我們仍堅信這是一件必須馬上去做的事情,至少是一次從無到有的突破。以下是我們對濰坊段調查獲得的一手資料。

坊子站

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原膠濟鐵路濟南站近現代建築群、坊子德日建築群、淄博礦業集團德日建築群,這些或是膠濟鐵路沿線或是因膠濟鐵路而生的建築都名列其中。而坊子站正是我們此次調研的一個重點。

坊子站,位於濰坊市坊子區一馬路,始建於1902年,距離始發站青島站169.83公裡。坊子站算是膠濟鐵路沿線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站點,曾有許多建築遺產保護領域的專家到此考察並留下讚美。

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說:「坊子德日式建築是中國的,也是整個世界的。與其他近現代歷史建築遺存相比,具有許多獨特的價值。遊人至此,可以慎終追遠、憑古吊今。無論從發展抑或傳承的角度,我們都不能遺棄記憶,葬送文脈。」中國建築學會近代建築史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張複合說:「各種功能的建築幾乎應有盡有,這樣的德日式建築群在我國獨一無二······此類建築我在世界各地只看到過兩處,一處在德國的漢堡,再一處就是這裡,值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坊子站是膠濟鐵路二級車站,除了承擔輸送煤炭的任務外,還承擔非常重要的客運業務。德國人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在濰坊段突然向南拐了個彎,這看似不便利的舉動為德國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當時坊子煤礦探明儲量為全國第三大煤礦,德國人依據籤訂的《膠澳租借條約》取得了膠濟、膠沂濟和由濟南到山東西部邊境的鐵路修築權,以及鐵路兩旁30裡內的礦山開採權。正是如此,德國人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在濰坊段向南拐了個彎,開始了對坊子長達17年的資源掠奪。一戰爆發後,日本出兵山東並佔領膠濟鐵路,展開了對坊子長達30年的破壞式開發,期間共從坊子煤礦掠奪煤炭400餘萬噸。

膠濟鐵路總體規劃圖 1905(圖片來源:近代膠濟鐵路沿線小城鎮特徵解析—以坊子鎮為例 邵甬)

由於坊子煤礦被過度開採,在膠濟鐵路雙線改造時,坊子站被取直廢棄。同時坊子區政府發展中心北移,從而使得這片精緻的德式建築群被完整的保存下來。包括站房、機車庫、維修車間、電報大樓、加水站、上煤臺、鐵路派出所在內的大量車站附屬建築到目前為止仍保存完好,甚至一部分還沿用至今。坊子德日式建築群是膠濟鐵路沿線的四處國寶級保護單位之一,坊子火車站的歷史建築遺留之全面也令人驚嘆。以下是具體建築的現狀:

機務段段長辦公室

,該建築目前尚有人居住。

機務段長辦公室:建築為歐式紅色機平瓦屋頂帶煙囪,挑簷帶石質和木質雕花,水泥拉毛外牆面,外立面上可看到凸出的構造柱以及柱頂的獨特修飾和石質雕花。(圖片來源:自攝)

機車維修車間

機車維修車間:為機平瓦屋頂加氣窗,屋面有部分損壞,青磚與紅磚的混合牆面部分已有破損,拱形門和木質窗有缺失和破損。 (圖片來源:自攝)

扇形機車庫,據稱,坊子站的扇形機車庫是世界上僅存的兩座扇形機車庫之一,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機車車庫破損嚴重,屋頂基本已毀壞,大部分挑簷破損嚴重,磚牆有局部破損和更換的痕跡,大部分鐵門以及歐式圓形和拱形窗戶已毀壞。室內的主要部分如磚牆、木門窗、鐵門,均已破壞嚴重,木架結構有部分尚存。

扇形機車庫:機車車庫以轉盤為中心,平面呈半圓形。 (圖片來源:自攝)

車站倉庫

,山牆上有磚砌圖案和「坊子」的字樣。

車站倉庫:為紅色機平瓦屋頂,水泥拉毛外牆面有部分剝落,面向鐵道的一側牆面大部分變成灰黑色。石質框裝飾的木質窗有缺失和破損且外側有鐵護欄,石質臺階有的已鬆動。(圖片來源:自攝)

車站站房及辦公用房

,這些建築大都保護完好並且正在使用中。令人慶幸的是,火車站票房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不過前些年卻進行了修復工作,這些建築的外牆被重新用拉毛手法所處理,並塗上了新的黃色塗料。相比沒有改造的建築,這些被「修復」的房子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火車站票房:機平瓦屋面帶挑簷,毛石子牆面有部分剝落現象。 (圖片來源:自攝)

德建電報大樓

,該磚木結構建築位於火車站大門西側。由於各方面原因,我們無法進入到室內親自驗證,只能在外面看個大概。

電報大樓:通過資料我們得知,電報大樓室內是剝落嚴重的石灰牆面,木質踢腳線,木質地板可看到些許破損。 (圖片來源:自攝)

德建警務段

,現在被用作車站派出所。派出所院內僅存留一座德式建築。建筑北部有改建的痕跡,但我們無法詳盡觀察派出所建築的細節。

警務段:大約有6米高。四坡屋頂,紅色機平瓦,與周圍的綠樹藍天十分融洽。 (圖片來源:自攝)

坊子站站長住宅

,住宅四周已經被垃圾和菜園所包圍,一人高的圍牆讓我們難以翻越。

坊子站站長住宅:為帶煙囪的機平瓦屋頂,閣樓有氣窗,屋面有破損,帶封簷板的挑簷損壞嚴重,局部帶木結構圖案的砂漿抹灰外牆面有部分剝落。根據書籍資料查閱得知,建築室內的天花板為石灰抹面有部分剝落,石灰牆面也有剝落現象。(圖片來源:自攝)

坊子機務段段長住宅

,與站長住宅相隔不過200米,同樣精緻令人讚嘆。

坊子機務段段長住宅:建築主體為兩層,局部一層。建築立面上有石砌線條裝飾,轉角處也用石材進行處理,展示著自己的與眾不同。二層陽臺處有木構架維護,木架刻有花紋、圖案,十分細膩。與其他德式建築一樣,坊子機務段段長住宅是石質窗框,木質窗戶。 (圖片來源:自攝)

岞山站

岞山站位於山東省昌邑市岞山鎮,建於1901年。離濟南站253公裡,離青島站140公裡,隸屬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主要承擔貨物運送業務,包括整車、零擔貨物發到。我們駕車到達車站所在大概區域,橫穿過廢棄的鐵道,將車停在了一處民房門前。周圍一片雜草叢生,還有零零散散的幾處玉米地,而鐵道在雜草中若隱若現。周邊的小路並不適合駕車通過,於是我們沿著廢棄的鐵軌向北步行。

隱藏在草叢中的鐵軌 (圖片來源:自攝)

步行途中發現了兩處涵洞和一處倉庫。首先看到的是小涵洞(高約1.5米,寬約2米),隱藏在草叢之中不易被發現。大涵洞(高約2.5米,寬約4米,深約5米)在小涵洞的北邊約五分鐘的步程,站在涵洞下可以看到上面鏽跡斑斑的鐵軌。

走過了大涵洞,我們發現了一處長條形倉庫(高約6米、跨度約8米),倉庫周圍長滿了雜草,可見廢棄已久。周圍居民說,這處倉庫建設年代久遠,有可能是德國人在修建最初膠濟鐵路時留下的。倉庫南側和東側又新建了兩個表皮為壓型鋼板的倉庫,現已廢棄不用。

鐵道涵洞 (圖片來源:自攝)

繼續向北行走,距下車步行大約三十分鐘後看到了一座水塔,周圍大樹環繞,目測水塔約有12米,典型的德式建築。若不是提前從網上查閱過資料,單從外觀來說很難將其判斷為水塔。

蓄水塔:該建築為雙坡屋頂。整體立面為三段式構圖,每段之間和邊緣以青磚和紅磚裝飾,中段的頂部有五跨的青、紅磚發券,上段的下部由水泥拉毛和青、紅磚砌成波浪圖案,彰顯著其與眾不同。 (圖片來源:自攝)

建築入口處並沒有門,幾步臺階便進入到內部,裡面是一個方正的空間。抬頭向上看才確認其水塔的身份。一片直徑約四米的金屬圓片,可能是當時蓄水桶的底部,牆角的位置有一部鑄鐵的豎梯,直通建築頂部。

蓄水塔內部 (圖片來源:自攝)

水塔被南側的新建紅瓦民房和一圈圍牆圍在中間,北側緊挨著水塔的管理用房。水塔的東北方向有一處拱形門。進入拱門向西有條略為顛簸的小路,有村民經此路過,看來水塔往西不遠處還有一些民宅。拱門外北側有一處破舊的房屋,屋前的小院子還曬著洗淨的衣物,可見也有村民居住。

蓄水塔周邊,左圖為管理用房,右側為拱門,拱門兩側為石砌牆體,頂部以紅磚飾邊,裝飾手法自然粗獷中透著細膩,猜測此門可能為原建拱門,後經重修(圖片來源:自攝)

岞山站周圍的民居、小賣鋪等也都荒廢了。可能是當時隨車站一起搬走了,留下的蒸汽機車用的細細的鐵軌則見證著百年前的小站繁榮。

廿裡堡站

廿裡堡站位於濰坊市奎文區二十裡堡街道,始建於1903年,距離青島站178.34公裡。車站工作人員沒有同意我們進站調研,只允許我們在入口處拍攝,也不願與我們深入交談便匆匆走開。由於不再承擔客運任務,所以車站改建時拆除了原有站房,僅保留了德建倉庫一處與德建辦公用房兩間。辦公用房仍在使用,無法近距離觀察,只對德建倉庫外觀進行了一些記錄。有趣的發現是,倉庫的山牆有模仿中國梁式形狀的磚砌裝飾。

車站倉庫 (圖片來源:自攝)

通過對周邊村落的深入尋找,我們又發現一些早已廢棄的建築,其中一些可以確認為早期德建建築。但仍有一些無法通過外觀準確的得到答案,周圍人煙罕至,也無處問詢。

車站周邊 (圖片來源:自攝)

一七三公裡站

一七三公裡站位於濰坊市坊子區,始建於1902年。因其距離起點站青島站173公裡左右,所以本稱為一七三公裡站。發現一七三公裡站是偶然的,因為初期的文獻查閱中並沒有這個站點,或許從一開始便是個不停靠列車的小站。由於一七三公裡站早已荒廢,被農田所包圍,行駛在道路上無法找到其準確的位置。我們只能沿鐵軌行走,在樹叢和農田旁找到了這個不起眼的小站。一七三公裡站的車站主體建築依舊大體保存,現已被撤站,由於歷史資料的缺失,無法確定以前都有哪些建築。

由於管理保護的缺失,該建築門窗或被替換,或被封堵,只能通過山牆的小窗依稀看到石質窗框的精緻。緊鄰建築旁現已建起一座農居,對原有建築外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

車站保留建築:建築為「L」形平面布局,紅色木質屋架,原有的牛舌瓦也被紅色的機平瓦所代替。水泥拉毛牆面有大面積的脫落,裸露出裡面紅色的磚牆。(圖片來源:自攝)

南流站

南流站始建於1902年,位於濰坊市坊子區南流鎮,距離青島站150.15公裡。隸屬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現已撤站。南流站已被完全拆除,在舊址上,除了建築,枕木、鐵軌也都沒了。大片的莊稼地頭上能依稀看到曾經的路基。

南流站原有鐵路路基 (圖片來源:自攝)

在一所廠房的牆邊,我們偶遇一位正在除草的宋大爺,宋大爺是當地村子裡的一名教師,現已年過七旬。宋大爺回憶稱,當時南流站的站房建築東西沿鐵軌展開足足有上百米,各類建築都有。但說到德式建築,宋大爺說記不得多久之前就全都拆除了。而南流站則是在2005年進行電氣化改造時被撤站拆除的。當時相鄰的黃旗堡站、南流站都能承擔一些運送業務,因為兩站距離非常近,政府選擇保留了黃旗堡站,拆除了南流站。

黃旗堡站

黃旗堡站始建於1901年,位於濰坊市坊子區黃旗堡街道,隸屬於濟南鐵路局青島鐵路分局管轄,距離青島站146.32公裡。現定為四等站,主要承擔貨運任務。黃旗堡站各類建築相對比較齊全,但都是新建建築,之前的德式建築已經被完全拆除。車站所有對外開口都大門緊鎖,我們雖然聯繫上了車站工作人員,但工作人員以車站車流量大、存在安全隱患等原因拒絕了我們的調研請求。

黃旗堡站德建車站與新建車站 (圖片來源:左圖 http://news.163.com/14/0627/15/9VOMM6IV00014AED.html 右圖 自攝)

膠濟鐵路是山東省內第一條鐵路,不僅是貫穿山東腹地的交通幹線,還承載了幾代人的寶貴回憶。由於膠濟鐵路自建成通車後所屬權幾經更迭,很多基礎資料缺失嚴重,難以開展深入的研究、保護。而且,許多小站都成為城市發展、火車提速的犧牲品,化為歷史塵埃無處探尋,只能通過走訪周邊村民來獲取些許信息。然而,此次田野調查並不一帆風順,比如,上文提到的黃旗堡站被改造後承擔起貨運任務,因管理原因,我們被拒之門外。但不管有多少困難,這次田野調查仍十分必要,至少是一次從無到有的突破。

(作者系山東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研究生。膠濟鐵路田野調查活動聯繫方式:muqipeng@sdjzu.edu.cn。)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今年哪些地方會棚改拆遷 來看看詳單
    明水五金市場  楊胡建材市場  查舊村舊村改造項目   復華未來世界   濟南高壓天然氣外環網工程   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徵地拆遷工作   濟青高鐵濟南段  邯濟—膠濟鐵路聯絡線   城區外河道治理工程
  • 濟南今年哪些地方會棚改拆遷 來看看詳單
    明水五金市場  楊胡建材市場  查舊村舊村改造項目   復華未來世界   濟南高壓天然氣外環網工程   濟青高速改擴建工程徵地拆遷工作   濟青高鐵濟南段  邯濟—膠濟鐵路聯絡線   城區外河道治理工程
  • 百年膠濟鐵路的特殊「體檢」,濃縮著山東近現代發展史
    隨著客貨運輸分離,濃縮著山東近現代發展史的膠濟鐵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沒有人能夠準確說出整段膠濟鐵路還剩下多少火車站,哪些仍在使用,哪些已停用,哪些正消失……作為一條百年鐵路,除了歷史遺產價值,膠濟鐵路早已融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過去兩年,有一個年輕的團隊行走在這條百年膠濟鐵路沿線的56個站點之間,打量著每一座站臺、丈量著每一段鐵軌。
  • 膠濟鐵路田野調查·濟南段 黃臺站
    膠濟鐵路暑期田野調查    此次調研主要開展對膠濟鐵路及沿線工業建築遺產的田野普查
  • 重回膠濟鐵路①|要讓老鐵路為鄉村重新開動
    以前出了村就能趕火車,現在得想法兒先到二十裡外濰坊的一個村兒,才能坐上火車進城。」這件事時常在我腦子裡閃過。2018年1月27日由中國科協頒布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膠濟鐵路已與唐山鐵路、中東鐵路、滇越鐵路、京張鐵路和寶成鐵路等一起被列入其中,這說明中國已經意識到了鐵路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 濰坊這座火車站已有100多年,由德國人修建,曾與青島站齊名
    山東濰坊市是濟南到青島的必經之路,得益於膠濟鐵路的修建,這座城市成了山東省乃至全國最早通火車的城市之一。如今在濰坊市區南部的坊子區,保留著一座100多年的老火車站。這座火車站叫坊子站,規模雖然不大,但歷史上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現在一切歸於平靜,這座火車站也變得空蕩蕩的,幾乎無人光顧,今後可能會發展成一個旅遊景點,因為火車站周圍有很大一片德日建築群,成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坊子火車站的建成,跟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有關。單單是站房那極為特別的造型,就顯示出其不凡的經歷。
  • 重回膠濟鐵路②|在小車站中也能讀出碰撞與交融
    沿線車站設立的地點和標準,按照勘測調查的數據,由鐵路所經地區的城市規模和人口密度來決定。這些車站的出現,對其所在地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其建築風格也成為這條百年鐵路魅力的一部分。所有小站均在側山牆、轉角、窗套等部分用磚砌、嵌石等方式進行簡單裝飾,外立面也基本採用清水牆和抹灰拉毛牆兩種。膠州、高密、濰縣、青州府和周村等大站還建有員工宿舍、行李區、宿舍區和幾個候車區。雖然最小的車站,如早期的大港、女姑口等站只有一個售票口,一個值班宿舍和一個候車區,但所有車站均配建了廁所。顯然,這條德國在華修築的鐵路是按照德國標準進行建設和配置的。
  • 山東最早的火車站之一,曾與青島站齊名,如今幾乎荒廢
    山東濰坊市是濟南到青島的必經之路,得益於膠濟鐵路的修建,這座城市成了山東省乃至全國最早通火車的城市之一。如今在濰坊市區南部的坊子區,保留著一座100多年的老火車站。在濰坊境內,能夠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並不是很多。在坊子老區,就有這麼一處,那就是震驚於世的坊子德日建築群。
  • 生活雜記 | 坊茨小鎮與坊子小站(20110214)
    濰坊,應該是濰加坊而成。 濰字,應該指的是濰縣;坊字,大約指的是坊子。 現在,濰字可作濰坊的簡稱;坊字,外地知道這一地名簡稱的就不多了,大都以為應該是小作坊之類。 百年前的坊子,也是名聲顯赫。 這裡有煤礦,因為煤礦先後引起了德日諸國的關注,膠濟鐵路因此拐了個彎兒,坊子住進了德國人,有了德國商號,德國兵營,德國醫院;後來又換了日本人,有了日本商號,日本兵營,日本醫院,坊子小鎮成了膠濟線上的一個繁華之地。
  • 濰坊「逼格」驚天變!「第一高樓」、上跨鐵路,2020年竣工……
    今兒,基建嬸給各位老鐵帶來一批項目的新進展,濰城第一高樓、上跨膠濟鐵路、老城牆換新顏......個個都是實心乾貨,帶上你的保溫杯,一起來看!01濰城「第一高度」亮相濰城「第一高度」會是誰?02清平路上跨膠濟鐵路3月26日,清平路(倉南街-寶通街)路段正式動工,目前正在進行垃圾外運、道路清障,即將進入開挖路基階段。據悉,清平路項目是濰坊站南廣場片區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工程中的市政基礎設施部分,分為清平路(倉南街-寶通街)和清平路(寶通街-濰膠路)兩部分。
  • 重回膠濟鐵路③|一位建築遺產工作者的教學設計與思考
    黃臺車站(原名東關車站)位於黃臺南路15號,初建時為膠濟鐵路的三等站。20世紀90年代取消客運業務,之後貨車編組和貨物中轉也基本結束。這裡曾為濟南電氣化鐵路第一站,現為濟南鐵路局辦公用房,站房建築已列入山東省優秀歷史建築名單,保存較完好,是膠濟鐵路全線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德式小站。
  • 齊賞好景|濰坊坊子區坊茨小鎮:百年小鎮 魅力重生
    坊茨小鎮是依靠鐵路和煤炭發展起來、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礦業小鎮,是山東近現代工業發展最早的遺蹟,也是濰坊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時光穿梭,被廢棄的德式建築曾經無人問津,往日的繁華曾經孤寂落寞。但如今,這座珍貴的德日建築群經過開發,已成為一處有著極大歷史、文化、建築、旅遊價值的產業集中區。
  • 坊子站,中國最古老的車站之一,如今是山東最文藝的打卡地
    在美麗的鳶都濰坊市區南部有一片有著百年歷史的小鎮,這就是著名的坊茨小鎮。作為曾經德國和日本的佔領區之一,坊茨小鎮保留了眾多的德式建築群和日式建築群,成為山東乃至全國最有德式風情的地方。如今的坊茨小鎮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區,這也讓更多的遊客了解了坊茨小鎮的歷史。
  • 「重走膠濟線」之濰坊段:百年老站,笛聲依舊,看國內的坊茨小鎮
    「重走膠濟線」之濰坊段:百年老站,笛聲依舊,看國內獨一無二的坊茨小鎮19-07-30 半島+半島記者 陸金星膠濟鐵路濰坊段沿線站點眾多,有高密站、岞山站、坊子站、二十裡堡站、青州站等站點,而其中依託坊子站建成的德日建築群——坊茨小鎮,無疑是整個濰坊段的最大亮點
  • 膠濟鐵路沿線周村區境內有一座百年老站,她在這裡
    南靠膠濟鐵路,309國道。西鄰天下第一村——周村,S102省道穿村而過。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近僅一小時車程。期間曾親率部隊拔掉小周家莊據點,闖涯莊火車站,炸黑鐵山敵人火藥倉庫,使張店車站火車頭相撞,馬尚段鐵路炸毀,王村站外軍用列車出軌,牽制敵人對解放區的掃蕩。
  • 濰坊百年坊茨小鎮,別樣德日異域風情
    濰坊的坊茨小鎮本名這個百年小鎮位於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以膠濟鐵路坊子段為中軸線兩側發展,曾經是德國和日本的殖民地,散落著大量的德日建築。時光穿梭,廢棄已久的德式建築無人問津,曾經的繁華默默橫陳建築的原樣性,很好的保存了下來,見證了那曾經屈辱的殖民歷史!
  • 深圳樓市調查:棚改「拆遷」概念成爆款
    來源:證券時報原標題:深圳樓市調查:「拆遷」概念成爆款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對於深圳樓市而言,除了優質學位房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在城市更新和棚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不過,城市更新和棚改仍在大力推進,嚴厲的監管也隨之而來。「每平方米接近7萬元,這套房子的價格已經不算很高了,拆了以後按照建築面積1:1.3賠償,肯定賺很多。」陳經理在推薦相關房源時顯得很興奮。記者在布心花園片區調查時發現,其實早在七、八年前布心花園就已經開始傳出城市更新的消息,隨後也有房企開始進駐。
  • 「4·28」膠濟鐵路特別重大交通事故十周年
    http://file.caixin.com/images/jnr_logo.jpg【紀念日】「4·28」膠濟鐵路特別重大交通事故十周年 「4·28」膠濟鐵路特別重大交通事故十周年(來自財新客戶端)深入思考即可看到,鐵路主管部門政企不分的管理體制,及由該體制使然的鐵路安全監督與事故調查處理規定明顯不合理,是致使政府部門失職的重要原因。  沒有獨立的安全事故調查機構和事故處理體制,就難以真正確保鐵路行車安全。
  • 百年車站的記憶與情懷——探尋濰坊坊子站
    鐵路曾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交通方式,然而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張,廢棄鐵路的何去何從亟待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此,筆者以百年膠濟鐵路濰坊區段坊子站為中心,探究鐵路遺產的修復與開發,使鐵路遺產成為獨具魅力的歷史與人文景觀。  尋找坊子小站的這趟旅程,筆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綠皮火車相伴。鄰桌坐著一對和藹的老夫妻,大家相視而笑,通過交談得知大爺要和老伴回泰安老家。
  • 百年膠濟鐵路「裝進」陳列館
    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正式通車。(記者 王宗陽 攝)(記者 王宗陽 攝)  據山東中鐵旅遊廣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戚斌介紹,陳列館展區分為膠濟鐵路的修建背景及過程、對山東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風雨滄桑路、邁向新時代四個主題和濟南兩座老火車站的前世今生、膠濟鐵路與歷史文化名人、紅色膠濟、走過百年四個專題區,系統的介紹了膠濟鐵路的發展歷程以及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所產生的深刻影響,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建於百年以上的老建築內的鐵路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