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華宇皇冠酒店正式更名為亞龍灣華宇度假酒店
近日,有消息已證實,三亞華宇皇冠假日酒店將於2011年12月1日正式由業主接管經營,更名為亞龍灣華宇度假酒店。2011年8月30日,三亞華宇發出解約通知書,終止了與洲際集團的酒店管理合同。
據悉:由於洲際酒店管理集團在長達六年的管理過程中,竟無一年達到並遠遠低於合同中雙方約定的經營業績,甚至曾為掩蓋業績過差的事實,篡改向業主匯報的數字,雖然後被查出,但已給業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正式發函提出解約《通知書》細數管理方「九宗罪」
據向三亞華宇旅業有限公司了解,其作為業主方,自2005年12月30日三亞華宇皇冠假日酒店開業以來,由於洲際集團假日酒店(中國)有限公司的管理不斷出現嚴重問題,給三亞華宇旅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三亞華宇旅業表示雙方的合同關係已經難以維繫並提出發出《解約通知書》。
在《通知書》中,三亞華宇旅業羅列了自2005年以來假日酒店(中國)有限公司管理上犯下的「九宗罪」:
1、酒店客房「賤賣」。2006年春節,由於銷售策略錯誤致損失嚴重,提前將客房以800元的均價將客房銷售,而春節期間競爭酒店的
房價超過了3000元;
2、謊報收入,欲從中牟利。2007年世界小姐總覺賽,假日酒店(中國)有限公司上報給洲際酒店集團的財務報表與上報給三亞華宇旅業的財務報表不統一,其中收入差額近600萬元,導致管理費虛增,後經交涉予以恢復;
3、為掩蓋過失,惡意篡改數據。2008年年初,為掩蓋酒店市場競爭指標數據過低的事實,篡改競爭酒店2007年經營數據,後被發現指出,並立即更換了時任市場銷售總監;
4、喪失誠信,欲蓋彌彰。2008年8月,經過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顯示,酒店用品的採購價格和採購流程存在嚴重問題。而此前管理方堅稱採購價格不存在問題,並提供了虛假報告。
5、日常管理混亂,致業主損失嚴重。2009年,雙方共同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酒店的實物資產進行清理審計。審計結果顯示,截止2008年6月30日,盤虧金額高達人民幣500餘萬元,丟失的資產中甚至包含大葉檀的家具、宴會用餐車等「大傢伙」,管理之混亂可見一斑。
6、消極怠工,損害業主利益。2010年4月,酒店總經理將離任,管理團隊不作為,致使酒店市場競爭指標至8月份總經理離開下降達75%,三亞華宇旅業認為是管理方故意所為,嚴重影響其利益。
7、不吸取教訓,營銷再次失誤。2011年春節,管理方再次低價包銷客房,後雖經業主方發現並調整銷售策略,但為時已晚,仍然導致了重大經濟損失。
8、蓄意犯錯,目的不可告人。2011年5月,將客房打包獨家銷售給報價最低的旅行社,且遠遠低於競爭酒店,再次致業主經濟損失嚴重,其中自由目的,蹊蹺不為人知。
9、毫無責任心,損毀資產。2011年7月,業主發現,管理方在過去兩年因選擇價格低廉的不合格冷媒致酒店價值超過300萬元的空調設備嚴重損毀,並一直掩蓋問題,遲遲未向業主方匯報此事。同時,管理方為節省維修費用需增管理費,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內不批准1萬元以上的設備維修項目,導致酒店大量設施設備維修保養不到位,面臨重大損失隱患。
快評:中國酒店業日漸興盛管理成「硬傷」
近幾年,中國酒店行業的發展十分迅猛,各種功能的酒店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進中國,感受中國的文化與發展。旅遊業與酒店業的互動使得中國成為一個酒店業發展的重要市場。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的地大物博一度促使大量的國際酒店管理集團殺入國內,搶佔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酒店80%的利潤由20%的酒店產生;而這20%的酒店中,又有80%是外資品牌。國際品牌的迅速擴張,國內酒店的實力差距,使得本土酒店曾一再面對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客觀地說,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在我國酒店業興起的最初時期,確實為中國酒店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事物的發展具有兩面性,時間檢驗了這條真理。因為時至今日,隨著中國酒店業的日趨成熟,具有開拓精神的本土企業,在對國外管理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憑藉著對本土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品牌理念。
中國的酒店投資者們正在成熟起來,國際酒店管理公司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情況也愈加凸顯。關於國際酒店管理集團「下課」的呼聲,在近幾年幾乎從未間斷過。
2008年初,廈門海景酒店的業主新加坡豐隆集團與洲際皇冠假日品牌分手。
2008年7月18日,上海興榮豪廷大酒店試營業,1個月後,溫德姆旗下的豪生退出管理。
2008年12月1日,廣州天倫萬怡大酒店更名為廣州建國酒店,成為首旅建國在華南地區的旗艦店。
2009年8月1日,廈門索菲特大酒店改變用了1年零1個月的索菲特品牌,不再續約相關管理服務,華業(廈門)酒店有限公司更名為廈門泛太平洋酒店。
2010年,開業僅五年的北京棕櫚泉萬豪行政公寓換牌。
……
酒店管理公司與業主無果而終的事實近幾年發生了很多,難道這只是簡單的「換牌」嗎?誰來對國外管理公司肆意為之的行為負責?這些不得不引起相關人士的深思。國際品牌競相入駐中國酒店業,在酒店業發展的外表下,到底意味著什麼?
目前,洲際、希爾頓、萬豪、凱賓斯基及香格裡拉等66家環球知名高檔酒店已全部進入中國市場,外國品牌在很大程度上覆蓋了國內高星級酒店,使得國內本土品牌酒店的發展頗受限制,很難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國際品牌憑藉其「知名度」佔領中國市場的同時,面臨著管理人才的嚴重短缺,在管理過程中重要崗位人員長期缺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象。管理人員不足,意味著管理方沒有能力與更多的業主籤約,即使籤約,也不可能達到其對外宣稱的應有的管理水準。但是,業內從未聽說哪個酒店管理公司為了保證服務質量而減緩擴張,反而是拆東牆補西牆,以次充好,管理水平不斷下降。中國擁有一流的酒店硬體設施,但卻經常出現知名品牌被投訴的現象。為什麼在國外很少出現的問題在中國時常出現呢?原因令人深思。筆者呼籲有關管理部門儘快出臺管理辦法,以淨化、規範酒店管理市場,促進中國酒店行業的發展。
有資料顯示,到2020年,中國可能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旅遊輸出國。這是機遇也是挑戰。本土酒店業要把握好這次機遇,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以充足的信心迎接這次挑戰。走出一條創新的路,融入我國本土的特色,區別於其他國際品牌,樹立酒店行業新的裡程碑!
(來源:中國經濟網)
稿源:人民網 作者:
相關報導
江西文明網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