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虹梯關,我們一起看她的山和水,感受她的古與今。
第一站我們到了通天峽景區,這裡是通天的要塞,天高地迥,頓覺宇宙之無窮……
沿著石徑,逶迤連綿的太行山脈在這裡被仙人用神刀劈成兩段,左右散開,虹霓河從中間流出。
被劈開的山的截面垂直、平滑、乾淨,壯而不虛,雕而不碎,似兩通碩大無比的碑,等待飛天來書寫太行山的歷史。周圍化身成神指峰、石猴觀日、壺穴、獼猴寨等小品,吸引著我們駐足觀看。
再聽泉水唱出那流淌的歌謠,美妙至極。虹霓河隨著山勢,時而寬時而窄,瀑布疊列,那旋律時而情意綿綿,時而激情澎湃。帶我們盡情享受這物在心中,心在物內的美妙心境。哦,原來最美妙的音樂還是大自然!泛舟於千尺澗,去看那不老泉長生樹,子非魚又焉知魚之樂乎?
也可以沿索道從谷底飛到山頂,放眼望去,太行雄姿盡收眼底。如果你是畫家,隨便一角都很完整。
走出通天峽景區,來到傳統村落虹霓村。
虹霓村有獨特的佛教文化。此地原有海會寺,海會寺已毀,僅存明惠大師塔一座。為五代所建,塔高6米餘。造型優美,做法古樸精巧,裝飾典雅,保存完好。
這是「虹梯關銘」。石碑無言,文字含情。碑灘村因此碑而得名。碑體高4.6米,每字半尺見方,楷書厚重、遒勁。銘文由夏言撰文並書丹,讚揚了太行山虹梯關的險峻,記述了陳卿憑藉地勢雄險屢戰官兵的史實。從此,夏言的名字記在了平順人民心中。
「先有古商道,後有虹梯關」。虹梯,原名洪梯,盤旋於懸崖峭壁之腰,「之」字形迂迴54盤連綿上接虹梯關,下去晉豫古道梯後處。青石鋪砌,梯道寬敞,可供人畜行走,想當年這條古道是多麼熱鬧。來到這裡一定要唱山歌,你在這頭唱,山在那邊應,別有樂趣。
虹,虹霓河也;梯,古道也;關,關門也。這就是虹梯關。
商旅往來,凡經過此者,無不惻然動心,是何可以聽其崎嶇而不修葺之乎?
夏言設虹梯關至今有近500年歷史,這裡不僅方便了山西和河南人民的商旅往來,500年來一出出歷史大劇在也此雄關上上演。河南韓欲明的天門會隊伍據此入晉;也經歷了抗戰時期的浴血奮戰,日軍到此望而興嘆……這條古道肩負了太多的歷史使命,如今踏而彌堅。
浮雲過客意,落日故人情。夕陽西下,我等不忍離開,把虹梯關的山和水、古與今一併打包,返回。
此刻,心中泛起了一絲隱憂,山、古道都是靜止的,如果不遇地質災害千百年後依然容貌不變;而虹霓河是不斷變化的,虹霓河是縣域內十分珍貴的河流,近年來水位下降明顯,是氣候變化導致降水量減少?還是植被和山體遭到破壞所致?我想兼而有之吧!
虹霓河從傳統文明中走來,希望她不被新商業文明所幹擾,千百年後依然能聽到泉水潺潺……(琚小鵬 李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