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劇院文化折射創新魅力(五洲茶亭)
倫敦西區,因與美國百老匯齊名,突破了其地理概念,成為英國文化的特指名詞。
倫敦西區的狹義範圍,包括從科芬園到皮卡迪利廣場之間的地段,那不足1平方英裡的土地上,雲集著50多家各種各樣的劇院,佔倫敦劇院總數的一半。尤其是萊斯特廣場對面的莎夫茨伯裡大街上,劇院更是一家挨著一家。劇院林立,英國戲劇業之興旺發達,可見一斑。
倫敦西區每年上演近兩萬場演出,極大地活躍、傳承和弘揚了英國悠久的戲劇藝術傳統。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名劇《捕鼠器》,已在倫敦西區上演了60年,至今魅力不減。
英國確實堪稱文化大國、戲劇大國。歷史上誕生了莎士比亞、本·瓊森、品特等戲劇大師。直到今天,這些人仍是人們敬仰、愛慕、追捧和效仿的偶像。這是英國戲劇藝術得以蓬勃發展的「祖傳基因」,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如何在創新上做文章,是決定劇目能否吸引觀眾和戲劇是否永葆藝術生命力的關鍵所在。
以音樂劇為例。音樂劇曾經是百老匯的天下,近年來,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卻異軍突起。英國《泰晤士報》評論說,百老匯上演的熱門音樂劇最初大都產自英國,音樂劇最高獎項託尼獎也常常花落英國作品。這與英國的創新與傳承精神有著直接關係。英國享譽全球的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韋伯把現代音樂、時代意識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音樂劇之中,抓住了觀眾的心。無論是《萬世巨星》《貓》《星光快車》《埃維塔》,還是廣為人知的《歌劇魅影》,都風靡一時,傳為美談。
改編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在倫敦西區上演,今年已進入了第二十九個年頭。早在2010年,該劇的演出就突破了1萬場。每次從有著「戲院一條街」之稱的莎夫茨伯裡街的皇后劇院走過,筆者總能看到巨幅宣傳畫:主人公冉阿讓悲愴的臉龐、年輕革命領袖恩佐拉揮舞紅白藍三色法國國旗的背影,以及那句響亮的廣告詞「The World's Longest-running Musical」(世間上演歷時最長的音樂劇目),都成為這家劇院標誌性的風景線和無法替代的文化景觀。
《悲慘世界》多次蟬聯各類音樂劇大獎,其經久不衰所依託的重要支撐,便是注重創新和追求精品意識。演出場場爆滿,演職人員依然如第一場演出,一絲不苟。其舞臺布景恢弘多變,雖然劇長約3個小時,但全劇始終用電影的節奏來切換時空,移挪場景,每幾分鐘就通過歌舞或布景切入一個個新的情節,觀眾心神貫注,倦怠全無。在音樂運用上,最新版本還刷新了原有的曲子,增添了歌劇元素,甚至還借鑑了一些室內音樂的成分,讓人耳目一新。《悲慘世界》以獨特的藝術構成,生動詮釋了法國19世紀的歷史變遷、政治風雲、社會不公和人性救贖等重大主題,被英國媒體譽為「迄今最成功的音樂劇」。
同時,駐場演出也是倫敦西區劇院的一大特色和取勝秘訣。譬如《獅子王》在蘭心劇院上演,《歌劇魅影》在女王陛下劇院上演,《雨中曲》在宮廷劇院上演等,一演就是好幾年。如此有規律、有系統的循環式駐場演出,降低了戲劇的風險成本,確保了盈利,鍛鍊了演員隊伍,推升了水平,造就了一批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從而使英國特有的戲劇魅力四射……
近幾年,由於遭受金融危機衝擊,英國人的錢袋子並不太厚實,但人們依然喜歡看戲劇,且熱情遞增。據倫敦西區劇場協會統計,2012年戲票銷售額連續第九年攀升,達5.2億英鎊。劇場協會預測,這種態勢將會保持下去,理由是老劇目越演越火,新戲劇不斷躥紅,加之「劇院—創新—精品」這一模式的有機運作,使得倫敦西區戲劇文化的產業鏈,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愈發凸顯了倫敦特有的文化特質和稟性。